专访社科院房连泉:第三支柱养老产品主要针对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纳税群体

财经
2021
04/27
10:36
亚设网
分享

近日,关于第三支柱养老金的话题再度引起热议。

在4月下旬的博鳌论坛上,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等高层接连发声,支持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还为弥补养老金缺口、支持养老金转型出谋划策,建议可以动用一些其他资源来支持过渡期的养老金支付,例如,国有资本的减持、土地的收益、超长期国债等。

第三支柱养老金的推出已然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3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分工的意见》,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有了明确的推进进度要求:“人社部等部门9月底前出台相关政策,年内持续推进”。

当下,养老金缺口、延迟退休应对老龄化等议题被反复讨论。人们一方面焦虑延迟退休,另一方面忧虑老去之时该如何养老。如今,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推出,多大程度上解决养老的问题?其推出是否受到追捧?养老金缺口的难题如何解决?4月24日,时代财经就上述问题专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

对于专家们提出动用其他资源以弥补养老金缺口的建议,房连泉分析,国资划转充实社保基金,只能通过股权分红变现,很大程度上难以弥补养老金缺口。目前,土地收益、社会抚养费、罚款被作为公共资金来源的潜在渠道之一,在探索补充社保的可能性。

较早前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楼继伟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可以提高税率或者社保缴费费率的方法弥补养老金缺口。在房连泉看来,在减税降费刺激经济背景下,社保基金收支压力加大,要靠加强征缴和做实工资缴费基数,才能增加收入。

房连泉认为,从宏观的角度看,随着国家社保支付压力加大,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大家应该及早转变意识,在策略上从第一支柱养老转到第二、第三支柱,让个人储蓄实现结构性的转换。”

对于今年9月即将出台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政策,各方都在观望,毕竟三年前曾在上海等三地进行试点,效果不甚理想。但在房连泉看来,如果能设计出有竞争力的养老产品,第三支柱是有吸引力的。

房连泉指出,随着第三支柱养老产品的推广,假以时日能引发金融业巨大变化。“养老金作为长期的资金,不停地积累,在复利的作用下,规模会越来越大。带动业界设计更多适合长期投资的产品,有利于带动金融市场的转型,由短期投资向长期投资转变。”

专访社科院房连泉:第三支柱养老产品主要针对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纳税群体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 受访者供图

第三支柱养老产品的类型将更多元

时代财经:博鳌论坛上,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表示,推动个人资金供给转化为第三支柱养老产品。事实上,早在2018年5月,税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厦门市)和苏州工业园区试点。据官方介绍,试点总体规模不大,市场普遍反映政策吸引力不足。你认为,今年9月推出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吗?

房连泉:过去试点的是个税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主要是面向保险业的产品。从这两年多的效果看,确实不是太理想。

今年9月份推出的第三支柱养老金产品,根据主管部门的意见,预期产品的范围会扩大,类似于银行理财产品、基金类产品都会被纳入,成为一种账户式的、个人理财养老金产品,其试点的范围和产品类型的适用性都会加强。

时代财经:账户式的养老基金产品,是否有点类似像香港的强基金?

房连泉:投资形式与香港强基金有类似特征,即投资的种类较多。但是香港的强基金是强制性的,而第三支柱养老金是自愿性质的。

需要指出的是, 9月份推出这种类型的基金,与一般的基金投资、投资理财产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是一种长期性的投资产品。

一般的基金投资产品,着眼短期投资,可能会跟涨杀跌,由视市场投资回报情况而定。但这类养老金产品会有一个独立的个人账户,税务系统可以进行跟踪。其实,之前的税延保险产品也会给投资者算清楚,存的年限以及退休之后,每年能领取多少。

业内一般把这类产品称为“养老目标基金”。这类产品不是随时可以提现的,会有一个封闭期。现在有些养老目标基金,封闭期是3年或者5年,而像国外的养老目标基金一般要求退休之后才能提出来。

时代财经:你认为,第三支柱养老产品都吸引力在哪些方面?

房连泉:首先,国内外的经验说明,延税是个人购买养老金产品相对于其他一些投资产品的优势。其他保险产品在个税里面是没有抵扣项的,养老金产品则是可以抵扣个人所得纳税基数。

从设计原理上讲,第三支柱养老产品主要是针对纳税群体,特别是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人群,也就是中等收入以上的,包括高收入者。至于低收入群体可能不必纳税,可以选择储蓄养老,把资金放在账户里进行投资理财。

其次,大家也会通过跟其他市面上的理财型产品比对,如果觉得第三支柱养老产品在收益和风险控制等方面都不错,也可能会去购买。

利于金融市场的转型

时代财经:据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教授的数据,目前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的累计结余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0.02%、0.025%,可以说,社保基金占GDP比例不容乐观,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比例是极其之小。你提到第三支柱养老金产品将更加多元,那么,随着这些产品的推出,是否会引起商业金融业巨大变化?

房连泉:预期会引起较大的变化。

像美国、香港都是个人养老金制度,背后拥有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支撑。养老金作为长期的资金,不停地积累,在复利的作用下,规模会越来越大。因此,金融机构都非常看重养老类的产品。

养老金管理要委托给专业投资机构,代表用户理财,这就意味着保险、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都可以参与到第三支柱养老金计划。这会带动业界设计更多适合长期投资的产品,契合用户的生命周期,例如不同的年龄段,设计相应的投资策略,随着年龄的变化,也会有变化的组合。

按此趋势,针对养老金的金融产品会逐渐发育出一个市场体系,发展出不同的组合以及特定类的专业化设计。这样有利于带动金融市场的转型——由短期投资向长期投资转变。

时代财经:随着第三支柱养老金的推出,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的比重可能会上升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房连泉:目前的结构确实不太合理,国家社保比重比较大,企业年金与个人商业养老的比重很少,造成国家的负担比较重。

第三支柱养老的推出涉及社保制度的转变。政府现在提倡多层次养老保险,鼓励大家积极参加企业购买的养老保险和个人商业保险。如此一来,金融活力就会增强。以市场化带动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家财政负担也会下降。

时代财经:如果以后往这个方向走,能多大程度上解决养老金缺口的问题?

房连泉:养老金缺口是指随着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国家公共养老金入不敷出。通过发展第二、第三支柱不是为了解决养老金的缺口,而是使得人们养老的比例有所调整。

从宏观的角度试想一下,若是大家都依靠国家社保,随着国家社保的缺口越来越大,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性就会出现问题。从策略上来讲,从第一支柱养老转到第二、第三支柱,使得个人储蓄实现结构性的转换。

倘若社保养老金只能维持退休前40%的收入,人们通过购买其他养老金产品再获得40%,就会比单纯依靠国家好很多。国家社保养老金只是基本的替代作用,要是希望将来有一个比较体面的退休生活,还是要靠自己买养老金产品。

时代财经: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在博鳌论坛上还提出了,推动养老金改革向积累型发展。数据显示,2018年末,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家的养老金积累余额加权平均占GDP的比重达到126%,而中国同期只有10%左右。他因此建议,应该把一部分储蓄安排到养老金账户中,可以进行长期资本配置,例如股权投资。中国有必要以及有基础向国外的情况看齐吗?

房连泉:中国要向这些国家看齐确实是有较大差距。

根据掌握的资料和数据,养老金积累余额加权平均占GDP比重高的国家主要是荷兰、丹麦等北欧的一些国家,还有英国、美国等私人养老金比较发达的国家。而德国、法国以及一些南欧国家,养老金则是依靠国家养老金资产,养老金积累占GDP的比例并不高。

养老金积累从低到高是有一个过程的,大家都要认识到仅依靠国家社保,其可持续性会比较低,就会自觉发展私人养老金。

这些改革会涉及到一些国民的福利,只能慢慢转变结构。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养老要发展,国家还需要做出一些特别大的调整。

挖掘补充社保基金的公共资源

时代财经:去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曾建议取消公积金,也有专家建议把公积金用以支持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发展,你怎么看?

房连泉:对,公积金也可以调整,用作养老。

公积金本质上是人们在固定的个人账户存钱,用于买房。如果没有发挥购房用途,就形成资源浪费。随着养老问题越来越重要,那么用在住房上的钱,也可以“搬过来”养老。

住房公积金存在银行,人们有利率的损失。如果养老金能设计出好的产品和制度安排,甚至有高回报率,大家自然愿意向这个方向转变,往积累型的方向发展。

这需要国家在制度上和政策上,引导人们把既定的资产资源合理分配,例如银行里的储蓄能不能“搬家”到养老金?如前所述,政府给以政策支持、税收优惠,使得大家都把第三支柱养老金看作储蓄工具,那么,它就能发挥很强的杠杆作用。

时代财经:在养老金积累占GDP较低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提到的,可以动用一些其他资源来支持过渡型的养老支付,例如国有资本的减持、土地的收益,还有发超长期的国债。你觉得可行吗?

房连泉:现在有这样的一些做法,主要指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基金通过国有资本的减持,充实社保基金。但这一举措是为了储备,以防地方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

现在国家也在想其他的办法充实全国的社保基金,其中,土地的收益、彩票等都可能也是补充性的来源。

时代财经:是直接补充缺口吗?

房连泉:不是,是同步到全国社保基金中。当全国社保基金的规模做大,盈利能力变强之后,盈利可以被用以补充社保短期发放的缺口。

时代财经:土地收益作为地方财政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已经在划拨了吗?

房连泉:作为公共资源来源的备选,土地收益的划拨只是一种潜在可能。此外,社会抚养费、罚款也被作为公共资金来源的潜在渠道之一。只能说国家在探讨各种可能性。

时代财经: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楼继伟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要弥补养老金缺口,可以提高税率或者社保缴费的费率的方法,你认为可行吗?

房连泉:短期来看,费率和税率现在不太适合被提高,因为政府在减税降费,刺激经济。但从长远来看,这种策略是可行的,是解决根本问题的考虑方法。

正如博鳌论坛上央行相关领导提到,养老主要还是来自于大家的储蓄、缴费,只有把社保基金、第二、第三养老产品做强了,进行投资循环,才能带来盈利。

现在大部分就业者还是有能力多交养老金的,如果大家的积极性高了,每年进来的本金多了,社保基金就成了永续型的,因此要号召大家把储蓄利用起来,进行“搬家”,优化资源配置。

国资划转股权充实社保基金 难以弥补养老金缺口

时代财经:关于国有资本减持,今年1月下旬,部分中央和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金融机构根据2017年11月国务院印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划转企业国有股权的10%充实社保基金。这是2017年所定的方案,未来随着社保基金缺口可能拉大,这一举措往后还会加码吗?

房连泉:根据统计数据,目前90多家央企已经进行股权划转。可是国资划转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也是打一个问号。国资划转的只是股权,社保基金持有股权,并不是像财政可以给全国社保划拨现金。

国资划拨过来的股权要等到股票分红时,才会有现金收入。这就意味着很多国有资产无法变现,只有账面价值。划转2万亿的股权,不并意味着有2万亿的资产,股权对应的分红比例较少,而且股权也不能在需要现金时卖掉。因此,国资划转作为一种战略的安排,但较难用于弥补养老金缺口。

时代财经:《划转国有资本运作管理办法》迟迟未曾出台,有声音认为,地方社保基金希望手里的操作权限大一些,在进行更大投资时束缚少一些,因此地方希望出台“划转国有资本运作管理办法”,以打破股权变现的限制。

房连泉:这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的事情,因为国有企业是有经营目标的,大部分的盈利用作再投资。而全国社保基金如果要提现就要减持国有资产,这可能会对国有资本带来冲击。不少国有企业是世界500强,如果把它的资产变现,影响是比较大的。

时代财经:还想请教延迟退休的逻辑起点在哪里,是由于养老金缺口吗?如果随着第一、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都已经建立起来的话,可以不延迟延退休吗?

房连泉:这是两回事,延迟退休还是有必要的,也基本上成为了社会共识。

目前国内的退休年龄在全世界都是较低的。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劳动力会出现短缺。人们预期寿命延长,如果其退休太早的话,就会形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延迟退休有利于保障就业量。

现在很多老年人都有就业的意愿,这是社会形势的需要。延迟退休是一方面解决就业的决策,另一方面和社保联系起来了,延迟了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金缺口的紧迫性。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