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净值化转型系列专题研究(二)兴业银行净值化转型走在行业前列

财经
2021
04/29
14:36
亚设网
分享

发布机构:普益标准?诠资管研究中心

本文内容来自“研报模板”-“每日趋势研报”,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长按下方二维码下载普E智选APP。

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开始进入一年“倒计时”,净值化转型进入冲刺阶段。随着20家上市银行公开披露2020年年报,多家银行净值化转型进程纷纷公布。兴业银行(601166,股吧)作为理财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发行、收益能力均位列全国性银行前列的股份制大行,其净值化转型进程一直稳步推进。

一、兴业银行净值化转型稳步推进

产品存续规模上,清零保本,推进净值。2020年上半年,兴业银行保本理财已清零,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8871.49亿元,占比66.06%,同比提升15.81个百分点;2020年年末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新产品余额突破万亿,同比增长 84.85%;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11327.69亿元,占理财产品余额 76.76%,同比增长51.37%[1]。产品存续数量上,净值数量,稳步增长。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兴业银行净值型产品存续数量占所有产品数量的比重达到了51.41%[2],而年初净值型产品存续数量占所有产品数量的比重仅为34.71%。2021年1季度末,净值型产品存续数量占比已经达到了61.61%。整体来看,净值型产品存续数量占比持续增长,净值化转型进度稳步推进。产品运作方式上,封闭为主,封闭式与开放式净值型产品逐渐持平。封闭式产品数量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但封闭式净值型产品的占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产品占比由2020年1季度61.22%下降至2021年1季度49.11%。相对地,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占比稳步上涨至50.89%。兴业银行并没有像大部分银行一样,主要依靠发行封闭式净值型产品的方式推进净值化转型,而是在封闭式产品基数较大的基础上,逐渐提升开放式产品占比,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图1:2020年各季度兴业银行净值型产品数量占所有产品的比重及不同运作方式理财产品数量占净值型理财的比重

银行净值化转型系列专题研究(二)兴业银行净值化转型走在行业前列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二、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逐季增长

存续产品总余额方面,2020年兴业银行各季度净值型产品余额[3]整体呈现上涨趋势,截至年末净值型产品存续余额已达9888.68亿元[4],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6.292%、50.86%和15.12%。其中开放式净值型产品余额占净值型产品余额近九成的比例,且变动幅度相对较大,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13.42%、56.24%和15.06%,封闭式净值产品余额相对稳定,三四季度保持10%左右的速度增长。

平均单款产品余额方面,开放式净值型产品的平均单款产品余额明显高于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封闭式净值型产品由于产品流动性较差,投资者认可度较低,单款产品存续规模较低且稳定递减;开放式净值型产品由于流动性较高,更加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其中,兴业银行存续的现金宝-添利1号净值型理财产品被投资者称为增强版货币基金,因更强的流动性和可观的收益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追捧,截至2020年末的存续规模已达到两千多亿元。

图2:2020年各季度兴业银行不同运作方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单位:亿元)

图3:2020年各季度兴业银行不同运作方式净值型理财产品单款余额(单位:亿元)

银行净值化转型系列专题研究(二)兴业银行净值化转型走在行业前列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三、净值化转型之路走在前列

总体来看,2020年兴业银行深刻贯彻落实资管新规,积极推进净值化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兴业银行凭借自身对市场敏锐的嗅觉,做出了战略性调整,但转型过程中市场也对兴业银行产品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现金管理型产品优势消退,增强版货币基金销售火爆。现金管理类产品提出监管措施之前,该产品以其投资范围、销售门槛、流动性等方面的优势,在投资价值方面胜过货币基金。但随着相关征求意见稿[5]的出台,现金管理型产品优势消退,对此,兴业银行推出的“增强版货币基金”,顺应政策监管趋势的同时,满足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需求。

产品数量转型程度提升,单款产品余额面临波动。兴业银行净值化产品数量占比全年呈现上升趋势,说明净值化转型效果逐渐显现,但单款净值型产品的产品余额短期波动,可能是由于市场行情波动导致产品净值缩水,总体产品余额受到影响;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投资者对净值型产品的接受度还有待提升,兴业银行在加强产品管理能力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投资者教育。

注:[1] 数据来源为兴业银行披露的2020年半年报和年报。

[2] 产品数量包含兴银理财子公司数据。

[3] 产品余额包含兴银理财子公司数据,下同。

[4] 此处仅基于普益标准公开收集的产品数据统计,与兴业银行内部产品数据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普益标准。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