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大象”经常被用于形容那些显而易见,却一直被忽视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环保问题就是这样一头隐形的“大象”。
如今大象已起舞,从2016年绿色金融元年到2021年碳中和元年,历经五年的时间,环保事业再度迎来跨越发展的机遇。中国作出的碳达峰、碳中和承诺掷地有声,据测算,碳中和将带来百万亿的投资机遇,巨量的融资需要绿色金融作为后盾。
中国绿色金融的体量已不可同日而语。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11.95万亿元,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
国有大行是绿色金融的“排头兵”,它们将大量的资金引流至绿色领域,以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渗透至业务发展和自身运营的各个层面。
绿色信贷贡献过半
在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的当下,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主力军。
据统计,截至2020年末,六家国有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共计6.24万亿元,占据国内全部绿色贷款的半壁江山。无论是规模体量,还是增速占比,国有大行都树立了典范。
从规模上看,2020年六家国有大行绿色信贷保持增长态势。工行绿色信贷余额继续保持领先,绿色贷款规模达 1.85 万亿元,农行、建行绿色贷款余额位列第二、三名,这三家大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均在万亿级以上。
再看增速,工行的绿色信贷基数虽大,但增速仍然保持最快,增速高达36.6%。邮储银行基数虽小但奋起直追,增速超过30%。
至于六家大行谁更绿,还是要看绿色贷款在全部贷款中所占的比重。农行绿色贷款占比最高,为10%。工行次之,占比为9.9%。建行的“含绿量”为8.3%。
绿色投行扩容进击
国有大行“商投并举”,积极争做绿色投行,使用绿色债券、ESG投资以及创新绿色产品等方式支持绿色金融。
工行综合运用“贷+债+股+代+租+顾”投融资工具,截至2020年末,累计发行绿色债券金额合计 98.3 亿美元,累计主承销各类绿色债券 10 支,募集资金总量180.43 亿元。
工行全资子公司工银瑞信旗下也有多支投资于社会责任、绿色金融等方向的公募基金,且业绩表现出色。工银租赁致力于通过多元化的租赁产品和金融服务支持清洁能源的发展。
农行通过拓展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并购等业务种类,提升绿色投行服务成效。截至 2020 年末,农行自营绿色债券投资规模为 654 亿元,同时通过绿色银团贷款、绿色并购贷款、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近 1200 亿元。发行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2期,发行规模23.36亿元。
中行专注于绿色债券创新与国际合作。2020年发行可持续发展类债券总规模93亿美元,其中绿色债券总规模约为83亿美元,还发行了全球首支双币种蓝色债券,承销的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共计146亿元人民币。2021年初,中行还协助发行首批碳中和债券。
除此之外,国有大行也参与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共计参与出资320亿元。
碳中和目标分步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银行要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支持绿色企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压缩“两高一剩”行业的授信规模。
日前,央行、证监会、发改委推出的新版《绿色债券支持目录》已明确将煤炭等化石能源项目剔除,不再列入绿色债券的支持范围。
通过绿色金融的“加减法”,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指日可待。
事实上,近年来国有大行在“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投放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压缩和控制。高碳企业即将面临转型和退出,这一转型风险也使得金融机构必须从长计议。
为应对转型风险,金融机构亟需进行环境与气候风险分析。建行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对此做出详细的信息披露,现已将环境与气候风险纳入风险管理框架,在客户风险评估中考量环境与气候表现因素,在信贷审批环节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
建行分析面临的气候相关风险与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建行已经率先启动了环境风险压力测试研究,选择环境风险高、业务量较大的化工行业和火电行业开展专项压力测试。未来将控制火电行业信贷投放,退出单机规模30万千瓦以下的落后火电项目、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项目。加大对绿色有机农业、绿色畜牧业、绿色渔业、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等生态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交通银行也提及了气候变化对业务的影响,并对相关议题采用与 ESG 治理架构相融合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未来将支持重大气候项目以及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投融资需求。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完善环境风险管理要求。
交行对于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
邮储银行将煤炭、煤电、 钢铁等“两高一剩”行业列为审慎进入类,严格客户准入。同时制定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办法,将 ESG 纳入授信业务全流程。在内部评级制度、重点行业调查和审查报告模板中融入 ESG 等因素,在合同文本中融入借款人环境和社会风险承诺相关条款。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国有大行正在全面拥抱碳中和的挑战和机遇,它们将发挥“头雁”表率,留下坚实的绿色足迹。
(马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