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 马俊候涛】中国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于4月29日成功发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西方媒体近日却集体炒作“中国火箭残骸失控威胁”。英国《卫报》5月4日称,与空间站核心舱分离后,中国火箭残骸正在以每小时约2.7万公里的速度绕地球飞行,“从飞行姿态看,火箭残骸已经失控,它有可能对地面造成威胁”。
报道将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残骸称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不受控制再入大气层的人造物体之一”,预计将于5月10日前后返回地球。根据美国军方监测数据,目前它的飞行高度超过300公里,但“自上周末以来已下降近80公里”。美国“太空新闻网”称,业余地面观测显示,火箭残骸正在翻滚,“显示它已经失去控制”。美国哈佛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天体物理学家乔纳森·麦克道尔对此表示担忧。麦克道尔承认,最可能的结果是坠入大海,因为海洋占地球71%的面积。但考虑到火箭残骸的速度,“哪怕是路径的微小改变都可能会使落地点产生很大变化”。因此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测它的具体降落地点。更为讽刺的是,台湾绿媒故意将其说成是“长征火箭即将失控坠地”,恶意炮制假新闻。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西方媒体对“长征五号B火箭残骸失控威胁”的报道堪称陈词滥调——他们在去年也曾有过几乎一模一样的“担忧”。2020年5月5日,成功首飞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把近22吨重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太空。此后西方媒体就开始大肆炒作“中国火箭残骸威胁”。同样是这名哈佛大学的乔纳森·麦克道尔在接受采访时惊呼“这是苏联‘礼炮7号’空间站之后最大的失控重返大气层物体,尺寸比近年掉落大气层的其他航天器残骸都要大得多”“从未见过这么大的人造物体经过这么多重要城市上空……”
事实上,对于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残骸的重返大气层问题,中国航天机构和专家都多次出面进行过解释。航天专家邢强博士此前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火箭本身结构是“皮薄馅多”,内部燃料在发射过程中消耗后,剩余的火箭壳体质量并不大,而且以铝合金为主的壳体很容易在大气层中焚毁。因此与空间站或大型卫星相比,火箭残骸对地面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同时它的飞行轨迹也并非媒体报道的“不受控”,而是经过精密计算,并利用火箭钝化技术,有意缩短在轨飞行时间。
北京航天城新媒体中心@我们的太空去年也曾对此事进行过相关科普:“船箭分离后,火箭虽已完成任务,但箭上的推进剂、高压气、电池都尚未用尽,这些东西随时都可能引发火箭爆炸,变成太空垃圾,威胁在轨航天器的安全。包括中国在内,世界上负责任的航天大国都会对火箭末级进行钝化处理。简单地说,就是将剩余的燃料、高压气泄出,让电池自己短路,彻底消除火箭末级‘自爆’危险。同时,为了不占用宝贵的轨道资源,在钝化之前火箭还可能会进行‘离轨’机动,转移到废弃轨道上。”“从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现在,60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任何环绕地球的火箭残骸或太空垃圾击中人类的案例。”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