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摩根大通宣布将进一步拓展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业务,旨在服务总部位于中国的中型跨国企业。由此,在中国加大金融开放的背景之下,摩根大通近年来发展、运营如何?在华将如何布局?又将面临哪些挑战?
2021年,是摩根大通来华一百周年。
2018年4月28日,《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出台,外资持有期货公司股权比例放宽至51%,三年后不设限制;2019年10月11日,中国证监会公布称,自2020年1月起取消期货公司外资持股限制,其股权比例可升至100%;2020年4月起取消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持股限制,同年12月起取消证券公司的相关限制。
5月7日,摩根大通宣布将进一步拓展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业务,旨在服务总部位于中国的中型跨国企业。由此,在中国加大金融开放的背景之下,摩根大通近年来发展、运营如何?在华将如何布局?又将面临哪些挑战?日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了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CEO)梁治文。
“投资需要朝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我们在华已经100周年,希望将我们的全球网络和实力带到中国。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能够全资拥有旗下的主要法律实体至关重要。”展望摩根大通在中国今后的发展方向,梁治文颇有信心。
希望2022年底前获得所需金融牌照
《21世纪》:摩根大通是首批获准在中国设立外资控股券商的外资金融机构之一,目前进展如何?除了证券领域,还有哪些领域的进展可以分享?
梁治文:今年是摩根大通在华展业100周年,我们对华投资有绝对的信心,希望把我们全球网络和实力带到中国。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能够全资拥有旗下的主要法律实体至关重要,这样才能够全力把我们的全球经营理念、产品能力、风控、合规等带到中国市场。
在证券领域,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在2019年12月获得了证监会颁发的经营许可证,2020年3月正式开门迎业。目前我们在证券研究、投行服务及股票交易和经纪服务等业务领域都进展良好。
在本地法人银行方面,摩根大通集团在2009年和2012年分别向法人银行增加了注册资本20亿元人民币和25亿元人民币。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更大挑战的2020年,摩根大通继续向本地法人银行增资15亿元人民币。
期货方面,摩根大通的期货业务获得证监会核准,成为了国内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期货公司;而公募合资公司上投摩根目前资产管理规模已超1670亿元,2020年4月,摩根资产管理与合资伙伴初步达成一项商业共识,将拟收购取得上投摩根100%的股权。
《21世纪》:随着中国的金融开放不断加深,还会考虑设立其他的资管机构或者采取与其他银行合作的策略吗?
梁治文:3月,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与摩根资产管理共同宣布进一步拓展战略伙伴关系,摩根资产管理将对招商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招银理财作出战略投资,出资约人民币26.67 亿元向招银理财增资。增资后,摩根资产管理持有招银理财10%的股权。
中国市场的规模、改革的速度,意味着有足够的空间,可以让我们和中资、其他外资金融机构一道,寻找更多合作共赢的机会。此外,为了更全面地支持客户,我们在商业银行领域也将加大人力和资源的投入,以更好地长期服务于客户日益复杂的跨境业务需求。
《21世纪》:根据最新的年报,摩根大通全球总资产3.7万亿美元,而亚太区在其中的占比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亚太区以及中国发展时,如何兼顾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梁治文:我觉得这恰恰是我们最大的机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加大在亚太区以及中国的布局和投入力度。
中国以及亚太区是摩根大通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也是我们遍布全球的客户最看重的区域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全球企业和投资人进入中国,越来越多的中国客户走出去,我们的角色、能够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这也反映出当今每位市场参与者需要重视的一件事情,就是中国市场正处于一个加速开放的阶段。投资需要朝前看,而不是向后看。从投资额与进展方面看,摩根大通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发展。
我们制订了一个四年加速发展的计划,推动我们在中国的布局。我也有幸代表摩根大通去推动、执行这一计划。目前,这一计划已经进入第三年。我们对于这三年来取得的进展感到满意,对未来很有信心。我们希望,到2022年底能够基本获得实现目标所需的业务牌照、业务平台和本土能力。
若要广度与深度兼具,重中之重是在国内寻觅最合适的人才,我们希望能够培养更多了解中国市场、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领导团队及人才。
未来在华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21世纪》:结合全球发展经验,摩根大通在中国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梁治文:摩根大通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营,各地遇到的挑战都不同。在产品落地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市场运营模型不一样,由此也存在不同的监管要求。我们将融合各地学到的经验,因地制宜,同时满足客户的核心利益诉求与合规需求。
在中国市场,我们当下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做好产品理念到落地的转换。如在信贷评级方面,国际与国内市场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案都不相同。摩根大通会从最核心的合规理念和客户需求出发,反复和客户与监管沟通,选择最符合我们核心价值的方法,不断迭代产品和服务平台。我们也会和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产品能力,服务客户,配合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时间表。
《21世纪》:前面你提及将风控带入中国国内,随着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金融市场参与程度的加深、广度的加大,是否意味着在华风险敞口也会扩大?摩根大通在风控方面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梁治文:风险敞口的变化是件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我们的经营理念是全球一致的,风控必须符合每个国家的法律法规。我们的风控有三道防线:前台、二线(比如合规)、三线(比如审计)。从前台到后台,从领导层到每个员工,我们都要全方位地做到未雨绸缪。
我们通过尖端的技术设计了各种各样的风险测试,涵盖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市场风险、信贷风险、结算风险、流动性风险、系统可靠性风险等等。
比如,疫情期间,不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我们的业务展现出了极高的弹性和可靠性。这就与我们进行的大量模拟测试分不开。我们对每一个能够想到的场景进行模拟测试,用量化的方法来评估每一个风险场景对我们的运营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我们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21世纪》:在中国金融开放的背景下,摩根大通深耕中国金融市场,最为关心的问题有哪些?对中国的金融开放有什么期望?如何布局?
梁治文: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开放的进程和未来展望,监管机构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支持,这些都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同时也有了可预期的发展方向。当然,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完善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外资引进、投资人引进、企业落地、产业链的增值发展等方面,都需要时间积累。鉴于此,叠加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外资从拿牌照到机构落地的整个配套流程,除了大方向的支持,还有很多细节需要磨合。
我们希望能够与监管、同业、客户共同努力,结合市场的运营状况、条件、规范,把我们全球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带到中国。
以我们的证券公司为例,我们在华发展的第一步是把产品背后的中后台科技做好,所以我们投资的方向大部分都是在系统、中后台和合规方面,这是我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我们将稳步提升客户覆盖率,推出更多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服务。
从摩根大通中国的角度,我觉得布局的关键是搭建一个理想的平台基础,即我们在本地法人银行、证券、期货、资管领域的四大法律实体拿到完整的、100%的控股权。在此地基之上,再盖更高的楼:更快速、更全面地把我们产品、客户和合规理念带到中国。
此外,正如之前所说,高素质的人才必不可少。我们希望能够培养更多了解中国市场、具有国际视野的本土领导团队及人才,这对摩根大通和中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都有助益。
(作者:胡天姣 编辑:马春园)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