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中金公司 图虫创意/供图
证券时报记者 詹晨 安仲文 沈宁
在香港抛出“将印花税提高30%”这枚深水炸弹后,港股市场一改年初的“戴维斯双击”行情,迎来持续震荡,个股分化加剧。进入5月,港股止跌回升但相对弱势,餐饮、旅游板块下跌,钢铁、煤炭、有色金属等周期类股则继续走强,全球疫苗股遭遇“黑天鹅”,港股两大疫苗龙头复星医药(600196,股吧)和康希诺生物昨日一度跌逾20%。
一季报显示,公募基金持有的前十大重仓股中,有238只港股,持有总市值超3353亿元,较去年末(2227亿元)增幅达50.6%。主动偏股型基金尽管一季度仓位有所下降,但对港股配置正在提升。中金数据统计,主动偏股型(普通股票型加偏股混合型)基金的仓位今年一季度由88%下降至86%,仍处在历史中高分位水平。港股配置占比继续提升,主动偏股型基金的港股配置比例从去年四季度的10.5%大幅提升至14.3%。
港股市场政策面、资金面是否出现反转?原有的投资逻辑是否发生变化?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公募、私募基金经理普遍认为,尽管市场流动性有所回收,但港股盈利支撑依旧存在。也有基金经理旗帜鲜明地指出,港股并非是一个低估的市场,其价值体现在A股相对稀缺的新兴行业的优质龙头公司,如互联网、生物医药、新兴消费等行业。
新发基金涵盖港股配置
公募基金增配港股的趋势自去年底就已显现。根据2020年年报信息,去年四季度,公募基金配置港股仓位达10.23%,比2020年第三季度增加2.49%。
基于对港股市场的看好,去年底至今,在新发基金设计上,涵盖港股市场配置成为一大趋势。“现在发行的主动权益类新基金,与一两年前不同的是,都涵盖可投港股的仓位。”南方基金的一位投资主管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由于各家基金公司在最近一年发行的新基金产品中,将港股也纳入可投资范围,这为基金经理仓位南移提供了空间。
例如,1月发行的20多只“日光基”均将港股纳入投资范围。其中,嘉实港股优势主投港股,认购总规模接近150亿元,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1月发行的南方消费升级基金的合同也规定,该基金股票投资占基金资产的比例范围为60%~95%,其中也将港股通股票纳入投资范围,基金经理投资港股的比例最多可达股票资产的50%。
在此背景下,公募基金一季度港股市值大增就成为一种必然。明星基金经理对港股的配置也备受市场关注。易方达基金披露信息显示,在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优质企业三年股一季度末持仓名单中,前十大股票中有4只股票来自港股,包括美团、腾讯、港交所、锦欣生殖。另一顶流基金经理刘彦春管理的景顺长城绩优成长基金的一季报也显示,该基金前十大股票中同样包括4只港股,仓位接近29%。
今年来业绩领跑的广发价值领先基金,前4月实现收益率38%。基金经理林英睿在一季报中表示,重点布局了以周期金融为代表的顺周期行业,同时在港股低估值领域的布局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回报。未来会持续把一定仓位暴露在港股的价值风格中,因为在风格正常化过程中,港股拥有潜在收益率更优的品种。
中金公司4月底发布的一份基金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在所有7516只总规模12.9万亿元人民币的非货基中,可投资港股的公募基金共1309只(剔除QDII),总规模3万亿元人民币,个数和规模占比分别为17.4%和23.1%;去年底这一组数字为995只、总规模2.2万亿元人民币,一季度净增314只和8000亿元。发行节奏上,一季度新发可投资港股内地基金月平均86只,较2020年月平均45只明显加快。
报告称,公募基金的港股持股市值大增51%,占到股票资产的27%。根据一季报披露,上述1309只可投资港股基金的港股持仓总规模为5200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底的3447亿元增长51%,占3万亿元基金总规模的17.5%,占1.8万亿元股票资产的27%,较2020年底的15.6%和23.5%均有明显抬升。相比之下,主动偏股型基金港股总持仓占比更高,占到股票资产的28.3%。
从基金经理持仓看,公募资金一季度南下的重点持仓仍为腾讯、美团、港交所、小米等,与2020年底基本一致,前十大中仅有2只变动;不过持股集中度降低,一季度前十大重仓股占比为70.7%,较2020年底的75.6%降幅明显。持仓变动上,腾讯、美团、中国移动、香港交易所的增持市值最多;颐海国际、信义光能、赣锋锂业(002460,股吧)、吉利汽车以及青岛啤酒(600600,股吧)减持最为明显。
港股已成私募标配
对于私募基金而言,港股市场早已成为标配。证券时报记者采访获悉,主流股票私募目前普遍都有配置港股,配置比例通常在20%左右,有些甚至更高。
港股投资方面,景林资产和保银投资是国内两家颇具特色的大型私募。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景林资产近年来始终维持对港股的较高比例配置,最新持仓占比接近五成。
景林资产合伙人、基金经理蒋彤此前在路演中就特别提到了港股。她认为,港股市场仍然存在低估的机会。“由于此前社会环境及疫情的原因,港股市场有很多板块相对低估,比如电信运营商、金融等板块,再比如先进制造业,还有部分相对小型的公司。”
保银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表示,今年以来,国内货币政策边际收紧,叠加前期抱团股瓦解,A股发生了一定回调。虽然风险得到了一定释放,但目前A股的动态PE估值对比历史动态PE估值,仍显偏高。
“比起A股,我们更看好美股和港股的行情。美股伴随疫苗全面铺开,疫情逐渐得控,经济企稳。企业盈利增速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将带给美股一定利好。港股市场前几年因为社会环境的不稳定,始终处于估值洼地。去年年中香港国安法颁布,香港社会环境逐渐稳定,为港股市场发展奠定基础。同时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颁布的《外国公司问责法》将推动在美上市中概股回归港股二次上市,为港股市场注入新的资金流与发展动力。”张智威指出。
华东某大型股票私募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该公司对港股有一定比例配置,主要集中在互联网和电信板块,这些领域的中国龙头公司大多在港股,且相对低估。从投资方式看,港股通机制为国内私募投资港股带来了便利,此外,还有很多私募通过收益互换等衍生工具投资海外市场。
加大海外市场配置已成多数私募共识。上海一家百亿私募透露,去年来正逐步增加对港股和美股的投研力量,未来计划提高相关配置。
不过,伴随海外市场短期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一些私募对港股的看法已趋于谨慎。“对港股我们长期还是看好的,但做投资不能仅看长期,港股市场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美联储加息问题还没有确定,这对美股可能造成较大影响,因此港股短期还需要观察。”中欧瑞博董事长吴伟志表示。
全年依然谨慎乐观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公募基金投研人士认为,港股市场盈利支撑依旧不变,看好港股的基础仍然存在,对二季度以及全年的港股市场维持乐观态势。
博时基金权益投资总部投研总监曾鹏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目前来看,尽管市场流动性有所回收,但盈利支撑依旧存在,一季度上市公司的业绩预告表现也非常优异。整体来看,香港市场预计政策面、基本面、流动性方面都不会太差。
曾鹏认为,随着抱团股的下跌,个股挖掘的范围会继续扩大,目前港股中仍存在不少估值合理的中小成长型公司,这些公司存在很多Alpha的机会,会努力去挖掘这些投资机会,长期看好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趋势下的新经济赛道的优质公司。
华安香港精选基金经理苏圻涵告诉记者,对今年的港股仍然乐观。“尽管一季度由于估值调整,市场出现大幅震荡,但我们原先看好港股的基础未发生变化。全球流动性环境仍然宽松,风险偏好上升,港股估值有望提升。短期内,基于疫情发展的差异,海外仍加量宽松,而国内政策开始逐步转向,叠加人民币兑美元的企稳,港股有向上弹性。我们看好三条主线:业绩确定性成长的光伏新能源板块,受益于海外需求复苏的出口产业链,以及部分全球定价的商品类股。”
上投摩根优势成长混合型基金拟任基金经理郭晨则旗帜鲜明地指出,港股并非是一个非常低估的市场。他认为,港股真正的价值体现在A股相对稀缺的新兴行业优质龙头公司,比如互联网、生物医药、新兴消费行业的许多公司。此外,未来会有更多的新兴行业公司在港股上市,这将进一步为港股注入新动能。
也有基金经理对港股上市公司的盈利前景表达担忧。汇丰晋信沪港深基金基金经理程彧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决定港股市场方向的核心要素是企业盈利,没有盈利就没有牛市。其他要素的作用仅仅是放大或减弱由企业盈利决定的市场方向和变动幅度。本轮港股行情始于2020年四季度企业盈利拐点,2021年春节后的港股市场调整主要源于盈利前景的弱化。
程彧认为,本轮以原油、铜为代表的全球大宗商品(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既挤压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盈利前景,又引发通胀预期从而推动美债利率上行。从中长期供需基本面看,其价格均已在长期均衡价格之上。近期铜价突破了历史高点1万美元,且近期原油价格又连续反弹,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一次引发市场担忧,因而港股市场在近期出现了明显回调。美债利率快速上升的阶段或已结束,在美联储开始引导量化宽松退出预期前,预计港股市场的流动性仍会维持充裕。
“从风险的角度,目前最值得观察的要素包括中美关系、全球疫情控制、大宗商品价格、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其中,短期需密切观察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程彧指出。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