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首笔造车投资或敲定 国产车载芯片竞争加剧

财经
2021
05/08
22:30
亚设网
分享

小米首笔造车投资或敲定 国产车载芯片竞争加剧

在高调宣布100亿美元入局电动汽车领域后,小米正在加快新业务版图的布局。

据彭博社日前援引知情人士透露,小米正在考虑投资国内AI芯片生产商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黑芝麻”),后者正在寻求一轮规模至少达15亿元人民币(约合2.31亿美元)的估值融资。报道称,黑芝麻正考虑最早于明年在科创板IPO,在此之前,该公司至少还会计划进行一轮融资。

就此消息的真实性,《中国经营报》记者联系了黑芝麻与小米的相关负责人,其中黑芝麻方面表示“不予回应”,而小米方面截至记者发稿仍未回复。

天眼查平台显示,成立于2016年的黑芝麻是一家专注视觉感知技术与自主IP芯片开发的高科技初创企业。公司核心业务为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处理和计算图像的解决方案以及基于控光技术、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的嵌入式感知平台,能为自动驾驶提供完整的AI视觉识别方案,并已和博世、滴滴、蔚来、上汽等企业在L2/3级ADAS和自动驾驶感知系统解决方案上展开合作。

记者注意到,黑芝麻至今已完成了3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北极光创投、蔚来资本、上汽投资、君海创芯等,在上一轮融资中,腾讯控股也参与其中。

小米造车重要一环

虽然黑芝麻最终能否进入小米的投资名单还有待揭晓,但在业界看来,在小米造车的布局蓝图中,车载AI芯片将会成为重要一环,尤其是视觉感知芯片。

据国家专利局等多方信息显示,早在今年3月30日官宣造车之前,小米就已涉足多年汽车相关专利的申请,目前专利数已经达到834件,其中60%以上与智能座舱及行车安全有关。而在智能座舱中,视觉感知系统的角色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记者了解到,智能座舱源自2018年推出的电子座舱域概念,即通过将中央显示屏、GPS导航、影音娱乐及车辆和驾驶信息进行整合,变成具备一定自动化功能的驾驶舱。全球知名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在2019年发布的《智能座舱发展趋势白皮书》指出,智能化座舱未来将逐渐走向智能助理、人机共驾、第三生活空间三个阶段,部分移动端需求也将向车载应用转移,最终实现人与车机系统的完美交互。

而在支撑智能座舱的技术底座中,视觉感知与识别占据的地位不言而喻。“包括车内驾驶员的动作、手势与语音交互,都是基于视觉算法展开的。”国内道路交通信息化算法研发人员李杰告诉记者,除了系统软件层面的代码更新,视觉算法的优劣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芯片,像高通这些市面上头部的厂商,推出的产品里都自带了功能强大的视觉感知解决方案。“都不用自己费劲研发,拿过来直接用就行。”李杰表示。

而记者注意到,在小米智能座舱专利中,主要以车载音响、导航、增强现实等专利为主,视觉感知的专利则几乎为空白。这或许也成为小米下注黑芝麻的重要动机之一。

除智能座舱外,李杰还告诉记者,目前几乎各大车商都在发力的自动驾驶技术对于视觉识别算法的需求更高,这将决定车辆无人驾驶的核心安全系数,而这恰恰也是入场造车的小米所急需的。

车载AI芯片竞争加剧

黑芝麻的起势在受到市场关注之余,也成为车商巨头加码车载AI芯片投入的缩影。伴随一批有别于传统造车的新势力的入局,国内车载AI芯片市场的竞争进一步趋于白热化。

在传统汽车芯片市场,瑞萨电子、恩智浦、德州仪器等老一批全球半导体巨头曾是业内执牛耳者。但随着汽车智能化加速,高通、英伟达、英特尔等凭借长期在PC与手机领域厮杀积累的算力优势,在车载芯片领域大举布局并逐步实现后来居上,尤其是在ADAS、自动驾驶以及智能座舱等芯片设计领域,形成第一阵营。

对比海外巨头的强势,以及技术专利壁垒的限制,国内车载芯片产业起步较晚,直到近两年中国企业在AI计算领域开始崛起,才出现以地平线、华为、黑芝麻等主攻车规级AI芯片的公司,打破被外商占据主要市场的格局。

不过差距仍然明显。公开数据显示,在国内市场,海外芯片巨头依旧为需求主流,国内自主研发的汽车芯片规模占比仅有不到10%。对此原因,CHIP全球测试中心中国实验室主任罗国昭向记者分析道,汽车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尤其是在供应链侧,如果没有5年甚至10年以上的稳定合作,新兴厂商是非常难进入一线车企的。

“不用国内这些车载芯片厂商,并不代表这些企业的技术还不如国外企业,而是它们的优势多半集中在AI技术部分,而且进入市场接受检验的时间还比较短,所以对于非常看重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一线车企来说,选择上不会优先考虑。”罗国昭表示。

虽然国产车载芯片厂商还处在起步期,但在智能电车带来的资本热潮下,市场前景也被广泛看好。据东吴证券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汽车AI芯片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9亿美元提升到2025年的91亿美元,到2030年则将达到177亿美元,复合增速达28.1%。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自动驾驶汽车上的AI推理芯片的市场规模将在2022年达到102亿美元,远超过34亿美元规模的手机侧AI芯片。在此背景下,国产车载AI芯片赛道也将与汽车赛道一样,涌入更多的玩家参与竞争。

挑战之下的去路

国产车载AI芯片企业发轫之际,需要面对的挑战也仍然巨大。

业内广泛认为,始自去年蔓延至今的缺芯危机,将令车商愈加重视自研芯片的重要性。“抛开供应链的产能因素,缺芯其实加剧了车企对于未来被‘卡脖子’的焦虑,也让企业知道,只有自己的产品,才能提供最稳定的供给。”一位行业人士告诉记者。

另一方面,罗国昭认为,目前车载芯片领域,产品远远走在法规之前。“没有一个准入门槛,所以车企实际并不知道所采用的芯片的实际水准,而车企自己渗透到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会有利于缓解这种疑虑。”罗国昭同时表示,车规级芯片成本很高,当需求越来越大时,那车企自己来做,有利于控制成本。

这也成为目前专业性较强的国产车载AI芯片所面临的困境:当“大腿”不再可抱时,是否还有能力支撑起业务的增长。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此前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留给自主芯片生产厂商的时间很短。车规级芯片竞争预计将在2023年结束,届时市场份额前两名后的厂商基本意味着出局。

压力之下,车载芯片企业加速融资壮大的进程也在加速。据行业研究机构BNEF预估,不只是黑芝麻,仅在2021年第一季度,地平线和燧原科技等公司都已拿到了超10亿元的新融资。

伴随竞争的加剧,另一种可能性也在浮出水面:小米等巨头若完成对黑芝麻的注资,将为未来双方更深度的合作甚至收购埋下伏笔。对此,罗国昭认为,经历了此前多次的制裁疑云后,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出发,国产厂商对于国外芯片的依赖会多存几分警惕,这一点在有过手机业务的小米、OPPO身上会更加明显。

“即便不是黑芝麻,未来小米也可能会在其他国产芯片厂商身上下注。”一位国产AI芯片商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黑芝麻而言,归附巨头迅速走量获得产业链认可,也是一种不错的发展路径。从这个角度看,双方的合作可能才只是一个开始。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杰为化名。)

(文章来源:贝果财经)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