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要闻
【抓住“窗口期”调结构促改革信号密集释放】日前公布的各项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政策效应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宏观指标总体向好,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良好基础。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推动经济稳中向好,凝神聚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堵点,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经济参考报)
【波动可能加大,流动性“变盘”难现】分析人士表示,货币政策态度才是影响流动性运行的关键变量。当前货币政策稳健取向未变,“不急转弯”基调明确,当流动性缺口扩大时,预计央行将适时应对;5月可能面临边际收敛,但不必担心“变盘”风险。(中国证券报)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促进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十四五”时期金融发展面临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仍受到诸多体制机制障碍影响。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要素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等基础性改革,强化竞争性政策的基础地位,从制度上消除信用双轨制的根源;同时适应内需驱动和供给质量显著提升的要求,着力优化金融结构,持续改善小微企业、住房租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适应高质量双循环新发展新格局,以更高水平金融开放打造国际合作新优势并促进改革深化。(证券时报)
证券要闻
【年报季收官,三组数据折射退市新生态】2020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季收官,三组数据表明,沪深交易所去年底发布的“史上最严”退市新规已显现威力,A股退市新生态逐渐形成。专家表示,实践证明,退市新规运行顺畅,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落地。(中国证券报)
【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第一阶段收官,七方面119个问题自查完成】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去年12月,证监会正式启动上市公司治理专项行动,上海证券报记者日前获悉,专项行动的第一阶段,即自查阶段已经完成。(上海证券报)
【稳扎稳打见实效,常态化退市现三大特征】数据显示,2021年沪市被做出终止上市决定的公司数量将达到10家。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并扩围到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之后,市场对退市企业数量的显著增加有了充分预期。目前,具有三大特征的常态化退市机制已经逐步落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是稳扎稳打,且已见到实效。(证券时报)
基金要闻
【“红五月” 预期浓烈 私募热推碳中和顺周期两大主题】来自私募圈的机构策略观点显示,对于5月A股市场,私募业内多空研判整体偏向积极。相关信心指数调查也表明,相对于4月,国内私募基金经理整体对于5月市场表现的投资信心,已自年内最低点显著回升。另外,在个股分化的市场背景下,5月私募机构在具体看好的机会上,仍然集中于多个人气行业和主题方向。其中,碳中和、顺周期两大投资主题被多家私募机构一致看好。(中国证券报)
【私募5月信心指数回升 乐见基本面驱动行情】站在当前时点,私募是如何看待5月行情的?最新数据显示,5月融智.中国对冲基金经理A股信心指数在连续下降3个月后首次出现回升,且截至4月底,私募整体仓位处于历史高位。业内人士表示,结构性行情依旧存在,后续行情大概率将由盈利预期主导,高景气度、高增速的行业和个股值得关注。(上海证券报)
【去年底中国基金规模达2.81万亿美元 首居亚太第一】2020年,公募基金总规模攀上高峰。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公募基金的地位也有显著提升。截至去年底,中国公募开放式基金规模达到2.81万亿美元,首次登上亚太地区榜首。(证券时报)
期市焦点
【大宗商品涨价向终端传导,输入型通胀总体可控】大宗商品涨价效应正在向更广的范围传导。联合国粮农组织5月6日发布报告指出,联合国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4月份平均上涨120.9点,环比上涨1.7%,同比上涨30.8%。这是该指数连续第11个月上涨。除此之外,国内外日化头部企业普遍上调产品价格,电视产品也迎来新一轮涨价。(证券时报)
【全球超级商品周期持续发酵,涨价潮下企业景气度分化】五一假期归来后,大宗商品又迎来一波猛涨。在这轮全球涨价潮中,企业的生存现状也各不相同。上游原材料相关行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得到明显改善,中游制造业中机械设备、建筑行业等受商品价格的影响较小,其毛利率水平也相对平稳。而与终端需求更为贴近的下游消费品行业的盈利能力则岀现下滑。(第一财经)
【铜市需求有望迎来曙光】近期,市场对铜的看法出现两极分化,产业和贸易商不乐观,投行偏积极。出现这种情况也不难理解,因为我国是一个贫铜国家,铜产业在全球属于中下游,利润来源主要靠加工费,享受不到铜价上涨带来的红利。在没有强劲需求的支持下,今年铜价不断刷新前高,让相当多的实体企业感到困惑,首当其冲的是下游精铜杆加工行业和线缆行业。(期货日报)
(赵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