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的自由,读书的自由

财经
2021
05/11
06:35
亚设网
分享

书房的自由,读书的自由

【环宇杂谈】

当长期处于肤浅学习和思考的状态时,面对越来越重的任务时,自然没有相应的能力去应对。

李宇嘉

近日,在北京三里屯街头,一间透明的“厕所”引发路人驻足打卡,这是卖书的当当为迎接世界读书日而建造的“厕所书房”。在这个特殊的书房里,悬空挂着当当从成千上万本书中精选出来的八十多本“天选之子”,地上印有国人阅读现状的观点语录,以及满印作家金句和趣味书单的创意卷纸。当当希望通过浸入式的设计理念,唤起公众对于我国阅读现状的关注。

今年世界读书日,当当与易观联合发布《2021中国书房与阅读现状洞察》报告,很多数据很出乎意料。在全民重视教育,甚至知识焦虑的年代,报告显示中国72.8%的家庭没有书房,人均书房面积0.65平米,不足马桶大小。城市越大书房面积越小。一线城市近九成家庭没有书房,人均书房面积0.26平米。上海人均书房面积最低,仅0.23平米,城市能级越低,面积越大。

目前,我们正在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过渡,关注的不再是人均住房面积大小,而是居住的舒适性和功能性。比如,是否达到人均一间住房,住房是否成套,是否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采光、通风状况和绿色节能等等。甚至,我们还关注二胎时代、老龄化来临后,房屋空间该怎么设计。但是,没有多少人关注书房对改善宜居、功能提升的重要性。

那么,这是高房价惹的祸吗?记得几年前,有这样一个冷笑话,说房价太高了,单从功能的角度说,搞一个厨房按面积计算要支出的房价,比天天点外卖贵多了。所以,有人建议不搞厨房了,干脆点外卖得了。照此推理,房价太贵,书房也不用搞了,大人可以在餐桌、床上看书。小孩除了在学校学习和上课外,做作业和复习的话,在卧室弄一个书桌,就搞定了。

这个推理还不无道理。报告显示,面对越来越碎片化的时间,面对手机等智能化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使用,书房并非是阅读的必要场景,通勤、马桶、睡前分别是人们阅读排名前三的场景。此外,早起、就餐等时间场景也变得很常见。在空间场景方面,近年来选择到咖啡厅、书店看书的人越来越多。经常发现,一些连锁咖啡厅里面,很多大中小学生在那里做作业。

报告调研了各地书房的花费成本,要实现“书房自由”,平均需要29万元。具体城市方面,深圳、上海、北京的书房成本位列前三甲,分别高达近110万元、78万元、75万元。看来,“书房自由”有一定难度。不过,这有失偏颇,“书房自由”是花钱买个空间的自由,却绝非“读书自由”。就好比,买了床,不一定买来好睡眠,实现了书房自有也不一定就获得了知识。

当下的问题是,在获取知识上,专注力越来越不够了,“一边学习、一边交流”的学习模式越来越普遍;深度的专业化知识获取越来越少,肤浅的面上知识越来越被追逐。主客观的原因都有。客观上,现代知识大爆炸、生活节奏加快、人才复合化取向,互联网占用大量时间;主观上,缺乏对深度工作的认识,缺少对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和深度工作的行动安排。

书房恰恰是深度学习、深度思考的最佳场所,它既有办公室的紧张感,又有下班回家的轻松感。在书房学习、工作或思考,都可以达到在无干扰的状态下的最大专注,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心无旁骛和专心致志。这种深度学习和工作的精神状态,能使人的认识能力达到极限,从而做出创新性的业绩。没有深度学习就没有深度思考,没有深度思考就不会有深度工作。

这就是为何,当下我们都很忙,疲于应付,做不完的事情,但绩效却不尽如人意。因为,我们缺乏深度学习和思考。当长期处于肤浅学习和思考的状态时,面对越来越重的任务时,自然没有相应的能力去应对。所以,我们都要回归书房,实现“书房自有”。这个书房绝非藏书多、设备好,而是一个能静下来思考和学习的环境,能实现“读书自有”的环境。

(作者系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李佳佳 HN15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