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最应关注的是结构

财经
2021
05/12
06:34
亚设网
分享

 

证券时报记者 黄小鹏

期待已久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昨日公布,中国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人口总量指标固然重要,但它却是一个滞后指标,制定政策应有前瞻性,在人口政策上犹应如此。出生人口才是对一国经济活动影响最深远的指标,不过,其实质影响需要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体现出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生儿数大增长,其影响到了改革开放和城市化阶段才体现出来,同样,新生儿减少的深刻影响要在二三十年后才能看到。

人口红利这个概念本是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高,社会抚养比例低,从而有利于储蓄和资本积累,后来渐渐地被人望文生义,变成了总人口众多、廉价劳动力供应充分的意思。廉价劳动力供应充分对应着工业化未完成,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工业化,显然这种“红利”不值得高兴,渡过了刘易斯拐点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科学的人口红利概念关联的是经济结构。

是滞后地关注人口总量和概念混乱的人口红利,还是前瞻性地关注人口结构和出生人口数据,导致当下人们在人口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

在结构派看来,出生人口减少和生育意愿低迷后果严重。一是等出生人口少的代际进入劳动年龄后,将会抚养更多的老人,支付更多税收,这对年轻一代是巨大负担;二是总人口减少后,收缩型经济体十分难以管理,同时也大大影响创新。

反对者则认为:一、人口总量少点,人均资源更充分,是好事;二、人口质量比人口数量重要,数量减少不要紧,可以通过质量提高来解决;三、人工智能等科技进步未来将使劳动力需求大幅减少,人口减少不要紧。这三大理由很有市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口少些当然好,或许五亿、八亿人口最佳,但除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良性运行更重要的是人口内部的代际关系。提高人口质量可以提高个体生产能力和收入,但改变不了代际结构问题。人工智能等科技可以提高生产能力,但技术对人口结构是中性的,一样解决不了人口代际矛盾。

我国出生人口在二孩政策引起一个小高峰后,近三年来新出生人数继续下台阶,2020年新出生人口已降到1200万,与此同时,意愿和实际的总和生育率都大大低于正常替代水平,中国的人口金字塔图进入收缩型的趋势比较明显。人口是慢变量,也是硬变量,“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很危险,早该采取有力的人口政策了。

(李佳佳 HN15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