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袁岳博士在上海万航渡路小学“万家说”第一季活动上的发言。
师教有规则、有大纲、有教科书、有考核、有专门的教师与监管部门,所以它是清楚的。但家教没有一致的规则要求,没有方法论的分享,没有统一的教程,所以它是模糊的。因此有的家长,把家教搞成了师教的延伸,有的家长自己搞了一套课外的应试型学习任务,有的家长放了孩子的鸭子,也有的家长迷茫不知所措。说明我们今天的家教缺少共识,也缺少合适的内容。
我认为家教的使命在于和孩子一起玩好。师教的本质在于规范与标准,那是现代教育的基础,我称为地板知识体系,没有地板我们没有站立之地,但如果只有地板,我们就会成为趴在地板上的一群人,现在聚焦在师教导致孩子迅速刻板化、标准化、单一化,丧失自我感、自主感,快速迷茫化与无爱好化就是一个最明显的证明。所以我们即使认可师教的意义,也没有必要在家教意义上强化或者定位成师教的辅助者,因为孩子需要不同于地板的空间,应该创造有空间感的天花板或者高度标杆,让孩子在地板上站起来,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玩。
玩不是不学习,玩表示它可以是不那么投入和讲究结果的浏览与猎奇,也可以是不那么讲究结果和产出的选择,还可以表示由自我按照不全面甚至不健全的意愿设置的参与过程,甚至代表自己设定的某个要达成的目标。玩与学校学习最大的不同就是,学校学习是他人设定的规则与过程,还有他人设定的目标。而玩则是自我发起和选择的事项,同时目标或者结果的是否必要也由自我设定或者改变。这是玩所具有的即兴甚至随意,玩所具备的不锁定的轻松感与自我选择锁定的清晰的自我意愿强化。
玩也不是捣乱与调皮,玩包括了我们的好奇、探索、尝试,愿意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放在看起来没有那么有功利价值的事情上,尤其是在父母或者祖父母不太能理解的奇怪的事物上,这让大家紧张或者产生不安全感,但却让孩子有探索积极性,甚至超越大人的成就感。调皮这样的事情,显示了大人传统的对于超出一点自己掌控范围事情的判断与污名化,大人最要做的是给孩子一点“调皮”的机会、空间和鼓励,然后多去关心、询问甚至学习,这让孩子在这类玩的事情上愿意和我们分享,从而减少我们对他们玩的紧张度。
玩也不是不专业,在众多的接触与浏览中,很多孩子可能会形成自己爱玩的垂直点,有的孩子喜欢星空,有的孩子喜欢细菌,有的孩子喜欢做饭,有的孩子喜欢昆虫,还有的孩子喜欢其他国家的文化,而有的孩子喜欢音乐或者画画,孩子很可能选择家长都没想到的点去喜欢,而家长想到孩子要学习的未见得是孩子喜欢的,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因为喜欢而深化研究,孩子有自己的动力,也有自己的收获与专业成就感,不要轻易剥夺孩子的专研兴趣,硬是把孩子拉到家长自以为是的外语、艺术、奥数那样的轨道上,因为你拉去的地方,在他的叛逆期基本都会放弃甚至自然忘掉,最糟糕的是他们会丧失爱好的选择能力,而他们选择的爱好却会长存。
所以选择和孩子一起玩,无论是广度的浏览还是深度的专研,家长的责任在于要有共玩的态度,要有对于孩子玩的行为、过程和结果的欣赏和鼓励,还要有向孩子学习的诚意,为孩子的玩提供资源和保障的热情,如此玩就玩得像样,有进展,不用担心玩物丧志,孩子真诚的玩的东西即使后来不玩了也会部分转移到新的玩的地方,而且具有持续与累积的明显效果,最终助力他成为有自我驱动力和自我调整力的优秀玩家,不管他玩啥都能玩好,恰恰是你正儿八经非要他做的事情,要么迟早被嫌弃,要么从此成为压抑他的缘由。
家长的重心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你要的样子和乖乖听你话行动,而是要能和孩子一起玩好,优化玩法,亲子共玩,还能让孩子愿意带你玩。把孩子管成你要的乖孩子和成为被孩子嫌弃的老家长,都不是最佳的选择,玩得到位,玩得合群,玩得其乐融融,才是家教的最高境界。“不许玩”和“我不跟你玩”,都是家长最大的悲哀。
但是家教的玩内容毕竟没有太多的现成资料,所以希望家长们群策群力,贡献玩得有心得有感受的经验,大家交流汇总,互相碰撞,为家长们提供更多的玩家菜单,才不会大家想玩没招,玩得空洞,在现在腾出来的孩子课余时间甚至处在不知道做啥的尴尬里。家长会可以组织,学校也可以提供点帮助,这样也让玩多少也有点体系,有点组织,有点内容,有点标杆,多少帮助那些从不会玩的家长、亲子找到点玩的方向和方法。我相信,我们学校的孩子与家长一定能玩好,我们也一定要玩好。
袁文回顾:
比“我妈”更好一点的母亲
关于长命百岁的随想
革新决策支持领域,需要富有理想的长期主义
一起发现冉冉升起的算法新星,参访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
你要建立独立的自我 | 趁年轻创业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袁岳幺零零幺。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