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增长点扩展到电池片,落地后一体化龙头成型
首先对于股东来说,此次事件正式宣告了隆基下一个增长点的拓展:即从硅片扩展到组件,再扩展到电池。
电池是未来十年光伏的主战场,也是新增长的来源。隆基70亿项目投产下去,差不多宣告了公司已经完成了除硅料外的全一体化布局。那么作为股东自然是很开心的。
细节:隆基选择TopCon是HJT时代前的精准卡位,盘活老产能
首先,未来光伏行业的降本增效基本上重任就落在电池技术上面了。1%转化效率的提升近似能带来近5%的成本下降(经验之谈)。老PERC的技术路线基本已经达到量产转化效率24%的天花板,业内普遍量产效率在23%左右。未来要继续提高转换效率,N型电池基本是业内共识。
按照隆基原话:N型单晶电池技术由于效率提升潜力巨大,量产效率有望从目前的24%左右提升至接近26%,并且还具有双面率高、温度系数低、无光衰、弱光性能好等优势。
详情可看下图:
在新一代电池技术里面最容易量产的业内共识是HJT和TOPCON。
TOPCON和HJT的理论转化上限,TOPCON是28%,HJT是27.5%。但是HJT制作需要的工序少,降本潜力很大。但是电池龙头通威自己都判断:异质结还要几年才成熟,设备稳定性还不够(第一代不够),怎样用更少材料、成本更低的材料实现HJT降本是个问题。
隆基在这几年选择的技术路线是TOPCON,应该也是出自对HJT大幅落地仍需时日的一种判断。
相反,TOPCON技术升级和落地容易,和老产线兼容好。TOPCON的设备与现有PERC产线有60%是通用的。
HJT电池的设备投资成本约为5~10 亿元/GW,TOPCON电池从PERC 产线改造升级,改造成本0.5~1亿元 /GW 左右,新产线设备投资成本约 3.2亿元/GW左右,成本上就低了不少。
而隆基50亿的西咸乐叶年产15GW就是3.3亿/GW的新产线。5-10亿和3.2亿这个成本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
成本低很多的情况下转化效率却差不多:
公司基于商业化尺寸的N型单晶双面TOPCON电池转换效率在全球首次突破25%,主要核心技术已申请专利24项,其中已授权14项,并且还经过了约一年半时间中试量产的充分技术和产业化验证,中试量产效率超过24%(应该在24.5%左右),已具备了大规模量产的能力。
而其他企业在HJT技术上布局的相关数据如下:3月18日,安徽华晟500MWHIT电池产线试运行一周,电池平均效率达23.8%,最高效率24.39%。3月31日,根据solarzoom的报道,通威股份(600438,股吧)200MWHIT中试线正在试运行,平均效率为24.2%。
我们来总结一下:隆基已经在TOPCON技术路线把转化效率目前做到和HJT的转化效率差不多了。但是,当前版本的HJT产线是不兼容老产能的。而且目前HJT的产线成本还是偏高。
因此,隆基再次选择了先进电池技术中近阶段降本增效的最优路线。同时还兼顾了老产能。经营策略真稳健,作为股东只能说睡得香。后续感兴趣的可以关注隆基将发的可转债。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