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少子、老龄化,是新时期中国人口呈现出的三大典型特征。其中,不婚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于是各路专家学者们,为年轻人找对象操碎了心。?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男性人口比女性要多出3490万人。在诸多担忧中国多出3000多万光棍的呼声中,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做出了回应:
“这3000多万人分布在不同的年龄,其中20-40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性别比是108.9。”
诚然,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和生育观念的转变,出生人口性别比在下降。但从此次公布的数据来看,年轻男女性别失衡的问题依然严峻。?
不满20岁的年轻人 未来婚恋的压力并不小
鉴于七普不同年龄段男女分布的具体数据尚未公布,我们只能从现有数据中推算20岁以下男女性别的分布情况。
已知:全年龄段男性比女性多3490万人,20-40岁适婚年龄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人。
可得: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年龄男性总和数高于女性1738万人。
在既往人口调查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人口占比会不断扩大。以六普为例,从70岁起女性占比开始反超男性,粗略估算,70岁以上女性总人数比男性要多约488万人。
近年来,中国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七普7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实际女性比男性多出的人数不止488万人。但即使按照488万的数值计算,20岁以下男女人数之间的落差也应当在2226万人以上。
虽然男性由于生理、事故、疾病、意外等原因,死亡率通常高于女性。但2000万以上的巨大落差,依然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抹平的。
这一点,在Wind?公布的2019年分年龄层人口性别比中,可以得到印证。2019年,男女性别失衡最严重的年龄段,集中在0岁至30岁的区间。
特别是在10-19岁阶段,性别比达到了最高点。这个阶段,对应的恰好是00后人群。10岁以下人群,随着年龄的递减,性别失衡的问题在逐步得到缓解。
复盘历年出生人口 00后或成最难找对象的一代人
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即:“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这和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重男轻女思想,有着天然的冲突。从前可以靠多生、一直到生出男孩解决的问题,现在变成了只有一个答案的选择题。
当时恰逢改革开放之后,科技快速发展,于是一些想生男孩的家庭,开始通过技术人为干预性别选择:怀了男胎就生下,怀了女胎就打掉。
一些女孩即使获得出生的机会,也会因婴幼儿时期营养不良、疏于照料等原因夭折。日积月累,人口结构中的性别比开始走向失衡。
1990年之后,男女性别比在经历两轮暴力拉升后急剧恶化,极大地增加了婚姻市场的匹配难度。特别是1996年后的十多年,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维持在120左右的高位。
正常情况下,这个数据应该在103-107之间。即每出生100个女孩,对应出生103-107个男孩。但中国直到“单独二胎”、“全面二胎”逐步开放后,才迅速回落到合理区间。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0后男女性别比达119,男性比女性多近1300万;90后男女性别比达111,男性比女性多近900万。
大城市女多男少 县城乡村光棍多?
在整体男女性别失衡之外,我们还需注意到,城乡之间男女比例的结构性失衡。最近几年,大城市的“剩女”和广大乡村的“剩男”,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近日,各大城市统计年鉴陆续发布。在户籍人口方面,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15个特大城市,不约而同地呈现出一个共性特征:女多男少。
这一特点,不仅与当前全国性别比的男多女少情况不符,和多数大城市常住人口男多女少的分布的情形相比,也是南辕北辙。
专家分析称,女性更容易留在大城市,与其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有密切关系。2019年来自教育部的一项数据显示,全国普通本专科的女生总数,以及研究生的女生总数,均超过了同等教育水平的男生总数。
此外,大城市的发达的服务业,也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销售、会计、文员、人事之类的岗位,能承载一定数量的女性就业需求。
大城市的女多男少,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女性的择偶难度。在大城市的相亲角、相亲派对上,适龄男生往往供不应求。有人甚至提出了“在大城市给女生介绍一个合适的对象,相当于送一个价值20万人情”的夸张言论。
把视线从大都市转移到广大乡村,则又是另一番景象。很多单身男性因为自身条件、家庭、经济等方面原因,到了三十多岁还娶不上媳妇。
在部分地区,为了避开高彩礼压力,一些单身男性会选择从俄罗斯、越南等地迎娶异国新娘。因娶亲滋生的人口拐卖等极端现象,也时长见诸报端。
对于1990后出生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婚恋竞争,和70后、80后的前辈们确实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00后,男女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势必会对他们的婚恋匹配造成挤压。
近年来,中国为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现象,出台了多项整治政策。在实现人口性别比自然平衡的道路上,中国虽任重道远,但也不必过于悲观。
(徐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