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几家分店这一个多月都没开单了,我觉得很奇怪,到了5月买房的人反而没以前多。”在深圳罗湖红岗片区,房产中介店长陈经理有点无奈。
虽然说每个片区的情况各有不同,但从陈经理的话中也可以看出,深圳楼市在密集的调控和严厉的监管之下,正在发生变化。此外,近期多个城市相继调升房贷利率,也给市场带来新的变化。
购房者心态发生改变
距离2月8日深圳出台二手房成交参考价已经过去3个多月,参考价的到来给购房者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部分二手房的首付比例提高。近期,深圳房贷利率也开始调升。
5月6日,中国建设银行(601939,股吧)深圳市分行下发通知,深圳建行将调整房贷利率首套房贷款利率执行LPR+45BP(相当于5.10%),二套房贷执行LPR+95BP(相当于5.60%),相比之前分别上调15BP和35BP。随后,工、农、中、交等多家股份制银行也相继上调房贷利率。记者致电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和招商银行(600036,股吧)的个贷经理,也得到肯定的答复,而且加息幅度与建行相同。
记者也算了一笔账,按照100万房贷(贷款期限30年,还款方式为等额本息)来计算的话,首套房贷利率上涨后,月息较之前增加了92元,二套的月息则增加了218元。
除了利率上调,目前多家银行对于二手房购房者的首付款审查也越来越严,有银行要求近6个月新增的消费贷、经营贷以及30万以上的信用卡消费等必须结清,否则不予审批。此外,还有银行要求提供借款人家庭持有不低于80%的首付资金证明。不过,多位银行个贷经理表示,目前银行房贷的额度仍算充足。
(有产房中介发布的笋盘消息)
记者在罗湖、福田多个片区采访时,多位购房者都表示在接连不断的调控之下,对于深圳楼市前景的看法发生改变,特别是对房价“只涨不跌”的想法开始动摇。“如果调控持续下去,房价多少要调整一些,现在只有钱到位的客户会出手,置换的客户多数会选择观望。”有房产中介如是说。“最近出手买二手房的人的确少了一些,而降价放盘的业主相对多了一些,但一些业主会要求购房者一次性付款。”
购房者与房产中介的感觉也反映在网签数据之上,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深圳二手房网签4396套(含自助网签),环比下滑9.7%。而在5月10日至16日当周,深圳二手房的网签量为837套,环比持续下滑7.3%。
与去年的房贷利率上行有“区别”
除了深圳,多个城市的楼市近期也都正在经历“加息潮”。就在近日,宁波、杭州等城市也相继上调了房贷利率。市场消息指出,杭州多家银行上调房贷利率。调整后首套房利率5.4%,二套房5.5%。此前利率在首套5.2%、二套5.38%的水平。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今天发布全国42个重点城市房贷利率的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5月(数据采集期为2021年4月20日-2021年5月18日),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33%,环比上涨2BP;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61%,环比上涨2BP。监测的42个城市中,21城市的房贷利率平均水平环比上涨,3个城市的涨幅在10BP以上。
“加息潮”也蔓延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据贝壳研究院统计,5月粤港澳大湾区首套、二套利率分别较4月提高21、26个基点。其中惠州的首套、二套房贷利率分别达到6.5%、7%,在各区域中上涨最为显著,。有市场人士表示,深圳、杭州等城市此前的房贷利率相对于其他一二线城市来说较低,所以调升的压力也比较大。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对于深圳这一轮调控,金融的问题最大,特别是杠杆炒作、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屡屡被诟病。另一方面,深圳当下的刚需最受伤,所以需要差异化执行。“我们发现,深圳的二套房贷平均利率在一线城市里算是最低的水平。而且,原来首套房贷利率水平(4.98%)比二套房贷利率(5.25%)仅仅低了27个基点。深圳这次的金融政策,其实本质上也是稳定楼市的举措,因为当楼市下滑时,如果不给刚需购房优惠利率的话,整个市场的下滑速度可能会更快。”
不管是深圳还是其他房地产市场表现火热的城市,除了利率变化,今年以来金融端的调控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严查个人消费贷、经营贷流入楼市,重点筛查非营商人员经营性贷款以及大额的、逻辑上不具合理性的消费贷款等贷款。深圳近期更是扩大排查机构范围,将小贷公司涉房贷款业务纳入。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今年房贷利率上行和去年有本质区别,去年是由于额度管控,今年是银行也要在房住不炒方面承担更大的维稳责任。而从去年到现在的房贷额度管控,也确实对贷款流量和利率产生影响。从后续思路看,相关政策确实还会收紧。与此同时,现在银行做的工作包括消化去年到今年还没放贷的业务,同时今年主动调整结构,放贷方面寻求新的思路和投向。另外,为了增加可贷的资金,银行也加强了贷款资金的资产证券化的工作。“多地银行的房贷利率出现集体性上调,一方面或说明有窗口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有共识,即银行普遍都感受到了压力,大家都统一进行了利率的调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证券时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赵艳萍 HF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