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均产量落后中国70年 缅怀国之脊梁袁隆平院士(《老汪财经日记》NO.73)

财经
2021
05/22
18:33
亚设网
分享

老汪财经日记第73期,我是汪雷。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让中国人“端牢饭碗”的国家功臣。

袁隆平院士1930年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1953年毕业于重庆西南农学院。建国初期,自然灾难频发造成的大面积饥荒,始终伴随着袁隆平。

而袁隆平与水稻的缘分,开始于1960年。那年夏天,田里一株特殊的水稻吸引了袁隆平的目光。相比于其他水稻,这株水稻穗大粒多,颗粒饱满。自此,袁隆平开启杂交水稻探索之路。

80年代人们都说,中国解决吃饭问题要靠“两平”,一靠邓公的改革开放,二就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的产量是普通水稻的两倍甚至更多,1976年到1988年,全国种植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000亿公斤。历经20多年的艰辛探索,袁隆平终于取得了成功。中国用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2%的人口。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已经接近1000斤。是世界第二大产粮国。印度排名第三,虽然耕地面积比我国还大,但人均粮食产量450斤,不足中国的一半。而我国在1950年,人均产量就有478斤。也就是说,印度如今的产量还赶不上70年前的中国!

中国人能吃饱饭,我们都要感谢袁隆平。袁老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对覆盖全球。现在袁老的后辈们正在向这些目标发起冲锋。送别袁老,先生千古。

(邱利 HN154)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 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0.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