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值得铭记。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
紧接着,2021年5月22日,在中华大地上又发生三件大事:
○ 2021年5月22日2时04分,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千米。
○ 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坚强,生者,缅怀,逝者。
主震-余震型突袭
5月21日晚漾濞地震发生后,云南省减灾委已启动二级应急响应。据初步统计,截至22日6时,云南漾濞县6.4级地震致死伤30人,其中漾濞县死亡2人,轻伤23人,重伤3人;永平县死亡1人;大理市轻伤1人。截至5月21日22时50分,云南漾濞6.4级地震震中附近3级以上的地震分布情况如下:6.0级以上1次,5.0-5.9级3次,最大地震为6.4级。
据青海地震台网测定:
2021年5月22日2时04分(北京时间),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发生M7.4级地震,震源深度17公里。截至5月22日10点50分,共记录到余震453次,3级以上余震45次,4级以上余震8次,5级以上余震1次,最大为5.1级。经第一轮核查,截至5月22日10时,玛多、玛沁县共有8名群众受轻伤,有部分群众房屋和畜棚受损,部分道路、桥梁等不同程度受损。
目前,多家保险公司开启查勘定损理赔应急机制。人保、国寿、平安、太平、阳光、新华、泰康等众多保险公司都表示理赔服务举措再升级,开通绿色通道。
正当应对地震的各项应急工作有条不紊进行时,午后,中华大地再传两则噩耗。那就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国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后五分钟去世。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辞世
2021年5月22日,13时02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说起吴孟超,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是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国际肝胆外科的著名专家,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中科院资料显示,吴孟超于1922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
创立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
1956年起,吴孟超从事肝脏外科事业。
○ 为奠定肝脏外科的基础,从1958年起,他进行了肝脏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
○ 为解决肝脏手术出血这一重要难题,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
○ 为掌握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改变以降低手术死亡率,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
○ 为进一步扩大肝脏外科手术适应症,提高肝脏外科治疗水平,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
通过这些医学研究,吴孟超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
开辟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新领域
○ 吴孟超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 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
○ 针对我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
这些研究工作使得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20世纪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20世纪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肝脏外科事业。
为了提高我国肝脏外科的科学研究水平,使肝脏外科事业持续、深入地发展,吴孟超还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牵头指导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研制了细胞融合和双特异性单抗修饰两种肿瘤疫苗,发明了携带抗癌基因的增殖性病毒载体等。
创建世界级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
○ 吴孟超领导的学科规模从一个“三人研究小组”发展到目前的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
○ 设立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奖励为我国肝胆外科事业作出卓著贡献的杰出人才和创新性研究。
○ 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
吴孟超与同行共同推动了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我国,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吴孟超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近五十年来,获得国家、军队、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获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和国际肝胆胰协会授予的“杰出成就奖”等荣誉26项。
从1963年首次突破“中肝叶”手术禁区后,吴孟超一直坚持做手术,直到2018年,96岁高龄才告别手术台。
仅在2018年,医院登记吴孟超主刀52台手术。可以说,吴孟超是世界上九十多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
2019年1月,97岁的吴孟超正式从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退休。吴孟超感慨道,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倒在手术台上。
在退休仪式上,吴孟超说:只要病人需要,我随时可以投入战斗!对他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治好病人。
从1943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算起,吴孟超已经从医76年,直接救治过1.6万肝胆病人。如果算上他培养的学生,吴孟超间接救治的病人更是无法计数。
正是因为吴孟超在医学界的巨大贡献,第17606号小行星被命名为 “吴孟超星”。吴孟超创造多个医学界第一:
○ 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肝脏外科入门专著。
○ 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铸型标本。
○ 提出肝脏分为“五叶四段”的经典解剖理论。
○ 完成中国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和世界上首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术。
○ 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
○ 建立全球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推动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辞世
据新华社消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袁隆平等8人获颁“共和国勋章”。颁奖词这样评价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2021年3月10日,袁老仍在研究第一线工作,91岁高龄的他走路已经有些不便,和往常一样走在研究基地时,突然一阵眩晕,不小心在研究基地摔了一跤。之后引发了身体不适,4月7日,在长沙住院治疗。
就在5月22日上午,多方人士还在辟谣,表示袁隆平目前在医院接受治疗。不曾想到,坏消息来得如此突然。
袁隆平生于1930年9月,战争、饥饿伴随着他童年和少年的成长,他从小跟着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袁隆平立誓要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不让老百姓(603883,股吧)挨饿。
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后,他与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给这株野生稻取名为“野败”。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让粮食亩产量开始发生质的飞跃。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经过多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
中国杂交水稻被西方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1987年科学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和创造”金质奖章和荣誉证书;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2006年,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为了杂交水稻事业, 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人们都说他“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他黝黑的皮肤是长年在田间地头工作留下的印记。即使已经90岁高龄,袁隆平也依然坚持工作,坚持创新。
袁隆平领衔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还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杂交水稻已经推广种植和引进试种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达700万公顷。袁隆平曾说,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稻田是杂交稻,每公顷增产两吨算,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可以多养四亿到五亿人。
2017年8月,马达加斯加农牧渔业部植保司司长萨乎里一行专程来到湖南长沙,为袁隆平带来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上面印着一束杂交水稻。十几年来,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已累计推广种植4万公顷,平均单产从原来的每公顷3吨左右,提升到现在的每公顷7.5吨。杂交水稻的推广正在帮助这个国家摆脱饥饿。
2016年,袁隆平向世界介绍正在探索种植的“海水稻”,目标是在未来能够培育出亩产300公斤以上的海水稻。袁隆平说,“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没种庄稼,还有几千万亩的滩涂,如果利用起来全国推广1亿亩海水稻,每亩300公斤,将增收300亿公斤,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的水稻产量”。
2018年,袁隆平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团队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在热得流油的阿联酋迪拜沙漠地区种植水稻。据称,未来袁隆平和团队研发的海水稻种植有望覆盖迪拜面积的10%以上,形成大片“人造绿洲”。倘若整个中东地区都能运用这一新技术,将大大提升全球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
2020年,袁隆平海水稻团队在全国十地启动万亩盐碱地稻作改良和海水稻种植示范,海水稻示范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万亩,扩大推广到10万亩,计划十年内推广面积达1亿亩,相当于每年多生产300亿公斤的粮食,能多养活近8000万人口。
2020年11月,在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的目标实现后,袁隆平又提出两个新的目标:一个是争取早日实现杂交水稻双季亩产2000公斤,一个是希望将目前实施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即将“三分地养活一个人”变成“两分地养活一个人”。
就在5月初,由袁隆平任首席科学家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试验示范”项目在三亚测产再获佳绩,“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我讲我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第二个梦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始终都在努力使我的梦想成真,也希望与你们共勉,来共同实现这两个梦想。”袁隆平说。
袁隆平的这两个美好愿望尚未实现,目前只能寄托在后人身上。袁隆平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去实现杂交水稻的全球梦。
袁隆平在90岁寿宴上曾经回顾几十年为水稻、为中国、为世界拼搏一生时,总结出八字箴言: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将给很多专心于科研事业的后人更多的启迪。
袁老与保险也有一些瓜葛,曾经有保险公司为袁老赠送过保险,袁隆平海水稻也有政策性的保险保障。2019年8月,温州人保财险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袁隆平海水稻智慧农业园”项目首期已种植的500亩海水稻进行验标、承保,并出具了保险单。制订海水稻智慧农业系统建设的“绿荫保障计划”,通过“农险+财产险+责任险+意外险”的综合保障,将单一种植业保险向农业生产全产业链保障拓展。
2021年5月22日,值得纪念和缅怀。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