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越野事故”应成赛事安全性反思起点

财经
2021
05/24
06:32
亚设网
分享

■ 社论

如何引导“高风险”越野赛事的有序发展,实现赛事活力与专业、安全双赢,需有制度性解答。

引发社会震惊的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越野赛事故,应急救援行动已于5月23日全部结束,172名参赛选手中21名遇难,安全搜救接回的151名人员中,也有8名伤员。目前,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一公共安全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深入调查。

超过10%以上的选手遇难,这起罕见的越野赛事故,让人惋惜,更催人警醒。虽然事故直接原因系极端天气,但赛事安全保障、救援预案、参赛者的安全意识等问题,也不能不得到严肃审视。而如此重大的悲剧,发生在当前国内群众性赛事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也应该让全社会更加理性看待其背后的行业隐患。

相关赛事在国内所呈现的这种全民热度,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从2015年开始,赛事审批权由中国田协下放到地方。审批放权的效果立竿见影,据中国田协发布的报告,发展到2019年,全国共举办1828场次规模赛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参加人次达712万。

赛事井喷,为全民健身提供了更大舞台,同时也刺激了体育消费经济,并为不少地方的城市营销提供了更多机会,其社会综合效益毋庸置疑。但赛事背后的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普通民众堪称“高风险”的越野赛这种“极限运动”。在此次极端事故之前,近几年各地相关赛事的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并引起过不少的社会关注和公共讨论。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国内,以开放性和参与性为特征的群众性赛事,其实更像全民健身运动,已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专业赛事标准。也因此让办赛方和参加者都不自觉地低估了其专业要求和安全风险。

此外,受巨大的利益刺激,不少赛事参赛人员动辄过万,甚至陷入赛事规模比拼中,从一线城市到四五线小县城,跟风办赛现象严重,其中也包括长距离越野类赛事。与此对应的是,安全保障能力和投入并未跟上赛事扩张的步伐,重规模、营收,轻服务、安全的办赛逻辑大行其道。相较而言,赛事的专业要求,则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为此,就需要有一套涵盖报名资格筛选、赛道设计、强制性装备、比赛补给、医疗、应急救援等各方面的完整体系,来保障赛事的专业与安全。这不仅体现在对主办方资质的严格、科学界定上,还要有完善的专业标准支撑。而对照当前国内相关赛事所暴露的乱象,可以说其中各环节的规范性都需强化。

比如,赛事审批权下放后,相关职能部门如何用好“有形之手”为赛事的专业和安全托底,实现赛事数量和质量的平衡,或要有更稳妥的制度设计。参赛规模、场次是否要有相应的限制?办赛门槛——无论是地方还是经营性体育公司,以及不同类型比赛的主办资格,是否要有科学厘定?都需要有相关细则。

与此同时,在参赛者层面,也应准确评估自身水平和参赛能力,尤其是对于长距离越野这种挑战极限的赛事,更要在自我保护前提下,敬畏比赛,能迎难而上也能知难而退,既要提前了解自救知识,也要懂得及时果断地申请救援等。这方面的相关规范,也应在赛事手册中,予以明确。

总之,群众性运动的需求和热情应该被满足和呵护,但赛事却不应该在牺牲安全的情况下“狂跑”。从政府、企业到参与其中的个体,都需量力而行,真正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或者说等一等我们的能力与专业的进步速度。而此次白银越野赛事故这一行业“至暗时刻”,理应成为推动国内相关赛事走向更专业、更安全的一个反思起点,并为引导越野跑等赛事有序发展,实现赛事活力与专业、安全双赢,给出制度性解答。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