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客观辩证认识当前经济增长形势,为政策制定和金融市场提供决策参考,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举办“经济增长形势分析闭门座谈会”,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出席会议并作发言时表示,预计今年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会继续反弹,有望实现9%~10%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6%,出口预计增长16%。但信用债市场违约率、坏账率大概率会上升,对央行的流动性管理和预期管理带来极大考验;股市形势也并不特别乐观。结构性因素变化值得关注。
核心观点
?消费者收入增长在四季度就出现了反弹,且未来收入预期、消费信心都在增强。?企业招工人数在增加,去年四季度招工需求最强的建筑行业,今年一季度的用工需求明显下滑,而制造业用工需求则在一季度明显提升,超过了建筑业。这说明行业动能已经开始转换。?今年有很多叠加因素影响,包括互联网金融和科技平台监管、环保要求加强、房地产和流动性收紧、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这会触发更多违约风险暴露。对央行的流动性管理和预期管理是极大的考验。?今年股市形势也并不特别乐观。虽然企业盈利情况会得到改善,但出于对流动性风险的担忧,市场情绪相对脆弱,且很多盈利预期已经透支,所以估值会整体下调。?由于地方出台的某些政策非常表面,导致最后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尤其在房地产开发方面,供给端压得比较紧,而需求端没有压得很紧,所以新开工和库存数据在下滑,销售却在上涨,房地产价格难以真正下调。因此,对房地产政策要有更全面的思考,从去泡沫、防风险的角度做好评估。?碳中和政策的长期意义非常积极,但需要一个稳妥的路线图来推进实施。否则,很可能出现上马项目“一窝蜂”、行政“一刀切”等情况,忽略了实际需求。以下为发言实录。今年经济增长和复苏情况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具有不平衡性,行业之间、产业之间、投资与消费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因为疫情对不同部门、不同经济行为的打击程度不同,政策支持重点也存在差异,所以出现复苏步伐不一致的问题,这十分正常,实现各部门的全面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具体来看:
第一,同比、环比数据差异较大。同比增速较高,而环比增速相对较低。一方面,环比数据是剔除季节因素后与去年四季度的对比情况。由于疫情反复、防疫措施加强,就地过年等政策导致春节出行人数减半,对消费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一季度欧洲经济衰退、中国外围经济低迷。两会之后,随着项目、财政资金陆续到位,二季度环比增速应该会明显反弹。且限行政策已经被取消,五一、清明等假期出行数据也显示,消费呈现进一步复苏态势。
第二,各部门、各行业复苏动能并不平衡。一季度之前,出口、房地产、工业、建筑业是拉动增长的主要因素;而内需、消费复苏相对缓慢。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消费受疫情打击最大。不仅消费不足,消费领域的就业人群也受到很大冲击。一季度,就业和收入增长都没能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叠加全球范围内的疫情反复和国内的疫情防控政策,消费者信心并没有完全恢复,所以消费反应相对滞后。而且我国的刺激政策以疫情防控和财政刺激、基建拉动为主,不同于美国直接发钱拉动短期消费。因此,由于消费本身就是收入、就业的一种滞后反应,加之缺少政策的直接刺激,复苏就相对缓慢。
另一方面,“就地过年”政策加剧了供需不平衡。“就地过年”对消费有负面影响,而对生产有正面影响,因为很多人没有回家过年,工作日大幅增加。这种积极效应对工业、建筑业、码头、出口都有正面影响。
第三,内需、外需复苏步伐并不一致。疫情使海外服务消费受到很大影响,但产品需求受冲击相对较小,因为可以线上解决。目前,海外政策主要是刺激消费、刺激收入,这更增加了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加之中国生产能力恢复较快、产业链比较全面、供需条件较好,所以外需增长强劲。国内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又使得内需相对比较弱,所以内需、外需复苏步伐并不一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外需复苏形势会逐渐反转。
最近几个月的数据显示,复苏的不平衡已开始改善。一季度,消费、特别是服务业增速有所回升,社会零售总额增长34%。3月份餐饮收入增速92%,回到了2019年的水平。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30%,快于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其中虽然有基数因素的影响,但也反映出原来复苏较弱的行业已经开始追赶。
瑞银的调查显示:第一,消费者收入增长在四季度就出现了反弹,且未来收入预期、消费信心都在增强;第二,企业招工人数在增加,去年四季度招工需求最强的建筑行业,今年一季度的用工需求明显下滑,而制造业用工需求则在一季度明显提升,超过了建筑业。这说明行业动能已经开始转换。
今明两年经济形势预测
预计今年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会继续反弹,有望实现9%~10%的增长。
投资方面,由于制造业企业盈利大幅持续好转,订单需求旺盛,加之政府对更新设备方面的独立支持措施,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望超过10%。受政策收紧影响,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增速会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在6%的水平。出口环比增速会逐季、小幅回落,全年预计增长16%。
国际方面,虽然各国复苏步伐存在差异,但全球整体增速会远大于去年。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超过6%(去年下降超过3%)。欧元区增速约4%(去年是-6.7%),美国增速约6.6%(去年是-3.5%)。全球经济复苏对中国出口是一大利好。虽然中国出口的市场份额可能会下降,但出口增速大概率会高于去年,因为全球“蛋糕”在变大。增长最大的不确定性还是来自疫情和疫苗。疫情反复会影响国外消费者的信心、影响服务业,进而影响到中国的出口。
在政策退出速度和力度方面,目前国内政策定位是“不急转弯”,在逐渐淡出一些支持政策,政策力度基本合适。预计今年社融增速约11%,名义GDP增速超过11.5%,全年债务占GDP的比重会下降4%~5%。相比于去年宏观杠杆率24%的抬升幅度,今年有望达成“去杠杆”的目标。但“去杠杆”并不主要是政策收紧带来的,而主要得益于分母的好转。也就是说,企业盈利情况会得到改善,不再需要短期流动性贷款来维持生存,名义GDP也在整体好转,这推动了“去杠杆”的进程。即使如此,市场仍非常担心流动性过紧。
今年信用债市场的违约率、坏账率大概率会上升,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坏账具有滞后性。去年信贷的高速增长,掩盖住了很多问题。今年随着信贷规模收缩,很多问题会逐步显现。二是去年有很多“监管谅解”,如无现金流贷款、延期还款付息等。今年的政策基调则主要是防控风险,从“监管谅解”变成严格执行,去年被暂时掩盖的风险会逐步释放。三是今年有很多叠加因素影响,包括互联网金融和科技平台监管、环保要求加强、房地产和流动性收紧、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这会触发更多违约风险暴露。对央行的流动性管理和预期管理是极大的考验。
在这一时点,政府不能贸然提出要完全打破刚兑,因为一旦市场出现较大波动,央行的流动性收紧又会调整。对此,政治局会议提出,地方要建立化解财政和金融风险委员会,要求地方政府更加全盘地考虑如何化解风险,避免外溢效应引发的系统性波动,已经注意到相关风险。
今年股市形势也并不特别乐观。虽然企业盈利情况会得到改善,但出于对流动性风险的担忧,市场情绪相对脆弱,且很多盈利预期已经透支,所以估值会整体下调。
在疫情不反弹的前提下,明年全球经济活动会继续正常化,经济复苏态势会继续保持。美国的刺激政策仍会发挥作用,预计明年GDP增速在6%以上。欧洲复苏的步伐会相对较慢。在此背景下,中国出口仍有望实现10%左右的增速。明年全球增速会大于潜在增速,产出缺口会不断收窄,进一步带动中国增速超过潜在水平。预计明年中国GDP增速为6.2%,而潜在增速水平约为5.5%。
疫情带来的某些长期、持续性变化是不可逆转的,比如线上、线下的分化。疫情加速了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很多男性、老年群体增加了线上活动时间和线上消费规模,年轻人的线上化趋势则更加明显。
因此,很多线下的小微企业店铺可能无法完全恢复,需要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在线上经济发展挤占小微企业生存空间的背景下,政策不能依靠单纯的补贴来解决问题,而要思考如何帮助小微企业转型。此外,还要看到GDP高水平增长的同时,与小微企业相关的就业和消费会持续受到影响,恢复步伐较慢。要关注这些结构性因素的变化。
政策建议
第一,不急转弯。目前的政策组合基本合适,但要提早对明年潜在增速做好长期定位。我们认为明年潜在增速可能不足5.5%,但只要全球不出现第二拨疫情反复,中国经济可以实现6%以上的增长。
第二,警惕政策叠加效应可能带来的外溢风险。除了货币和财政政策逐渐淡出,新监管政策的出台、房地产政策的收紧、环保政策等诸多政策叠加,可能会对某些行业和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第三,要厘清房地产政策的意图和具体执行方案。近年来,为推进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中央提出“因城施策”,把主导权交还给地方,地方因此出台了五花八门的政策。今年初,央行又提出要对房地产的整体信贷设置上限,不同银行也都分解了该任务。但据目前数据来看,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由于地方出台的某些政策非常表面,导致最后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尤其在房地产开发方面,供给端压得比较紧,而需求端没有压得很紧,所以新开工和库存数据在下滑,销售却在上涨,房地产价格难以真正下调。因此,对房地产政策要有更全面的思考,从去泡沫、防风险的角度做好评估。
第四,碳中和政策的长期意义非常积极,但需要一个稳妥的路线图来推进实施。否则,很可能出现上马项目“一窝蜂”、行政“一刀切”等情况,忽略了实际需求。比如今年工信部要求钢铁产量限制在去年同期水平,但今年钢铁需求在上涨,如何调和供需矛盾?碳中和政策需要全盘考虑、稳妥推进、避免任务目标分解到地方后造成整体不协调、价格上涨、商品短缺等,影响政策实施效果。
一场关于资本市场如何改革的巅峰对话!(精彩实录)
肖钢对话吴晓求:碳中和、数字货币、金融科技监管将如何影响金融业
王忠民:让资金投到有效的时代主题中,我们需要这么做
中投公司原总经理李克平:市场怕涨怕跌心理交织,要在结构性问题中寻找“镇定剂”
【热点关注】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谈近期货币政策取向与如何发展碳金融市场
光大银行首席业务总监赵陵:市场利率上升,如何寻找攻守兼备的投资品种?
两会 | 2021年经济工作重点定了!专家们这么说
黄益平:回归“常态经济增长”——2021年的政策目标与选择
肖钢:市场由通缩预期转向通胀预期,如何应对?
聂庆平:中国仍是最具吸引力的投资市场
渣打银行丁爽:将购买国债作为央行扩表的一项政策工具
广发证券沈明高:警惕我国经济复苏中的三个不确定性
政府工作报告重磅出炉,CWM50专家曾预判这几点值得重视
摩根士丹利邢自强:预防美国高压经济学的溢出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杨成长:关注资本市场快速机构化现象
白重恩教授受邀担任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第三届学术委员会成立
长按图片关注CWM50公众号
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于 2012 年成立,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质的学术智库组织。论坛致力于为关心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理论、思想、创新和经验交流,为相关决策与研究机构提供理论与实务经验参考,进而为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思想动力,最终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
www.cwm50.cn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