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名马拉松选手遇难背后:一场越野跑引发的运动“极限”之考!野外运动风险到底有哪些?如何自救?

财经
2021
05/25
10:31
亚设网
分享

马拉松运维之考

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故或为国内高速发展的马拉松赛事按下了“暂停键”。此前,受益于多方主体需求,加之参赛门槛不高,中国马拉松赛事规模不断攀升。而当下,全行业开始驻足审视马拉松行业专业性和精细化能否匹配它的速度。

2021(第四届)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遭遇天气之变的公共安全事件仍在发酵。5月24日,21名遇难者家属陆续抵达白银,而事故详细原因尚在调查中。

这场因为极端天气带来的赛事把控不力的短板,也再度将包括马拉松在内的各种跑步运动推向风口浪尖。

5月24日,国际野外医学协会主任导师、亚洲区负责人孙灵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称,其实失温不完全与气温有关,其在夏季与冬季一样频繁。实际上,在野外运动中,除失温外,创伤、低血糖和脱水、中暑及其他严重的伤害也不容忽视。做好预防工作、早发现早处理、及时开展自救或互救,才能获得最大的生机。

“近几年,我国马拉松赛事进入快速发展期,除城市马拉松赛事外,越野跑也备受关注。”武汉汉马体育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包波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于运营较为成熟的城市马拉松,越野跑因其客观因素限制,救助难度较高,一旦组委会筹备不足,将导致安全风险大幅提升。

近年来,国内马拉松赛事呈现井喷之势,赛事数量和参赛人数高速增长的背后,围绕赛事所形成的产业链也逐步壮大起来。硬币的另一面是,高速发展背后,部分赛事组织和运营粗犷的隐忧暴露出来。

为强化底线思维,加强赛事活动安全管理,国家体育总局5月23日晚紧急召开“全国体育系统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压实体育系统的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体育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和举措。

热潮之下,如何让马拉松走向精细化和专业化,成为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或许,以此事件为契机,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将迎来新的变革。

曾运营过国内多个马拉松赛事、马拉松爱好者、悦森体育总经理夏瑞认为,进行极限运动,首先需要在大量训练基础上明确自我实力,其次是能够在比赛过程中,把握身体状态。而在国际倡导的“safe sport(安全运动)”理念下,无论是赛事运营者还是跑者,面对“极限”运动的实力和心态都正在考验这个行业的成熟度。

井喷的马拉松赛事

看到甘肃马拉松事故的相关新闻时,马孔多公司创始人艾国永也颇为震惊。2015年,传统媒体人艾国永选择辞职创业,随后成立了跑步文创公司马孔多。这几年,艾国永见证了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井喷式发展。

在艾国永看来,2015年可以说是中国马拉松迈入高速发展期的元年。“2015年之前北京马拉松报名都是报不满的,但是从2015年开始,国内很多马拉松赛事就要抽签了。”

2014年,中国田径协会变革马拉松管理模式,取消赛事审批。2015年,在全民跑步热和取消赛事审批的大背景下,马拉松赛事开始井喷式增长,注册赛事数量由51场增加到了134场,2016年达到328场,是2014年的6倍多。

此后,国内马拉松赛事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全国范围内,总体马拉松赛事已由2011年的22场升至2019年的1828场。

从参赛规模来看,在2011年至2019年间,全国马拉松参赛人数由40万人次升至712.56万人次。2019总体参赛人次较2018年增加129.56万,同比增长22.22%。其中认证赛事总参赛人次达到423.91万,占总参赛人次的59.49%,较2018年增加57.75万,同比增长15.77%。

城市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同时,类似于山地越野马拉松这样的小众赛事,近年来在国内也逐渐风靡。

在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陈元欣看来,马拉松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同时也是城市的狂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马拉松赛事看作一张“城市名片”。

陈元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马拉松赛事举办热潮的背后,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另外还有城市对于个性化展示和营销的需要。马拉松将体育跟旅游等产业融合在一起,可以让人们深度体验一座城市。”

赛事运营市场小而散

相较于普通体育项目,马拉松无需特别建设场馆,只需做好赛道规划、赛事宣传、赛中服务,即完成了赛事筹办的基本工作。通常情况下,政府部门会将赛事经营权交给赛事运营公司。

随着国内马拉松赛事的井喷,众多赛事运营公司也涌现出来,由此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条。

从马拉松赛事所需的运营费用来看,一场规模较大的赛事平均运营费用超过千万,平均赞助费用约为六七百万。

那么,国内马拉松赛事运营状况如何?艾国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目前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如果扣除掉政府的资金扶持,可以说90%以上的赛事都是亏损的”。

从马拉松赛事的运营来看,如果实现盈利,就需要赛事收入的多样化,除了报名费外,还有电视版权、赞助商、赛事纪念品销售等收入。

在艾国永看来,“国内马拉松赛事总体来说报名费还是偏低的,而赞助商这一块也不是很活跃,所以赛事举办前期主要还是有赖于政府的扶持。”

从国内马拉松赛事运营商市场来看,目前市场较为分散,赛事运营公司规模都偏小。有媒体指出,甘肃省白银市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从2018年举办至今已有四届,连续四届均由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而该公司的员工只有20余人。

对于国内赛事运营市场小而散的现状,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陈国强也撰文指出,大多数国内马拉松的盈利模式并不清晰,许多依靠地方政府的补贴。政府在马拉松赛事中不可或缺,大多数马拉松赛事需要政府托底、输血,但赛事公司更要造血,这样才能获得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越野跑”的运维大考

在国内,随着需求端对健康的需求攀升,门槛较低的各类跑步运动正在初步形成一个产业链条。

中国田径协会数据显示,中国马拉松规模赛事大致可分为10类,如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越野跑、迷你跑等,其中,在2019年全国越野跑共举办481场,在规模赛事数量中位居第一,但被认证的赛事仅有11场。

武汉汉马体育管理有限公司于2016年开始运营马拉松比赛项目,在越野赛事运营方面,公司经过综合研判后选择放弃。包波解释,“首先越野比赛存在一定风险,且野外救援力量的投入较大。其次受天气等客观不可控因素影响较多。再次,选手数量级很难提升,从资源开发角度来看,仍存问题。”

越野跑的运营与城市马拉松存在诸多不同,且城市马拉松的运营已经较为成熟。从运营流程来看,运营方首先需要确定比赛时间、线路、规模,然后进行参赛人员的报名和抽签,之后是制定方案,其中包括医疗救助方案、应急管理方案以及相关保障方案,这方面一般需要与组委会其他职能部门协调,运营方主要负责竞赛方案。比赛之后则需要进行相应评估、总结。“举办一场城市马拉松,如武汉马拉松,其统筹保障部门接近40个单位,基本包括武汉市所有局、办。”包波补充,“相比较而言,越野跑很少涉及这么多部门,而又因比赛场地限制,公安力量也很少参与”,从而导致救助难度远大于城市马拉松,但救助力量又不及后者的局面。

这些因素也正在被监管部门所关注。在国内,关于越野跑和马拉松等体育赛事的风险控制机制方面正在加紧建设。

“越野跑参赛人数不多、规模较小,组委会投入力量起到关键作用。一旦出现极端情况,组委会就需要采取非常手段做出调整,包括比赛的熔断。”包波介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国内各大城市关于马拉松比赛的“熔断机制”开始建设。国家体育总局5月23日晚紧急召开“全国体育系统加强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熔断机制”。

跑者PB的安全完赛大考

白银越野跑遇难者中,多位是国内马拉松顶级跑者,在跑步运动上,越来越多的人在赛事成绩的PB(个人最佳成绩 personal best)上,不断追求着自己的极限。

“近几年,马拉松的参与者逐渐增多,但马拉松仍属极限运动。”包波认为,对参赛人员而言,首先不要过多关注成绩,以健康锻炼为第一要务,并且应该具备弃赛精神。此外,加强平时训练,具备基础保障不可或缺。“对普通人来说,最好的运动距离还是5-10公里,半程和全程马拉松其实并不适合多数人。”他认为,全民健身仍需做出正确引导,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一定要确保安全。

国际AIMS丈量员、马拉松专业赛事从业人张东风指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真正的马拉松只有一个,标准距离42.195公里,为推广马拉松运动,马拉松又扩展出了相对参与门槛降低的项目,如半程马拉松、四分马拉松及迷你马拉松等。夏瑞同样认为,“此次发生事故赛事为越野赛,不属于马拉松赛,不能因为这个越野赛的事故而否定了中国蓬勃兴起的马拉松赛事。”

在这个基础上,夏瑞认为,参赛者需要明白自己出发的目的是在安全的条件下锻炼身体和挑战自己。实现上述的要求,“第一,需要心中有数,这需要在平时有足够的跑量,具备良好的心态,装备同样也是不可忽略的重点。第二,在马拉松赛道上,要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控制好自己的节奏状态,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在于自己。”

“当前,大量参赛者仍然缺乏常识,尤其像这次面临失温情形的防范和应对,即便是国内最顶尖的选手,依然准备不足,缺乏一些必备的装备和药品,因而中国的户外运动赛事仍需要更专业的普及”,夏瑞补充道。

“城市马拉松”运维的专业度大考

在越野跑的背后,城市马拉松的热度还在攀升。

中国田径协会《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所有地域内共举办规模赛事1828场,较2018年同比增长15.62%,累计参赛人次712.56万,较2018年同比增长22.22%。

此外,在全国337个城市(333个地级行政区和4个直辖市)中,共计300个城市举办过规模赛事,占比达89.02%。

除了赛事本身外,城市马拉松而言,其可以为城市发展带来诸多利好,包波举例,“如武汉马拉松的参赛人员约40%属省外人士,他们能推动旅游、餐饮、住宿方面的消费增长,一场比赛的直接收益约为1亿元,间接收益可达3亿元。新兴城市可以通过举办赛事完善城市形象,并且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马拉松赛事的运维中,监管和承办的衔接也还需加强。据悉,就举办马拉松赛事而言,国家体育总局主要履行服务和管理职责。“马拉松比赛项目的申报只需满足相应的基本要求,如每个CP点[打卡点CheckPoint(CP)点]上的物资、人员配置等,但总体来看,其只是作为一个下限标准存在”,包波指出,目前流程方面的把控由主办方负责,但主办方因其专业性缺失,大都由运营公司层面掌控和理解比赛,后者还需给政府层面提出要求。然而,“运营公司的资质、经费、保障力量往往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国内马拉松赛事的运营方可以大致分为国营和民营两类。民营企业考虑其盈利空间,需量入为出,比赛资金的限制使运营方在一些方面无暇顾及,国营企业首先保证比赛品质和安全,其次着眼比赛效益问题。包波认为,“从这个层面来看,国营企业能够履行相应社会责任。”

从粗放运营走向专业化

国内马拉松赛事蜂拥而上的背后,赛事服务保障水平参差不齐的隐忧也凸显出来,而此次甘肃马拉松事故,则将马拉松赛事粗放运营的问题彻底暴露。

陈元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山地越野赛事对于赛事组织、选手服务、安全保障、后勤补给等有更高的要求,这对赛事运营方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赛事运营公司更加专业。

“马拉松的赛事保障成本比较高,而像山地越野赛这样的赛事,专业化服务保障要求高,需要更大的投入。如果运营方不愿意在服务和安全上多投入,就会有很高的安全风险。”陈元欣说。

一位资深马拉松跑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国内一些马拉松赛事存在粗放经营、安全保障不到位的情况,一些地方只重视设置高奖金等物质条件吸引运动员参赛,却在最重要的安全保障上不愿投入,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赛事发展极为不利。

对于此次甘肃马拉松事故,央视发表评论称,举办包括马拉松在内的极限运动赛事本就是一项极为科学专业的工作。路线规划、安全保障、医疗准备、应急救援、食品补给等等,需要事无巨细,万无一失。

有媒体呼吁,在赛事过多、乱象丛生的局面下,强化审批手续、严格审批标准,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提升马拉松赛事的规范性。

国家体育总局在23日的会议中也表示,随着体育领域改革发展的深入,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持续高涨,放管服改革对监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原有的以行政管理体系为主导的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监管任务要求,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另外,根据参赛人员的描述,此次赛事的运营方晟景体育,不仅管理不到位,对于赛事的举办也未按照严格规定进行。因此,马拉松运营公司走规模化、专业化道路也是必要的。

艾国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马拉松事故,在三个层面给行业敲响了警钟。对于参赛者而言,要敬畏比赛,尊重科学,做好个人防护;从赛事组织管理环节来看,对于赛事要有充分的方案,包括面对突发状况时的预案,还有安全保障措施等;从政府层面来讲,下一步对于马拉松、越野赛等赛事的审批要更为严格,那些不具备做好保障能力的运营公司,应该被淘汰出局。“希望各方能从这次事故中吸取教训,促成行业长期良性健康发展。”

21科普|21名马拉松选手遇难背后:野外运动风险到底有哪些?紧急情况如何自救?

“极端天气”与“失温”是直接主因

实际上,这次马拉松越野比赛已经是当地举办的第四届赛事,但为何这样一个较为成熟的赛事还会出现如此重大事故?“极端天气”和“失温”或许是导致惨剧的最重要的直接原因。

“其实今年赛事方组织工作更细腻了,肉眼可见一些细节,如赛道布标等。但偏偏就是今年比赛天气出了问题,而且是大问题,极端天气。”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参赛选手“流落南方”在《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到底发生了什么》一文中称。

“流落南方”表示,甚至5月21日的天气预报,都没有预报出来第二天的极端天气。比赛日5月22日,早上风和日丽,阳光甚好,坐摆渡车去起点之前甚至还有一丝暖意。“下摆渡车那一刻,天色转阴,随即起风,风力有四五级的样子。体感温度瞬间降低,参加百公里越野赛,开枪前我跑了两公里来热身,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儿,更麻烦的是,跑完这两公里,身上也没有热起来。”

实际上,过了CP2(第二个打卡点)之后,才是真正的麻烦来临。从CP2到CP3,8公里距离,爬升1000米,且只有爬升没有下降。都是石头与砂土混合的路况,很多段都非常陡。

“流落南方”表示,首先是逆风,风力已经加大到七八级。其次,雨更密了,风裹挟着雨点打到脸的,像密集的子弹打过来一样。眼镜被雨水糊住,眼睛在强风密雨下也睁不开,只能眯着缝儿,视线受到严重影响。

在以往的比赛中,这一段都无比艰难,选手们需要手脚并用往上爬,这里是摩托车都上不去的,所以CP3不提供任何补给。“这意味着,即便到达山顶,也没有可补充的食物、饮水,热水更是妄想,暴露的山体,更无处可休息,且无法在此处退赛。还要坚持到CP4。”“流落南方”表示。

很快,“流落南方”感受到失温的症状。“我发现十根手指都没有感觉了,这是在除东北的冬天外从未发生过的情况。把手指放嘴里含着,感觉含了很久,但手指仍然无感觉,同时觉得舌头也冰凉了。”

于是,“流落南方”果断决定退赛,下山。“失温,太可怕了。何况是这一天极端天气之下在最难的赛道路段选手们大面积失温。”

“失温”夏季与冬季一样频繁?

其实失温就是核心体温的下降。孙灵野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人的核心体温是37度,如散热的速度太快,而产热的速度太慢,便不能够保持37度的核心体温,出现“失温”。

国际野外医学协会讲师布和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失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低体温症”,是户外运动中常见的一种运动风险。失温来自人体热量流失远远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如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温度降低,并产生一系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

“之前有报道,把失温分成1~4级不同的程度,但其实,在野外医学WMA的眼里,失温只有两种,一种是轻微失温,一种是严重失温。而人体的体温无非就是产生热量与消散热量之间的平衡关系。”孙灵野指出,内在燃烧糖分产生热量,足够的食物摄入,保证了热量的持续产生;肌肉的运动会加快糖分消耗,增加热量的产生;而穿着决定了自身热量散失的速度,而风和水会加快带走自身的热量。因此,对于耐力型选手而言,往往都比较瘦,脂肪含量低,也就意味着抗冻的能力相对不如肥胖的人。

孙灵野表示,两者其主要区别为,轻微失温,患者较清醒,可以说话,吃东西,但是会不自主颤抖。而严重失温,由于温度过低,患者神经系统无法正常的工作,出现变无意识或意识非常模糊的状态,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布和指出,轻度和中度失温的主要症状是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及精神状态的改变。救助的第一步是进行能量补充。单糖类食物如蜂蜜等利于人体快速吸收;此外,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也很重要;最后,肉类等正餐必不可少,可补充人体所需大量能量。

第二,要及时隔断如空气对流、传导、辐射等因素造成的能量流失,保持皮肤的干爽。此外,应及时增添衣物保持身体热量,减少能量的蒸发。

但如前两项措施均未产生良好效果,此时应利用野外常用的背包、帐篷、睡袋等制作保温“包裹”,以维持患者体温。

当出现重度低体温症时,患者会出现精神状态严重下降,从清醒状态到对声音、疼痛刺激无任何反应;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或不再发生颤抖;脉搏和呼吸微弱难以察觉,丧失意志以至昏迷等症状。此时,要制作保温“包裹”,将患者身上湿冷衣物换下,并要注意轻抬轻放。如有医疗条件,可采用高级生命支持,如人工呼吸、静脉注射或利用AED等专业医疗器材进行救助。

“但需注意的是,重度低体温患者因心脏跳动轻微,对外界力量非常敏感,因此救助动作要小心,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布和提醒到。此外,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尤其是心脏按摩时,必须是在确认脉搏和心跳已经结束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否则适得其反。

孙灵野表示,尽管失温通常与冬季严寒的环境条件有关,但认为失温只有冬天才会发生是错误的。实际上,任何导致人体长时间散发热量的情况,都会增加失温的风险。

运动员身体的脂肪含量低,参与能量和体液消耗高的户外运动,失温的风险甚至更大。孙灵野提醒,徒步旅行者、跑者没有对山上可能出现的天气无常做好充分的准备,尤其容易受到影响。湿衣服和强风的寒潮效应会增加身体的热量散失。

此外,孙灵野表示,游泳者、潜水员、铁人三项运动员或参加水上运动的任何人需注意,水的导热系数比空气高得多,水分比在暴露于空气中的热量散失得更快,疲惫和脱水都是强影响因素。

“从轻度低体温症暴露到严重低体温症的整个过程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失温在夏季与冬季一样频繁!失温不完全与气温有关!这经常导致跑者准备不足,并容易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孙灵野称。

除了失温还有哪些运动风险?

孙灵野表示,在野外运动中,除失温外,创伤、低血糖和脱水、中暑及其他严重的伤害也不容忽视,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针对失温,参赛选手应准备足够保暖、防风、防水的衣裤,并保持其干燥,能量补给或食物。当出现轻微低体温症状时,停止参赛,寻找挡风避雨的场所,擦干身体,尽可能裹上保暖的衣裤,补充足够的食物和水。“像披风一样披着的保温毯,几乎起不到保暖的作用。只有全方位的包裹,才能真正起到隔绝和保暖的作用,例睡袋式的保温毯,可更有效的留存热量及隔绝外界影响。”孙灵野指出。

此外,暖宝宝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孙灵野表示,如严重到失去意识,那么将多个暖宝宝组合形成即热毯,放至患者核心部分,为其提供持续的热量,争取时间。

孙灵野介绍,因越野路面崎岖,摔伤、扭伤等创伤也比较常见。做好充分热身,准备应对出血、肌肉骨骼伤的相关急救用品,如纱布、绷带、三角巾、创可贴、碘伏等很关键。

实际上,与感染相比,出血更容易产生致命危险,因此应优先止血,再清创。如伤到肌肉骨骼,应考虑是否具有行动能力,如有行动能力,便可以自行退赛撤离至安全地点。但万万不能逞强硬撑,因为一旦失去行动能力,就将变成一起救援行动,徒增风险。

比赛中易忽视水和食物的摄入,因此会造成严重的低血糖和脱水问题。孙灵野表示,比赛前,应确保有足够的食物和水的摄入;比赛中,也要以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食物的摄入和补水。“此外,选手还应在赛前充分了解赛道中补给点的设置,以免出现断粮断水的境遇。”

中暑也是户外运动威胁之一。运动产生更多的热量,如遇天气闷热,热量散失不了,造成体温过高,同样会造成精神状态乃至意识水平的严重改变。孙灵野指出,当感觉到炎热、疲倦、无力、虚弱时,应及时停止运动,寻找遮阳阴凉的场所,通风的地方及时降温,并应及时补充水分。

如精神状态严重改变或失去意识,这时意味着过高的体温正在损伤大脑,需要实地进行快速的剧烈降温。“如有条件,除头部以外,浸泡在冷水或流动的河水中进行快速降温,如果没条件,保留最后一件衣服,打湿患者身体,然后扇风,也可以快速降温。但用化学冰袋敷颈部、腋下、腹股沟,想借此去冷却动脉血液,其实是没有效率的。”

“早发现、早处理”这是不变的原则。孙灵野表示,在任何情况下,精神状态严重改变或失去意识昏迷、无法止血或无法行动(特别在野外)、呼吸窘迫、胸疼等,这些都是严重的问题。“此时,及时开展自救或互救,才能获得带来最大生机。但如现场不能处治或改善,主动撤离是最佳的选择。”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