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科技不金融”是证券行业发展的共识,在真金白银的投入后,券商的金融科技“成效”几何?以头部券商为样本,或许能够管窥一二。
作为头部券商,广发在金融科技上的投入可谓是大手笔,在成效上也领先行业。广发证券首席信息官、首席风险官辛治运亮出了一组数据:8.48亿元、8.05亿元、8.90亿元。这是2018到2020年期间广发证券每年信息技术投入的金额,统计下来3年的投入总金额达到25.43亿元。
“金融科技贵在实践和持续的探索。”辛治运在专访中表示,RPA(也就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AI、大数据等技术目前已经在被广发证券应用于各个工作场景之中,广发证券将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金融业务革新,提升各项现有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流程改造有序推进
辛治运认为,技术往往是先行于业务,但是先进的技术必未能找到适合的应用场景。为了解决业务与IT“两张皮”的难题,广发证券将新技术与各项业务结合起来,建立了科技与业务融合的创新机制。
“原本需要人工操作30分钟的业务,数字员工只需5分钟便可完成。” 辛治运介绍道,RPA技术是一种模拟并增强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技术,目前已为广发证券10多个业务部门和子公司实现了超过40项业务场景和100个子流程的自动化改造。
在经纪业务方面,GF-RPA已实现证券账户开户自动化,数字员工按照预先设定规则,准实时完成证券账户上传、填写和报送环节。“我们已经完全抛弃了过往每天集中处理1次、每次20分钟的低时效业务作业模式。”
在交易与机构业务方面,广发证券也通过易淘金APP、远程科技柜台、投研平台等多个数字平台,实现了个人、机构客户足不出户即享的无接触服务,并在行业首创了以真人员工形象打造的AI虚拟主播。
此外,在投行业务方面,广发证券也是较早借助金融科技来支持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券商之一,尤其是在投行尽职调查场景,数字员工已代替人工在人民法院、证监会、知识产权局等30多个网站上开展尽职调查检索的工作,并将相关内容截图,汇总信息形成底稿文件,再自动登录并上传到投行业务管理系统,提质增效明显。
据悉,RPA+AI深度融合模式将是未来RPA的主要发展方向,“人机协作”将成为主流办公趋势。一方面,广发证券将加速RPA融合OCR、NLP、语音识别等技术增强认知能力,使业务范围不再约束在结构化数据当中,同时可结合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让数字员工更加智能化;另一方面,将进一步深度整合广发证券的三大平台,加大公司总部及子公司各类业务场景的探索和改造,让数字员工更加智能、更懂广发,成为公司员工的得力助手和有效补充,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
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
目前不单证券行业,包括银行、保险以及来势汹汹的互联网行业都在积极布局金融科技,而数字化发展的探索之路上还未有成功模版,各自难免遇到瓶颈和难题。
对于券商来说,辛治运认为,目前首要的问题在于IT投入不足。从2020年年报来看,整个行业都在加大投入,33家上市券商披露去年的信息技术合计投入高达139.68亿元。
“但是整体投入还是远远不足的,对内比不上银行和保险业,对外与国际大型投行相比更加是微不足道。如何在有限的投入下选择最合适的投入方向,产生最大的业务价值,是当前行业急需解决的难题。”辛治运说道。
其次是在人才方面, 随着金融科技对证券业改造的持续深入,行业发展已经互联网金融逐步迈向数字金融,专业人才通过企业内部培养,耗时长、数量少,难以满足当前巨大的人才缺口,市场上也普遍缺乏“懂业务的技术人才”和“懂技术的业务人才”,领军人物更是稀缺。
其三是产出难以衡量。金融科技能力的建设、打磨耗时长,而技术发展快、升级换代频率高,导致金额科技有很高的试错成本,短期“性价比”较低,价值体现具有滞后性。如何在不确定下坚定不移投入金融科技建设,成为行业一个难以回避的难题。
“思则变,变则通,通则达。” 辛治运表示,广发证券正筹划结合十四五战略规划契机,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具体而言,一是要以客户为中心提升客户体验,包括了解客户、数字化营销、全渠道经营、简化客户服务流程、打造为客户赋能的一体化客户服务平台等。二是要改善运营过程,加强各业务条线、子公司的协同和合作,使流程更加高效。三是要实现商业模式改善和创新,在组织、人员架构方面,将在当前进行的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中评估。
五年内全面实现数字化
伴随金融科技渗透,未来券商智能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中国的证券公司既有可能诞生类似高盛这样的全能券商,也能基于环境优势和科技进步土壤培育出小而美的机构。
作为头部券商的广发证券在金融科技领域又有何种愿景?辛治运表示,以科技创新引领金融业务革新,提升各项现有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保持公司信息技术水平领先及各部门信息化程度领先。
“五年内全面实现数字化,部分实现自动化,探索尝试智能化。”他表示,近年来,广发证券不断夯实数字平台,大力鼓励创新,接下来将实现一些具体的目标:
一是建设高容量、高弹性、高可用的混合云基础架构,搭建规范化、标准化的云原生技术中台,为业务拓展提供构出稳定、敏捷、成本可控的基础支撑环境。
二是构建可复用、灵活组装的业务中台,形成面向场景的服务化支撑能力,提供更全面、更优质、体验更好的客户服务水平。
三是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客户数据安全共享,依托数据中台,实现全方位、穿透式的客户全息视图,实现对客户的精准营销,降低获客成本。同时也为各业务领域的协同,实现一体化的客户服务能力打下数据基础。
四是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积累沉淀为智慧中台,积极探索与业务结合的智能化场景,解放重人力的工作投入。最终,形成企业级能力的IT架构产生业务价值。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