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猪瘟传入中国将近三年之际,中国在全国范围开展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该新政施行将满1个月。而曾经长期高企的猪价,从今年以来呈连续回落态势。
对于这二者的关系,多位专家认为,不能简单将当期猪价下行跟分区防控挂钩。当前,猪价回落的最主要原因是猪肉供给显著增加、猪肉消费不振,供给增速超过了消费恢复速度。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猪价仍处于下跌通道中,还未到价格周期低点。当前猪价已经接近行业平均盈亏平衡点,下跌空间和时间已经不大,预计6月份可以止跌企稳,但由于大猪比例仍较高、天气炎热猪肉消费低迷、猪肉进口仍保持高位,猪价止跌后短期回升幅度有限。
供过于求导致猪价下行
4月16日,农业农村部印发《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决定自2021年5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开展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优先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生猪调运监管。
至今,新政在全国施行将近满月,朱增勇称之为“意义深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了非洲猪瘟疫情有效防控机制,有利于推动区域内和区域间重大疫病的联防联控机制;二是通过全面的“调猪向调肉”转变,实行指定通道管理,减少疫病传播风险,带动规模化水平提升;三是从长期消费趋势来看,有力推动猪肉消费由热鲜肉向冷鲜肉的转变。
至于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对猪价的影响,业内人士称,这一因素是4月末5月初东北、华北地区猪价下跌的主要原因,目前“已经消化”。这背后的逻辑是,东北生猪产能恢复不错,且本地区消费量少,大量生猪需要外调。由于分区防控,东北地区生猪调运难度加大,猪价最先下跌,生猪出栏偏快。然而在南方地区,因为缺少北方地区的生猪调入,一度价格偏强,且压栏意愿比较强。
在朱增勇看来,供过于求导致当期猪价持续回落。需求方面,猪肉消费需求下降,每年的3-6月份,一般都是消费需求淡季;供给方面,有三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生猪出栏量继续明显恢复,1-4月定点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同比增39.6%,4月份同比增41%。
此外,冻品投放市场和其他肉类供给充裕减少对国内鲜猪肉消费需求。去年进口的进口冻猪肉价格偏低,正在持续投放市场。再加上今年1-4月,猪肉进口量159万吨,同比增18%,牛肉和禽肉进口量分别增加19%和20%。
当然,压栏大猪集中出栏,产生“踩踏效应”,这一点也不容忽视。由于节日效应的消费提振不明显,5月初大量压栏大猪恐慌性出栏,超大猪对标猪价格形成明显压制。
前述业内人士认为,当期猪价下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夏季到来气温升高,整个养猪业存栏的“牛猪”(超过标重的大猪)如果继续压栏,将会面临应激死亡风险,正在抓紧出栏,但是整体需求偏弱;另一方面近期部分地区加强了畜禽养殖的环保整顿,一些违规猪场面临拆除,增加了市场活猪供应,出现价格下跌。
之所以会出现压栏情况,布瑞克农业大数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员殷天舸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前两年高猪价、高利润,强化了各养殖主体对未来猪价的乐观预期,积极扩张产能。许多养猪户基于去年的经验,今年继续选择压栏惜售,不少生猪压栏到300斤,甚至400斤才出栏。
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远飞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能繁母猪、生猪的存栏量,都有了实质性的恢复,这是当期猪价持续下行的坚实基础。
从存栏水平来看,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到2020年一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已恢复到4.17亿头,同比增长29.5%。预计二季度全国生猪存栏将恢复到常态水平,四季度生猪供给将恢复正常,这意味着中国猪肉供给形势已根本性好转,猪价高企的市场基础已不复存在。
高远飞表示,官方公布中国当前已经有4000多万头能繁母猪的存栏量,按照过去的规律,对应的猪价应该是6元左右,而目前的猪价为9元。这可能跟目前存栏的能繁母猪有相当一部分是三元母猪有关系,因为这部分三元母猪的各项指标差一些,导致效能没有全部释放。
养猪行业面临“过冬”问题?
猪价的下行趋势,从产能情况也能得到印证。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1年4月,能繁母猪的存栏量已经恢复到2017年末的97.6%,产能基本恢复到了正常水平。近期“牛猪”出栏加快,猪价快速下跌。
不过,由于去年末今年初的非洲猪瘟疫情,导致当时仔猪供应少,仔猪需要6个月才能出栏,也就意味着,6-8月后的大猪供应量受到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殷天舸称,“牛猪”(指体重过大的生猪)出清后,猪价出现阶段性反弹还是存在一定概率,但到目前还未出现200斤左右生猪跟随猪价下跌出栏,这种情况不出现,降低了6-8月猪价的反弹空间。
殷天舸认为,从年度来看,今年的猪价低点可能会到每斤7元。到2022年,产能过剩,猪价大趋势走低。今年市场一直喊涨,但事实上一直跌,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从业者过于乐观,不断压栏,导致额外增加猪肉供应。
当前,猪价下行、饲料涨价,整体来看,中国养猪界的利润大打折扣。当前养猪头部企业,养猪成本在每斤8元左右,如今猪价已经到9元。
根据朱增勇统计,如果是外购仔猪进行养殖,从今年3月上旬开始,就已经进入亏损期,当期亏损达到每头800元上下。如果是自繁自养,成本低于17元/公斤的话,盈利水平大约在每头100-200元;成本高于18元/公斤以上的话,部分地区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已经进入亏损。
由于利润受损,养猪界再次出现“肉贱伤农”的情况。高远飞认为,尽管中国养猪行业现状是中小散户仍为主流,但他们船小好调头,如果猪价便宜,养猪亏钱的话,就会果断退出,等待猪价上涨周期的到来,这就是一个周期性变化。“反正他们跑的也快。”
他说,养猪界真正需要关注的,反倒是大型养猪集团。他们的生猪出栏量都在千万头级别,尤其是在猪价下行周期,正要认真考虑如何“过冬”的问题。
朱增勇表示,“肉贱”的主要原因是供给过剩,保障生产稳定性、建立市场风险防控机制,才能有效防止“肉贱”伤农。比如,通过及时的预警信息引导养殖户理性决策,例如合理调整母猪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母猪,同时将生产管理由补栏扩产向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转变。
再比如,完善中小规模户政策性风险防控和金融扶持体系。通过完善生猪价格/收入保险政策,鼓励养殖户通过购买生猪价格/收入保险等方式降低由于猪价回落导致的经济损失;为中小户提供低息/贴息中长期贷款,缓解猪价下跌时导致的资金问题。同时,养殖户应转变观念,理性对待市场变化,科学合理决策,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扩产。
其实,高猪价刺激社会资本进入养猪业,也引发了行业内有识之士的思考。业内人士建议,进入养猪业的企业,希望多一些长期主义,少一些机会主义,真正把养猪当成事业来做,一门心思去研究怎么样养好猪,使其养猪场产能稳定,成为中国生猪供应市场的中坚力量。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