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红星地产18%股权后,远洋再次向困境中的红星美凯龙伸出了援手。
6月2日,远洋资本通过关联公司与红星美凯龙达成《合作框架协议》,前者拟收购红星美凯龙所持有的西藏红星、上海红星、天津红星等7家物流子公司,预计作价23.12亿元。
虽然远洋方面称,本次项目收购是与红星美凯龙在物流地产业务领域实现的进一步紧密合作,双方将以此为契机,在配送、仓储、供应链等多个领域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
但对于红星美凯龙而言,这笔交易可谓雪中送炭。
5家企业亏损
公开信息显示,此次交易所涉及的项目分别位于天津、石家庄、武汉、合肥、重庆、贵阳和西安等城市,总建筑面积规模约85万平方米。
对于出售资产的影响,红星美凯龙方面表示,出售这部分资产可以进一步降低公司的负债率,减少财务支出,优化公司的现金流水平,“本次交易预计税前收益为4.42亿元,所得款项将用于公司补充流动资金、日常运营管理以及归还借款等。”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告诉记者,此笔交易一方面可以帮助红星美凯龙缓解债务压力,及时补充公司现金流。另一方面,由于出售的资产均为物流企业,是公司的非核心业务板块,此举也可以实现向主营业务板块聚拢,并达到“换仓”的目的,转手非核心业务,腾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其家居主业。
对于收购方远洋资本来说,此项交易也颇具价值。亿翰智库研究总监于小雨向记者表示,这次交易的项目基本上和远洋物流之前的地域布局没什么重合之处,而且都属于重要物流节点城市。
陈霄也同样这样认为,但其仍有担忧之处,“红星美凯龙旗下物流子公司发展虽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此次出售的部分子公司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对远洋来说未来盈利能否实现转正也尚且具备一定的挑战。”
如此来看,这笔交易除了回笼资金外,还为红星美凯龙甩掉了“包袱”。《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尽管上述7家公司皆处于重要物流节点城市,且都已成立数年,但其并未为红星美凯龙带来可观的收益,甚至有些“拖后腿”。
从截至2020年末的财务数据看,除了上海倍正、上海倍博分别盈利862.37万元、2029.69万元外,另外5家企业均处于亏损状态。
同时,这5家亏损公司的负债水平也不低,其中西藏红星、上海红星的总负债甚至已经超过8亿元。截至2021年3月末,二者的总负债分别达到8.04亿元、8.74亿元,同期的净利润则分别为645.8万元、1498.05万元。
事实上,这并非是红星美凯龙第一次出售旗下资产。今年3月末,红星美凯龙旗下的红星地产引战投,远洋资本以10.3亿元的价格获得红星地产18%的股权。彼时,有媒体指出,这笔交易款刚好兑付其4月内到期的一笔债券。
多举措求生
事实上,红星美凯龙的债务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这家行业龙头已经开始多途径缓解债务危机,甩卖资产只是其中的一项。
6月2日晚间,与出售旗下物流公司一并发布的还有一则拟通过转让债权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的公告。公告显示,红星美凯龙同意与苏州资管、东莞红星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公司将对东莞红星享有的3.78亿元债权以3.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苏州资管。
时间轴再往前,3月10日,红星美凯龙母公司红星控股完成了2021年公司债券(第一期)(即“21红星01”)的发行,募资规模30亿元,将悉数用于偿还公司债券。同时,红星美凯龙约37亿元的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也获得证监会审核通过,其中11.1亿元将用来偿还公司有息负债。
2020年,受疫情影响,红星美凯龙的盈利能力直线下降。东财Chocie数据显示,公司该年营收同比下跌13.56%至142.36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同比下跌61.37%至17.31亿元,为近三年来首次跌破40亿元。2017年至2019年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78亿元、44.77亿元、44.8亿元。
但公司的负债水平却水涨船高。2020年,公司短期借款数额为34.48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达到118.97亿元,应付账款由2019年的14.76亿元增至20.85亿元。但公司同期的货币资金仅有65.11亿元,完全无法支撑公司的债务现状。
事实上,红星美凯龙的债务危机并非“一日之寒”。近年来,该公司的总负债已从2018年的655.65亿元涨至2020年的804.5亿元。于小雨称,红星美凯龙目前的资金链非常紧张,公司一季度的业绩还没有完全恢复,现金短债比只有0.51,短期压力较大。
对于红星美凯龙何时能消化疫情带来的冲击一事,中国家居建材装饰协会秘书长胡中信告诉记者,“还是要看其自身规模化、品牌化、个性化的发展。”
在其看来,疫情实际上是加速了行业的洗牌,对于一线品牌和一线卖场的影响不是特别大,真正的影响因素是投资环境及消费观念的改变。
从整体发展而言,目前一、二线城市的家居卖场已经过剩。随着房地产精装修比例的增大以及互联网在家居市场的发展,传统的卖场在一、二线城市不复存在,只有在三、四线市场才有可能博得生机。
提及近期另一家居企业居然之家与佳兆业、保利的合作协议,胡中信表示这更像是一场营销,“表面上好像是架起这么一个桥梁,但实际上还是起不到根本作用,因为优质品牌太少了。”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