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高考骗局”需多方协同发力

财经
2021
06/06
08:34
亚设网
分享

本报特约评论员

今日社评

高考防骗预警一再警示考生和家长,高考高招受法律严格约束保障,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工作管控和监督程序,而且越是在考试和招录的关键时期,工作管控和监督程序就越严格。高考前不可能有所谓“高考答案”,考后也不可能存在所谓“内部指标”,考生和家长应多一些基本的理性,遇到任何情况都要多一份用心和求证,才能免受“高考骗局”之害。

高考临近,广大考生进入最紧张的冲刺状态,一些不法分子也动起了“歪脑筋”,借高考散布虚假信息,误导考生和公众,甚至实施诈骗。近日,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年来出现的一些诈骗案例和虚假信息,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明辨网络谣言,谨防上当受骗。

每年高考季,都是涉考类诈骗案件的高发期。从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梳理汇总的诈骗案例可见,不法分子围绕“高考答案”“押中真题”“作弊器材”“替考代考”“内部指标”“机动计划”“低分高录”等套路做文章,都是为了误导考生和家长,最终实施诈骗。若考生和家长不加防范,就可能上当受骗,轻则损失钱财,重则耽误高考和录取,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教育部等多部门发布高考防骗预警,通过具体的案例和详细的分析,向广大考生和家长揭示了多种“高考骗局”的行骗伎俩,证实了网上传言的所谓“高考答案”“押中真题”“内部指标”“低分高录”等都是骗子的话术。这对于维护高考考试和招生秩序,保障考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提升国家考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这些案例看,骗子其实没有多高明的手段。比如,高考前骗子以贩卖“高考答案”为名进行诈骗,无非就是抓住考生和家长希望得高分的心理,以此蒙蔽一些抱有侥幸心理或指望以非法手段获取高分的考生和家长。而在高考后,骗子抛出“内部指标”“机动计划”等诱饵,一些考生和家长之所以上当受骗,主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或心存侥幸,丧失了基本的理性判断能力,以为通过“内部指标”“机动计划”等隐秘渠道或暗箱操作,高考分数低也能被好大学录取。

不法分子围绕“高考答案”“押中真题”“作弊器材”“内部指标”“机动计划”等套路设计的“高考骗局”,旁观者一般比较容易洞察其真伪,但对一些陷入“高考焦虑”的考生和家长而言,识破骗局远没有那么容易,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进骗子设置的陷阱中。加之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人际沟通和支付手段都十分发达,“高考诈骗”很容易与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纠结在一起,使骗术更具迷惑性,考生和家长更容易成为牺牲品。

高考防骗预警一再警示考生和家长,高考和高招都受法律严格约束和强力保障,自始至终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工作管控和监督程序,而且越是在考试和招录的关键时期,工作管控和监督程序就越严格。所以,高考前不可能有所谓“高考答案”,考后也不可能存在所谓“内部指标”,考生和家长常态下应多一些基本的理性,遇到任何情况都要多一份用心和求证,才能做到耳聪目明,免受“高考骗局”之害。

防范“高考骗局”,除了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外,还需多方协同发力。有关部门不仅要加强高考防骗预警,还需加强有关法规政策宣传,让考生和家长普遍知晓考试和录取环节的规则与流程,并依法加大对高考诈骗的查处力度。学校应将防诈骗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提升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知,积极防范各类诈骗陷阱。电信部门应把握高考特殊时节,加大相关信息监测力度,及时阻止欺诈信息传播,对有的信息应严格取证交予警方立案。

包括考生和家长在内,每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防范“高考诈骗”。对出现在身边、朋友圈或其他形式的涉考虚假信息,每个人都应及时投诉举报,积极配合公安、电信等部门调查处置,为打击涉高考招录诈骗违法犯罪做出应有的努力。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