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星
截至2020年底,全口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6100万人;
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9014.01亿元,同比增长5.1%;
全年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3546万人,比上年底增加2129万人,增幅9.9%……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医疗保障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医保领域各项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呈现出十分可喜的局面。
我国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医保领域改革又出现了哪些标志性事件?我国医保制度未来又将如何臻于完善?近日,《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以下简称NBD)就上述话题,对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进行了专访。
谈医保: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
NB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有哪些标志性事件?
朱铭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在医保制度上进行了建设,首先是农村的合作医疗和城市的公费医疗、劳动保险。在前三十年,我们主要依靠这三方面的制度,维持对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保障。
到了改革开放阶段,我们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逐渐建立新型医疗保障制度。1998年,我们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2003年,我们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我们开始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主要是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群体。
通过这三个板块,我们基本上可以覆盖全民基本医疗。党的十八大以来,参保覆盖面一直稳定在95%左右的水平。截至2020年底,已经稳定在95%以上。
参保覆盖面大,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医院看病的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最初大约在50%~60%,现在职工医保可以达到近80%,城镇居民医保也可以做到60%左右,而且新农合和城镇医保实现了合并,逐步淡化了城乡差距。
此外,2018年后,我们实现了药品目录的动态调整和带量采购,可以让大量的新药好药及时进入医保,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政策红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还提出了医疗救助健康扶贫,提出在2020年前要完成因病致贫人口脱贫的问题。为此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包括大病保险、保险政策向建档立卡人群和城镇困难人群倾斜等。
可以说,我们当前的医疗保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大家都比较认可。
NBD:党的十八大以来,医保改革领域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在2018年成立了国家医疗保障局,这对于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朱铭来:过去我们行业内有一句俗话,医保领域出现了“九龙治水”的现象,这指的是涉及医疗保障的各个部门缺乏协调机制。
比如说,城镇的医疗保险过去归人社部门管,制定报销比例政策、药品目录和服务职能也由他们确定。但是他们并不能决定医疗服务的价格和药品价格,这部分主要是发改部门和卫健部门的职责。
此外,农村的新农合过去归卫健部门管,医疗救助资金的发放使用又归民政部门管,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多头管理的局面,可能会造成政策不一致、不协调的问题,信息也不畅通。
因此,到了2018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医疗保障局,改变了这种“九龙治水”的现象。将人社部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职责,国家卫生部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国家发改委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
这个机构的建立,是为了实现医疗保障事业的统一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谈长护险:未来还需要单独征缴
NBD: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的推进,被认为是近年来解决看病贵问题的关键举措,如何评价这两项政策推进的意义?
朱铭来:带量采购的推行,改变了过去药品的营销销售局面。一段时间以来,医院进药有一些自主权,一些药商和医药代表天天在医院里活动,当中可能存在着灰色地带,药品的质量也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
而推行了带量采购之后,用价格让利换取市场,同时所有参加带量采购的药品都要进行一致性评价,保障大家的质量是一样的,都站在公平的起跑线上。此外,通过带量采购还加强了对医院的管理。
这样一来,把药品价格中大量的营销成本、管理成本降下来,药品可以直接从药厂进医院,减少了中间很多的流通环节,也减少了很多的管理费用。
现在通过带量采购,药价的确降下来了,而且降幅很大,部分品种的降幅甚至超过90%。
当然,带量采购是一个基本的医保药物政策,未来还是希望给带量采购之外的药品留一个空间,因为有些患者可能有这样的需求,他们的惯用药品是带量采购外的药品,换其他药可能不适应。
这就需要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特别是商业性的补充保险支持。我们可以通过商业保险公司做一些商业性质的补充保险,把带量采购以外的药品纳入商保报销的范围。
同时,我们也要确保带量采购的中标药品质量不能下降,确保百姓能够真正得到实惠。
NBD:“十四五”规划提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并提出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未来应如何促进长护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普及?
朱铭来:长护险在国外往往被称为“第六险”,它主要承担的责任是针对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能够给提供照料服务的人经济补偿。如果没有这个保险,雇用护工得自己花钱,但有了保险就能承担一部分费用。
我们现在扩大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全国已有49个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从推广过程中看,我认为有几点需要高度重视:一是对失能失智老人要有一个完整的鉴定标准。像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医疗体系比较健全,鉴定标准和能力比较好。但二、三线城市在这方面力量相对薄弱。我们希望通过试点形成经验,拿出老年人失能失智的国家标准。
二是建立一个医疗、护理和照料服务队伍。失能失智的老人对护理机构的需求相比健康老人来说比较大,我们要迅速培训相应专业人员。这样的专业人员和通常的家政还不一样,不仅要会照料老人,还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应迅速在全国把这个体系搭建起来。
三是从长远来看,长护险的资金还是要单独征缴。从理论上来说,长护险和医疗保险不完全是一回事,但长期以来,长护险的资金主要是靠医保资金划拨,所以大家总是自然的把长护险和医疗保险联系起来。这样操作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当下不想增加各方面的缴费负担。
但从长远来看,未来长护险还是需要单独征缴。国际上做得比较好的国家,一般也是把长护险和其他几类社会保险分开独立核算。财政也需要在这一方面加大投入。
在商业性健康保险方面,一是要给社保做好配合和补充,未来许多方面的保险需要交给商保运作,如何帮助政府把这项工作做好,需要发挥专业优势。二是商业保险要比基本医保上一个台阶,在预防筛查、健康管理、医疗器械使用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
(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