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姿股份(002612.SZ)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之一致行动人拟清仓减持。受此消息拖累,公司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遭遇一字跌停,市值缩水53亿元。
然而即便如此,年初至今公司股价也已涨超100%,2020年2月4日至2021年6月1日,股价更是从6.81元/股上涨至最高71.6元/股,涨幅超过10倍。截至截稿,朗姿股份股价报51.56亿元,跌停板上仍有28.42万手封单,这意味着,朗姿股份或许还将迎来第三次跌停。
高位清仓引发大跌
6月4日晚间朗姿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申炳云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或大宗交易等方式减持其持有的公司股份不超过1987.6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49%。
对于减持原因,朗姿股份表示,申炳云年事已高,本次减持系其本人生活安排和资产规划的需要。
据悉,申炳云系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申东日及实际控制人申今花之父,为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之一致行动人。截至2021年一季报,申炳云持有公司股票共计1987.69万股,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换言之,这是一场“清仓式”的减持。
减持公告发布的次日,朗姿股份股价一字跌停,跌停板中出现大量封单。股吧中更是哀嚎一片,有投资者喊出:清仓式减持,韭菜就是这么割的;也有投资者认为还会出现更多跌停板,呼吁停牌。
公开资料显示,朗姿股份成立于2006年11月,主业是高端女装。2014年,公司将产业拓展至婴童领域,2016年公司宣布进军医美领域。目前,朗姿股份主营业务三大板块分别为时尚女装、医疗美容和绿色童装,其中时尚女装营收占比最大,但医疗美容的营收占比和对净利润贡献正在不断增长。
2020年年报显示,朗姿股份的营业收入为28.76亿元,同比下降4.35%,归母净利润却同比增长141.65%,达到1.42亿元。形成这一数字反差的原因,正是因其医美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利润贡献最高,而主业服装收入却不达预期,导致毛利率下滑。
具体来看,公司女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29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13.29%;营业利润和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分别降低77.23%和78.79%。三大主营之一的绿色童装业务也是如此,阿卡邦实现营业收入7.33亿元,较上年同期降低7.87%,营业利润亏损1086.84万元,属于上市公司净利润亏损190.23万元。
另一方面,2020年朗姿的医疗美容业务却实现营业收入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25%;归母净利润6886.79 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43%。2021年一季度,朗姿医疗美容业务继续发力,实现营业收入2.59亿元,同比增长92.03%。
朗姿股份跨界医美,主要靠的是外延式并购。在韩国全资子公司朗姿韩国有限公司于2016年4月先行投资参股了韩国著名医美机构梦想整形医院后,朗姿在国内先后收购了位于成都、西安、深圳、重庆和长沙地区的医美品牌“米兰柏羽”和“晶肤医美”旗下的全部6家医疗机构。
截至2020年末,朗姿股份已拥有19家医疗美容机构,参股并受托管理机构1家,其中医院4家、门诊或诊所16家。
与此同时,朗姿股份还设立医美股权并购基金,通过股权投资的形式投资于医疗美容领域及其相关产业的未上市公司股权。
同为医美板块,服务端和产品端大有不同
不论从医美业务利润贡献的占比增速,还是从公司的“买买买”战略来看,朗姿股份似乎都已已经是妥妥的医美概念股,而多家主流机构对医美板块都十分看好。为何减持还能引发多个跌停,且跌势丝毫不减?或许要从增长逻辑说起。
医美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原材料厂商、中游医美产品生产商、下游医美服务机构和终端消费者。
具体来看,医美产品生产商具备较高技术和资质壁垒,强议价权保障下,头部企业盈利能力突出,毛利率在85%以上、净利率在50%以上。考虑到医美产品从前期市场洞察和产品研发(通常5年以上)、注册申报资质审批(1年以上)到产品推广(机构医生认可+消费者形成认知,上市到放量还需2~3年),整体周期漫长,客观上也构筑了优质医美产品的核心竞争壁垒。
再看服务端,与美容院、SPA会馆等生活美容相比,医疗美容经营许可要求更高,必须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注明相应美容科目才能营业,且大型手术器械具有重资产属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与五官科、脑外科等普通医疗相比,医疗美容门槛则比较低,回报期更短、也更注重渠道营销。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目前头部上市连锁医美机构收入8亿~9亿元,占市场规模不足1%,单体头部医美机构收入体量2亿~4亿元,盈利不稳定导致连锁化率进程缓慢。医美行业发展初期欠规范导致运营费用高,其中人员成本占比超30%、获客费用占比15%~50%、物资耗材成本15%~20%。
“医美诊所高毛利的微整和整形服务都很依赖医生,不同的医生会展现出不同的整形效果,因此许多的剩余利润其实都支付给了医生,导致很多医美诊所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 汇丰晋信医疗先锋基金拟任基金经理骆莹对记者表示,考虑到医美服务端高昂的获客成本,诊所盈利能力提升会更为困难。“我更看好医器耗材相关的企业,研发审批销售的壁垒都更高。”
兴业证券社服、商贸零售首席分析师刘嘉仁告诉记者,不能将医美服务机构与眼科和齿科类机构进行简单对比。眼科和齿科都有客观病理作为判定的标准,而医美却是以主观审美做判定。此外,从消费逻辑上,医美的逻辑更接近于奢侈品,除了对产品质量有更高诉求外,也更重视服务体系。
“这些更大程度上都是定制化的、属于非标内容。” 刘嘉仁称,在如此多非标因素之下寻求标准化,本身技术门槛就非常高,加之不断增加的医护团队成本和获客成本,维持收益增长并不容易。
因此综合来看,处于医美产业链下游的朗姿股份,其增长逻辑是否配得上近100倍的PE或许还未有定数。
医美股集体减持
除朗姿股份外,多家医美概念股先后发出减持公告。
5月19日晚间奥园美谷(000615.SZ)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京汉控股增加减持实施主体,与其一致行动人建水泰融、合力万通、段亚娟拟合计减持不超过1562.36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2%)。
5月27日,金发拉比(002762.SZ)也发布公告称公司副总经理孙豫计划减持公司股份约56万股,计划减持比例为0.1581%。
上周,华熙生物发布公告称持股4.99%的股东赢瑞物源计划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48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
6月6日晚间,哈三联(002900.SZ)公告称收到公司董事、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赵庆福先生出具的股份减持计划申请,因个人原因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31.25万股,占本公司总股本比例0.0987%。公告次日公司股价跌停。
有观点认为,多家医美上市公司股东计划减持是认为自家公司估值过高而急于套现。但记者采访多家机构发现,受访人对医美赛道依旧持有较为统一的“看涨”观点,认为虽然估值高,但依旧是好赛道。更有基金经理直言:买医美股应该像买茅台一样长期持有,“买入,然后躺平”。
刘嘉仁认为,拉长时间轴看,医美至少是一个十年左右的可投赛道。从需求端来说,消费者对医美产品复购率的确定性比较高;从供给端来说,由于存在合规门槛,目前国内的医美产品公司仍旧存在先发的政策红利。
中航证券研报显示,2019年我国医美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769亿元,同比增长22.17%。手术医美市场规模为1096.78亿元,占比为62%;非手术医美市场规模为672.22亿元,占比为38%。手术医美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非手术医美市场增速高于手术医美市场。
根据新氧数据,2020年医美消费人群中30岁以下人群占比82%,近四年提升4.7%,00后消费人群占比19%,基本稳定。根据医美国际活跃用户数据,2020年30岁以下用户占比56%,90后成为市场消费主力军。
根据F&A的数据,2018年我国医疗美容客单价为6040元(不足900美元),而全球客单价消费为1495美元,受偏好项目结构差异以及不同项目定价差异,国内客单价仍处于低位,未来客单价具备提升空间。F&A预测,2023年我国医美相关的疗程量可增加至6350万次。假设总基数不变,我国医疗美容渗透率将提升至4.5%,较2018年翻3倍。
“因为市场够大,同时有进入门槛和政策红利,这些医美公司的估值自然较高。” 刘嘉仁称,在仅有少量外资产品竞争的背景下,部分上市公司在近两年还有待上市新品,也有可能带来新的行情。
骆莹对记者表示,医美行业整体基本面仍然很好,但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基本面差异很大,具体到上市公司标的选择上,还是要自下而上具体来看。
“医美行业每家公司都不太一样,目前没有特别一致的预期,不排除有些公司是蹭热点。与此同时,医美公司的分化非常大,还要具体公司具体分析。”她表示,今年医美龙头公司的增速可能会在50%以上,但医美行业的竞争格局并没有固话,现在的龙头未必就是未来的龙头。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