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新浪财经新经济观察
作者:陈小妍 实习生张海珍
北京时间6月8日早间,上市刚满一年的达达集团发布一季度财报,其实现营收16.73亿元,同比增长52.1%。净亏损7.1亿元,同比扩大60.66%。Non-GAAP净亏损6.18亿元,同比扩大68.69%。
达达集团于去年6月赴美上市,被称为“即时零售配送第一股”,募资总额3.68亿美元。天眼查显示,达达集团自成立以来共获得十轮融资,金额超过23.18亿元。其中京东集团参与了四轮投资,投资金额超过10亿美元,仅京东投资金额便为IPO融资金额近三倍。截止3月23日,京东集团持有达达集团51%股份。
与融资并举的是股票回购计划,6月8日早间,达达集团在上市一年之际发布了首次股票回购计划,回购金额高达1.5亿美元,预计在12个月期限内完成。此次交易方式还未确定,或在公开市场以现行价格进行,亦或在场外协商谈判中进行。
达达集团CEO蒯佳祺表示,报告期内达达集团逐步深化与京东集团的全渠道战略合作,获得了京东集团的全力支持和平台赋能。达达集团战略承接京东即时零售和即时配送业务,向多场景、多品类扩展。未来达达集团将会与京东集团一起持续深耕即时零售与物流领域。预计第二季度达达集团总收入将增长72%至78%。
美东时间6月8日,达达集团股价大涨13.95%,报收29.33美元/股,交易总额达9428万美元。但市值仍较今年上半年高点缩水40亿美元,截止美东时间6月8日,达达集团市值达69.22亿美元。
两大客户营收占比过半 Q1京东到家 GMV达281亿
达达集团以本地即时配送业务达达快送和本地即时零售业务京东到家两大业务构成。一季度,达达快送收入为8.94亿元,同比增长51.12%。京东到家收入为7.78亿元,同比增长53.29%。
京东到家为2016年达达与京东到家合并的业务。微距电商时代,依托京东新零售的平台赋能,京东到家GMV持续增长。2018-2020年及2021年一季度,其GMV分别为73.34亿元、122.05亿元、252.62亿元、281亿元,同比增长123.12%、66.42%、107%、78.9%。
基础数据看,达达集团业务增速超预期。中信建投研报称,2020年京东到家市场份额达25%,为中国最大的本地即时零售平台。此前市场预判达达营收在2.43亿美元,而一季度其实营收16.73亿元,同比增长52.1%,远超市场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其主要收入来自于京东集团、沃尔玛两大客户。2018-2020年,达达集团营收中来自京东集团的收入占比分别49.1%、50.5%和38.6%,沃尔玛集团收入占比分别为4.6%、13.0%和13.8%。二者合计收入占比分别为53.7%、63.5%、52.4%
沃尔玛曾参与达达集团上市前的两次战略融资,2016年投资5000万美元,2018年与京东集团共同投资5亿美元。截至2月28日,沃尔玛持有10.1%达达集团股权。
此外,今年达达集团在主场即时零售领域也遭遇竞争对手的猛烈夹击。一季度美团包括零售业务在内的新业务板块收入达98.56亿元,同比增长136.5%。同期饿了么收入达72.49亿元,同比增长50%。未披露财务数据的闪送、蜂鸟也是强劲的竞争对手。
活跃消费者数量增速放缓营销成本达7亿
截至今年3月31日,达达集团活跃的消费者数量为4610万,同比大增67.03%。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其活跃消费者数量增速明显放缓,一季度增速已下降近4.78个百分点。
另一边达达集团营销成本却大幅增加,一季度与获客有关的消费者激励、广告营销和推广成本达7.91亿元,同比大增203.53%,远高于活跃消费者数量增幅,也高于GMV增幅。说明达达集团的获客效率在下降。
除营销成本外,达达集团一季度经营成本、行政成本、研发成本都在上涨,致使其总成本达24.25亿元,同比增长70.34%。其中包括骑手成本在内的运营支持成本为最沉重的一项支出,为13.95亿元,同比增长44.45%,占比57.52%。同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46.48亿元,同比减少8.13亿元。
为减负和提高资本运营效率,达达集团在财报中披露,从4月份开始,其最后一英里交付业务的乘客的费用已直接通过第三方公司支付。达达集团将不在最后一英里交付业务的损益表中确认与骑手相关的收入和成本。
控制骑手成本是各大有配送业务的企业致力于采取的措施,此前美团、饿了么曾因骑手待遇差陷入舆论旋涡。今年5月美团对外公布外包骑手高达470万人,不属于美团员工,仅拥有3元/天的商业险,并且商业险费用从佣金扣除。饿了么也曾因对兼职骑手仅有1.06元保险保障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随着即时零售平台的崛起,传统快递行业也加速布局即时零售赛道。顺丰控股(002352,股吧)于5月29日宣布拆分顺丰同城上市,同城急送业务去年取得31.46亿元收入,同比增长61.27%。而传统快递行业也面临着“囚徒困境”,惨烈的价格战让物流企业盈利能力出现明显下行,极兔速递“依靠”拼多多异军突起,顺丰则在下沉市场与电商件领域不断发力,各方都在寻求脱离“价格战”的转型之路。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