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6月10日,中国央行行长易纲在2021年陆家嘴(600663,股吧)论坛演讲时表示,鉴于近期全球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较快,全球通胀水平短期内上升已成事实。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也表示,通货膨胀如期而至,而且比所预料的幅度要高出一截。
至于本次通胀是否会长期持续,各方对此依然有着巨大分歧,但现在来看,稳定的政策应对依然是我国现阶段的选择。
大宗商品上涨激发通胀
从国家统计局9日公布的数据上看,国内的PPI持续上行,同比上涨9.0%,涨幅有所扩大,创下2008年10月以来新高。在这背后,是国际原油、铁矿(1214, 36.50, 3.10%)石、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并叠加了国内需求的稳定恢复,从而推动我国工业品价格上涨。
数据显示,5月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同比上涨99.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8.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0.4%。
对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原因,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分析称:“主因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陷入了封闭和经济停摆的状态,各国央行投放了大量的货币,造成货币的放水泛滥,从而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上行。”
为了打破疫情造成的经济僵局,各国都加足马力进行财政货币刺激,需求快速扩张。但供给生产的恢复速度相对较慢,短期供给缺口就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添了一把火。
对此,李大霄认为,PPI的上行也许在本月会变成高位,随着未来供应跟上,价格上行有所压制,增速也会放缓。中信证券(600030,股吧)研报也指出,预计当前PPI同比或已位于年内高点,后续PPI环比持续快速攀升的空间相对较小。
虽然各方对于通货膨胀的到来达成共识,但对于持续的时间则尚无定论。部分专家认为,随着供需逐渐稳定,通胀情况将得到好转;但也有专家分析,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大于供需不平衡,通胀将会持续,但具体的持续时间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稳字当头”应对通胀
关于通胀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在货币政策方面,易纲表示,考虑到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潜在的产出水平附近,物价走势整体可控,货币政策要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
在商品生产上,郭树清则认为:“如果说最发达国家大量印发的货币形成了拉动全球通胀的动力源(600405,股吧),那么,中国数亿劳动者生产的商品就是稳定全球通胀的千钧锚。”
为控制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行,多部门联合约谈了铁矿石、钢材、铜、铝等行业具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重点企业,明确将密切跟踪监测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坚决依法严厉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散播虚假信息、哄抬价格、囤积居奇等违法行为。
随着一系列货币和市场举措的稳定推进,在5月上旬创下历史新高的多种大宗商品价格也纷纷回调。国家统计局监测的全国流通领域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显示,5月下旬与5月中旬相比30种产品价格下降,其中,螺纹钢(5234, 104.00, 2.03%)、线材、动力煤(819, 1.80, 0.22%)等价格跌幅超过10%,铜、铝等原材料价格也有不同程度下降。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的需求比较稳定,在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基调下,流动性总体在这一轮的应对疫情过程中间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释放,完全不同欧洲和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在中国没有通胀的基础,中国物价的运行总体还是会比较平稳的。”
那么本轮大宗商品上涨对CPI的影响究竟如何?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CPI维持温和上行态势,同比增长1.3%,猪价的下行与油价的上行进行了抵消,同时,这也意味着居民消费需求复苏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延续。而对于今年全年的CPI情况,易纲则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判断今年的CPI走势前低后高,全年的平均涨幅在2%以下。
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在6月9日召开视频会议,全面部署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将侧重从机制上构建民生商品价格调控的“四梁八柱”,以供应稳保障价格稳、以价格稳促进供应稳,防止价格大起大落影响基本民生。
(赵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