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无上限!新能源汽车新发职位激增103% 无人驾驶人才年薪百万美元?

财经
2021
06/11
14:31
亚设网
分享

随着小米、BAT、苹果等巨头纷纷宣布跨界造车,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关注度持续提升。

而随着入局者的增加,人才紧缺成为行业面临的突出性问题,企业之间的挖角在暗中频频上演。对于招揽人才,甚至有企业开出了“年薪无上限”的条件。

人才缺口急剧扩大

紧张局面或持续四年

当下,跨界造车已不是新鲜事,而大量玩家的涌入,也带动了汽车界的就业潮。猎聘大数据显示,2021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领域新发职位同比出现激增,高达103.53%。

“目前,汽车专业人才最紧缺,企业的招聘需求强烈,新能源、无人驾驶等方向的职位都是热门。”某猎头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她接触的有相关招聘需求的公司有30多家,涉及上百个职位,包括百度、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巨头。

猎聘大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新能源汽车领域招聘需求旺盛的职位包括汽车设计工程师、产品经理、算法工程师、测试工程师、动力系统设计、电气工程师、硬件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开发、智能驾驶系统工程师等。新能源汽车行业对技术类、研发类人才的需求较大。

“造车行业的人才争夺主要还是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跨学科、跨门类的新型数字技术研发人才,包括自动驾驶、智能网联领域的综合类人才严重缺乏,表现出众的就更凤毛麟角了。”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BOSS直聘数据,今年以来,在汽车行业,自动驾驶研发、智能座舱设计、软件工程师、销售、用户运营等岗位的需求同比增幅已经超过1.8倍。

“目前来看,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面的,从交付、售前解决方案、技术、销售到财务、后勤等领域,企业都需要人才,因为汽车领域的专业性较高,公司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来操作。”上述猎头公司负责人称。她认为,虽然汽车行业人才紧缺的情况在近年间一直存在,但随着跨界造车企业的入局,市场专业人才的缺口在近两年显著扩大。

一位科技企业汽车产业链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就整个汽车产业链来看,专业性、具有跨界能力的复合人才最受市场欢迎,也是互联网企业争相挖角的对象,其往往可以带来更专业的团队。”

猎聘创始人兼CEO戴科彬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新能源汽车领域招聘需求快速增长,部分企业出现很多空缺职位,这反映了这个行业人才需求的旺盛以及相关人才资源的稀缺。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随着小米、BAT、苹果、富士康、360等巨头纷纷跨界进入造车领域,造车赛道的火热使得人才紧缺的情况在现阶段一定会持续,这波人才紧张的局面或将持续四年时间。”

抢人大战全面爆发

目前来看,车企之间挖角激烈,人才之争日益白热化。今年以来,汽车行业核心人才的薪酬水涨船高,特别是近2个月,多家企业开出高薪吸引人才,甚至有企业打出了“年薪无上限”的旗号。

上述猎头公司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对于新晋造车企业来说,销售副总以上的职位,年龄越大反而越吃香,企业都乐于接收50岁以上的有着丰富经验的人才。对于高管及复合型高级人才,薪酬都是开放的,招聘公司明确表示年薪没有上限,具体可以谈。经验的自动驾驶相关技术人员、销售人员,年薪通常都在一两百万元以上。无人驾驶核心人才薪酬是较高的,年薪在百万美元以上也是有可能的。”

对于汽车行业人才紧缺的情况,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当前整个造车市场人才竞争非常激烈,有人才需求的企业很多,但实际上真正有经验的高级人才却较少。另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刚刚兴起,人才相对有限,培养也需要时间,所以才出现了人才紧缺的局面。”

“一般汽车行业高级人才是按计划培养的,培养一个成熟的人才至少要七年以上。对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的高级人才,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这非常困难,所以市场上一下子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专家智库成员张翔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智能汽车产业处于风口之下,新技术需要新门类、跨学科的技术人才支撑,其必须要懂得智能汽车的工作原理和新技术逻辑,而智能汽车相关门类的人才相对较少,因此竞争更为激烈。”中国本土企业软权力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锡冰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挖角现象频繁发生,甚至经常出现整个团队被挖走的情况,人才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来看,市场中出现了新晋企业和传统企业之间人员流动性过大的情况,部分人员频繁跳槽。”上述猎头公司负责人说。

“部分新晋企业对销售目标要求过高,很多入职者难以达成目标,有较大的心理压力,致使人员频繁流动,反而影响公司稳定发展。新入局者要在造车市场上立足,应该探索差异化的造车模式、多元化的运营手段,深挖用户出行习惯和使用场景。汽车智能化是大趋势,为了做到更智能、体验感更强,造车行业的竞争者们将不断烧钱、烧脑来推动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企业需要做好各方的平衡,实现有序发展。”祁海坤认为。

跨界造车“鄙视链”

越来越多的“玩家”正在涌入新能源汽车市场,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造车企业竟也成了前浪。进入2021年以来,百度、小米、创维相继宣布下海造车,跨界造车的企业数量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这些企业可以大致分为阿里、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小米、oppo、索尼、苹果这样的数码产品制造商,以及宝能、恒大这样的房地产企业。

5月,经济观察报通过《科技公司造车你会成为粉丝吗?》的调查问卷,试图揭开消费者对于智能汽车的各种看法。

年薪无上限!新能源汽车新发职位激增103% 无人驾驶人才年薪百万美元?

制图:经济观察报

可以看到,跨界造车也开始出现阶层性,或者说“鄙视链”。调查结果显示,数码产品制造商被认为要比互联网企业更靠谱,做房地产的收获的支持率最低,后者除了资金优势,以及能够获得营销层面的支持外,并没有其他技术资产和品牌资产可植入。

68%看好小米造车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小米、百度、阿里三家企业造车你更看好谁”这一问题,参与者对其支持的比例分别为68%、22%、10%。相比于百度、阿里,小米汽车的支持率明显更高。与小米相似的企业还包括索尼以及苹果,54%的参与者表示对他们造的汽车很期待。

小米、百度、阿里三家企业的支持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用户心里,数码产品制造商比互联网企业更靠谱,因为前者有硬件基础。

不过,为了弥补在制造领域的短板,百度、阿里已经领先一步,分别选择与吉利汽车、上汽集团展开合作。

整体来看,68%的参与者表示,会持续关注互联网科技公司以及数码产品制造商的造车进程,并且在产品足够有吸引力的情况下会选择购买。

51%认为宝能、恒大“不太靠谱”

对于宝能、恒大这样资金雄厚、进军汽车领域的房地产企业,9%的参与者表示“没听说过”,51%的参与者认为“不太靠谱”,30%的参与者表示“可以去看看,但买的可能性不高”,只有11%的参与者表示“只要性价比足够高,会考虑购买”。11%的支持率与上述互联网、科技公司68%的支持率,存在数倍的差距。

78%认为车辆上由华为参与设计的智能驾驶功能会是加分项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8%的消费者认为,车辆上由华为参与设计的智能驾驶功能会是加分项。华为在智能手机以及5G通信网络领域的影响力,使其在进入汽车领域后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打造整车企业的新造车企业以及跨界造车的企业不同,华为的目标是成为像博世那样的汽车零部件巨头。

63%不认同“智能汽车就是一个手机加四个轮子的说法”

随着智能科技配置的不断普及,车内大屏、自动驾驶等高科技配置在消费者购车时的占比已经不低,不少消费者已经将其视为购车时最主要的参考因素。此次调查结果显示,21%的参与者表示这些科技配置将会是以后购车最看重的因素;更多的参与者表示“是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这一占比达到60%;与此同时,还有19%的参与者表示不在乎“有什么突出的智能”功能。

调查结果显示,63%的参与者并不认同“智能汽车就是一个手机加四个轮子的说法”。与手机、家电等消费产品相比,汽车的整个制造过程更为复杂,同时涉及到更多安全问题。“一个手机加四个轮子”这种看似有些草率的说法,没能获得大多数调查参与者的认同。

(文章来源:21财闻汇)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