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金融与实业并举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中信集团在今年5月10日宣布了自己的“双碳”时间表,提出力争于2025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比我国整体目标分别提前了五年和十年。
面对气候异常,无人能置身事外,影响或早或晚。
2016年4月22日,全球178个缔约方正式签署巴黎协定,做出约束性承诺。几年之后,全球以未曾预料的速度编织起了一张绿色网。目前,已有126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中国的目标。目标提出后,热潮渐起,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碳排放交易所、碳中和挂钩债券,一切都在加速推进。
作为一家金融与实业并举的大型综合企业集团,中信集团在今年5月10日宣布了自己的“双碳”时间表,提出力争于2025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比我国整体目标分别提前了五年和十年。
“碳达峰与碳中和将深刻重塑全球产业链,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奚国华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
他认为,实现“双碳”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要求企业顺势而为,积极融入未来全球产业链的变革。
全球产业链迎重塑与趋势性机会
《21世纪》:你怎么看“3060目标”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会如何重塑世界经济格局?
奚国华:双碳目标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革,这既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键决策,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战略。我们认为,中国作为全球最庞大而复杂的经济体之一,在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过程中将做到三个平衡。
第一,在总量上,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经济学本质,就是要在环保成本与气候变化损失之间取得平衡,寻找最优增长路径。
第二,在结构上,碳达峰与碳中和要在结构优化与经济安全之间取得平衡,既要推进产业结构的清洁化转型,也要维持产业链的完整,保障制造业比重的稳定。
第三,在节奏上,碳达峰与碳中和要在经济承受能力与环保效益之间取得平衡,审慎研判对制造业成本的冲击,确保政策的可持续性。
碳达峰与碳中和将深刻重塑全球产业链,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相继提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预计未来全球产业链将迎来深刻重塑,在技术标准、原料供应、生产工艺、运输方式、消费理念等环节的变革将持续加速。因此,我们认为未来能够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变革的经济体,将在新时期的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深化“外循环”是实现“双循环”格局的重要方面,推动中国实现碳中和,有助于在未来持续融入全球产业链变革,并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
《21世纪》:落地到产业,有哪些趋势性机会,中信集团旗下各大板块将会进行哪些相应调整?
奚国华:从全社会角度看,落地到产业上的趋势性机会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行业限产与清洁化改造带来的“供给侧改革”逻辑;第二类是风电和光伏等清洁能源确定性极高的发展机遇,以及配套的储能、调峰、电网、氢能等领域的发展;第三类是碳捕捉、碳储存、碳利用、生物基化工等碳中和路径下必由的技术研发与突破。
中信在“十四五”时期提出“五五三”战略,将深耕综合金融服务、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与新型城镇化等五大板块。“双碳”目标为中信发展战略赋予了新的内涵。
综合金融服务板块要力争成为绿色金融的引领者。截至2021年4月末,绿色信贷领域贷款余额为1085亿元,占比将持续提升。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和中信建投证券的绿色债发行包揽了行业前两名。我们的碳中和概念股权项目持续增加,在碳市场交易与碳金融创新上也已有布局。未来,我们将持续提升绿色金融业务的规模与占比,加速绿色金融商业模式创新,深化转型金融的发展。
先进智造板块要力争成为绿色低碳技术的开拓者。中信戴卡通过使用铝合金、镁合金和碳纤维等轻量化零部件,实现汽车减重降耗。中信重工(601608,股吧)研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余热余能循环利用发电成套装备。未来,我们将以轻量化技术为核心进行补链、延链,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5G To B应用为重点,布局智慧矿山、特种机器人、数字化装备等,降低生产能耗;以战略投资平台为依托,布局清洁低碳前沿技术。
先进材料板块要力争成为绿色低碳产业链的保障者。我们在海外投资了磁铁矿、铌等优质矿产资源,并将发挥其在碳减排方面的比较优势。同时,研究在铜、铝、锂等对低碳减排发挥作用明显的领域加大投资布局。
新消费板块要力争成为绿色低碳消费趋势的推动者。中信是拥有基础网络建设、运营资质的五大基础电信业务运营商之一,还拥有卫星通讯、跨境电信等综合资源,旗下的中信出版(300788,股吧)是行业领先的综合文化服务提供商。后续我们将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切入点,推动5G技术与中信旗下产业与消费业务的融合,倡导和推动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新型城镇化板块要成为绿色低碳城市的营建者。我们实施了包括冬奥会太子小镇、四川资阳临空港、上海滨江金融城、汕头新城建设等重点工程项目,未来我们将把低碳减排理念融入产城融合业务,积极参与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建设,打造精品生态绿色工程。
《21世纪》:近期我们对湖州绿色金改试验区做了实地调研采访,可见自上而下的推动已进阶为自下而上的热情,中信集团要怎么结合自身的特点,做好差异化的战略定位?
奚国华: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欧美相继宣布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全球产业链将迎来深刻重塑,产业链脱钩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同时,中国经济历经数十年的高速增长,正面临结构优化与驱动转换的关键节点。实现“双碳”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要求我们企业顺势而为,积极融入未来全球产业链的变革。
中信集团在助力“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将发挥产融并举的特点,落实“两增一减”的低碳发展战略。
第一个“增”体现为绿色金融为产业低碳化转型提供融资解决方案。中信集团具备金融全牌照优势,产融协同能力突出,已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领域有广泛涉足。
第二个“增”体现为实业发展要以放大产业链和生态圈的低碳效应为己任。中信集团正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绿色低碳变革。例如,碳中和路径下汽车产业链的轻量化发展正在提速。中信戴卡年产销汽车轻量化零部件65万吨,相较于传统钢铁材质零部件每年节省汽车燃油消耗2亿升,为地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余万吨。中信金属积极布局铌资源业务,推动了含铌钢的发展,也促进了钢铁产业链的轻量化与低碳化。
“减”体现为集团存量中高碳业务、高环境影响投资要积极推进低碳转型,新业务布局要以低碳减排、低环境影响为原则。中信集团实业板块中传统行业有一定占比,虽然在碳排放方面积极对标行业标杆,但仍需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例如,中信特钢正从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三方面入手,优化产品结构、创新冶金工艺、提升工厂效率。中信戴卡正发展能源回收利用技术、提高水电铝和回收铝使用比重、打造绿色工厂典范。
百万亿资金需求 绿色金融潜力
《21世纪》:你怎么看“3060目标”实施过程中,金融和实业的联动?有企业跟我们反馈,为什么“3060目标”下,行动更有声势的是金融机构?
奚国华: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这个关系同样适用于“双碳”目标下金融与实业的关系。
一方面,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发展,既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金融机构把握业务蓝海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温室气体由实体企业产生,因此实体企业是实现碳中和的最终行动单元。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能源结构的调整,研发推广绿色低碳技术等,这些都需要实体企业积极作为。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各方关于资金需求的测算众多,但结论普遍在百万亿人民币以上。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体系,可以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有效推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1世纪》:我们也看到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较以往更为积极的拓展绿色金融业务,比如工行、兴业银行(601166,股吧)等占有了相对领先的份额,所以接下来对中信银行(601998,股吧)有什么要求?
奚国华:截至2021年4月末,中信银行绿色信贷领域贷款余额1085亿元,较年初增幅超过30%。其中,清洁能源贷款余额157亿元,增幅53.53%。
对于中信银行而言,一是要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意义,认识到碳中和不仅是国家战略,也是实现自身业务发展和信贷结构优化的重大机遇。要坚定把绿色金融作为重大战略来抓,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绿色金融业务竞争力。
二是要加强引导,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实效。在集团对中信银行的经营评价中,专设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指标,要求中信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提升绿色信贷总量和授信占比。
三是要加强内部协同,探索打造中信碳金融品牌。充分发挥集团协同的优势,包括在实业端,积极对接各实业兄弟公司实施碳减排计划和资金需求,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在金融端,联合各金融子公司的投研能力和多元化融资渠道,采用“贷+债+股+代+租+顾”等多种金融工具,为绿色产业提供综合金融支持。
作为集团主要金融子公司之一,中信银行已将金融支持发展绿色经济写入三年发展规划,并将配置绿色信贷专项额度,大幅增加对下辖经营机构绿色金融业务的考核比重。预计2021年绿色信贷规模将比2020年有大幅提升。
统一绿色金融标准至关重要
《21世纪》:证券等非银金融板块,如何和银行做好协同?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绿色公司债发行情况如何?中信如何看待国内的绿色债券市场?
奚国华:围绕客户的多元需求和产业链的上下游需求,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是中信的业务特色。目前中信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区域协同分会,由当地中信银行分支机构牵头,与包括中信证券、中信信托、中信保诚人寿等在内的兄弟金融公司持续推进协同。
在绿色公司债(含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方面,据中证协统计,2020年中信建投证券和中信证券分别以109.28亿元和67.09亿元的发行金额,包揽了证券行业前两名。其中,中信证券近三年承销绿色债券1427亿元,业内市场份额达15%。
在国内绿色债券市场融资端上,绿色债券规模显著提升。证监会、交易所及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均在2021年2月推出专项用于碳中和的绿色债券。但从碳中和债的构成来看,其构成还较为单一,以AAA评级、公用事业板块、中央国企为主。碳中和债票面利率较低,可持续性需观察。
在市场投资端上,为鼓励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的发行,提高市场认可度,监管层面目前对机构投资者投资绿债、碳中和债推出了一些激励性的制度安排,预计未来随着更多激励措施的完善和落地,绿债、碳中和债的投资需求有望进一步提升。
《21世纪》:到目前为止,对绿色债券、绿色环保产业等评估,国际、国内尚无正式统一的标准,你有什么建议?
奚国华:从全球来看,目前国际公认度较高的绿色金融标准主要集中于债券和信贷领域,其中影响力较大的绿色债券标准有12个。我们认为国际统一标准的出现尚需时日,主流标准或将长期共存,这主要是由于各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应与本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相适应。
从国内来看,构建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至关重要。以绿色债券为例,目前银行间、交易所等各个债券市场对于绿色债券的认定标准和评价机制仍有差异,不利于债券投资人对各个市场中的绿色债券投资标的建立清晰的认识,有必要建立完整统一的绿色债券认证、评估、审计体系,同时健全第三方认证和评级机制。
今年4月,多部委联合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首次统一了绿色债券相关管理部门对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且标准更加科学准确,例如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高碳排放项目不再纳入支持范围,并采纳国际通行的“无重大损害”原则,使减碳约束更加严格。
规则的完善既有助于促进国内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中国绿色金融标准的全球影响力,发挥好金融体系助力“双碳”目标的重要作用。
五方面推进实现“2550目标”
《21世纪》:碳交易、碳期货等也按下了加速键。你们的业务结构与碳排放息息相关,若碳交易正式统一落地并强制执行,对企业会带来哪些影响?中信集团在碳交易、碳期货等方面会有哪些考虑和建议?
奚国华:在碳交易正式落地后,我们认为与“碳中和”相关的铜铝焦钢碳等大宗原材料供应链成本将持续走高,可能会对加工制造类企业客户的生产经营造成影响。产业链中工艺较落后的企业也将承受更大的改革压力,碳排放成为企业发展规划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和市场两方面倒逼企业进行减排。
在碳交易、碳期货方面,中信集团将持续深入研究碳交易政策文件和交易规则制度,高频率更新碳交易相关信息与业务机会;引荐先进的绿色能源技术,助力产业客户实现科技赋能、工艺改造及产能转移;设计及提供绿色金融相关产品,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的作用;持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的质量和效率,通过研究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路径,帮助实体制造业企业参与了解碳排放权交易。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引导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一项制度革新。为此,我们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加快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建设。建议尽快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为碳市场体系建设提供立法依据,以保证碳市场的权威性。同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细则,在碳交易相关行业开展投教活动,提高碳市场认知度和活跃度,提升相关行业企业参与度。
二是加快碳交易衍生品研发。建议在碳交易、碳期货市场能够成熟化运作之后,积极研发和引入碳期权、碳远期、碳期货ETF等金融衍生品工具,以更好地发挥碳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的功能,并通过金融创新助力扩大国际碳交易定价影响,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加快碳交易国际化布局。碳交易、碳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布局从微观上有助于吸引全球企业和资本参与交易,在宏观上巩固我国碳交易国际定价权,并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家开放发展。
四是加快碳交易技术赋能。建议以区块链为基础,将相关产业链企业碳资产上链,实现碳资产数字化,为碳交易数据信息安全实现赋能。
《21世纪》:要实现中信自身的“2550目标”,你们后续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奚国华:为了实现集团的“双碳”目标,我们将重点在以下五方面推进工作:
一是统筹顶层设计。中信集团将加强对绿色低碳业务发展的统筹推进,细化从集团到各级子公司的双碳目标战略规划,完善集团全口径的碳核算工作,确保战略规划可回溯、可监测、可评价。
二是优化业务布局。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并拓展在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领域的布局,提高绿色低碳业务的比重。此外,加快绿色金融投融资产品创新,深入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前瞻布局碳金融衍生工具创新。
三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有诸多技术空白有待填补。我们将持续加大在新能源、生产节碳技术、碳捕捉技术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切实有效降低绿色溢价,为降低全社会碳减排目标做贡献。
四是守住风险底线。必须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研究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必须重视研究传统高碳行业转型下的信用风险,做好存量信用业务的风险研判与增量信用业务的方向规划。必须关注气候与环境风险的潜在冲击,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完善风控机制。
五是强化保障措施。要加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增加研发投入。要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沟通交流。
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政策
《21世纪》:你怎么看“3060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经济金融风险?目标的实现,还需要哪些风险分担机制,或者激励措施?
奚国华:“双碳”目标提出后,在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由于大幅收紧碳排放等相关政策,可能出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煤炭、石油以及仍然使用高碳技术的石化、钢铁、水泥、铝等制造业,以及其他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产业和项目都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成本、利润变化,导致亏损甚至倒闭。如银行对火电厂、煤炭企业、金属冶炼厂等传统高耗能企业的贷款,可能由于“减碳”的推行造成企业收入、利润下降,客户信用风险上升,银行不良贷款上升。
商业银行已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业务的开展和管理体制的完善,从商业可持续角度支持绿色金融发展。为促进“3060目标”实现,需进一步研究绿色金融激励政策,从利润、风险、资本占用、产品等方面搭建完善的激励政策框架。
一是通过适当补贴,降低绿色金融业务的“绿色溢价”,如从货币政策工具给予优惠资金支持,财政对重点绿色项目贴息等。二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如风险分担基金、保险、担保机构等,吸引更多资金进入绿色金融领域。三是考虑绿色信贷资产纳入货币政策操作合格质押品范围,降低绿色金融资产风险权重。四是通过监管评级、考核等机制,进一步加强监管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引导。
《21世纪》:中信作为大型跨国综合企业集团,有无计划与领先的国际机构合作,发力低碳经济?
奚国华:碳中和与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重要议程之一,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抓手。自《巴黎协定》签订以来,全球已有126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世界各国共同行动,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中信集团在海外有较为广泛的业务布局,包括矿产资源投资开发和贸易、国际工程承包、高端装备制造等。在“双碳”背景下,我们将继续开展对外合作,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国际机构等沟通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积极参与相关行业低碳标准的制定,积极推动绿色金融国内标准的完善与国际标准的融合,并争取低碳减排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和支撑国家、行业相关决策。
(作者:胡天姣 编辑:周鹏峰)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