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医疗公司相继南下赴港IPO,诞生了京东健康、泰格医药等一批公司。今年港股上市热还在延续,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6月13日,港股医疗行业今年有11家新上市公司,同时还有科济药业、时代天使2家公司将在6月份上市,新上市公司数量同比翻倍。
梳理去年以来上市的港股医疗类公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已上市公司通过分拆子公司或“A+H”方式上市;另一类是尚无利润甚至亏损的创新药公司,这两类公司共同推动了港股医疗板块IPO热。近期乐普医疗公布子公司心泰科技、东软集团旗下东软医疗将赴港上市,港股医疗行业的后备军再次扩容。
分拆港股上市
成为国际化捷径
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香港是全球第五大IPO市场,而到2020年底,已跃升至全球第二,仅次于纳斯达克。泰格医药招股首日融资认购额达423亿港元,京东健康上市后超5000亿港元市值,激发了医疗类公司的港股上市热情。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A股医疗公司愿意通过分拆子公司登陆港股,一方面是为了开拓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是希望实现公司的价值发现,尤其是港股近年来交投市场活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本关注。
随着证监会在2019年12月份发布《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A股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通道被打开,加之医疗行业公司均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生物科技、医疗器械、基因工程等细分行业凭借先进技术的加持,通过分拆子公司更有利于优质资产的上市。
申万宏源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A股上市公司分拆其所属企业到境内IPO对母公司有更高的盈利能力要求,同时在分拆比例、资产来源等方面要求更为严格。而A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到港股上市,在管理制度上较为宽松。
桂浩明说:“分拆子公司到港股上市的效率比较高,特别是医疗行业的公司,市场认可度高,通过港股或美股上市,也更容易接触国际资本,有利于企业的海外市场延伸。如果母公司将诸多资产捆绑在一起整体上市,不仅市场竞争力不足,也较难得到国际资本的认可。”
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A股上市公司选择分拆子公司到港股或者美股上市数量增多,还有多元化布局的目的。有的公司将母公司打造成控股型公司,要进行多个资本平台的布局,港股就成为多地上市的一条捷径。
“A+H”也成为部分医疗细分行业的标配,如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CRO)行业,其合作客户主要是国际医药公司,因此国内CRO公司在A股上市的同时,也将港股作为公司资本和品牌的重要延伸。今年昭衍新药登陆港股后,其也成为继药明康德、康龙化成、泰格医药之后,第四家“A+H”的CRO上市公司。
港股与A股
加快联通速度
正是由于港股上市条件相对较宽松且上市效率更便捷,使得赴港上市公司中,有不少已经在A股试水。如东软医疗曾在去年向上交所递表谋求到科创板上市,此后又撤回申请在今年5月31日选择了港股上市。
不仅上市条件较为宽容,自2018年港交所上市新规出台,允许未盈利医疗公司在港上市之后,国内医疗公司也纷至沓来。张翠霞表示,A股科创板也有允许未盈利的医疗公司上市标准,而对比两个市场的上市标准可以发现,港股对于未盈利公司的市值和研发技术要求低于科创板,相关标准更加明确、直观,因此更具有可操作性。
张翠霞说,港股和A股有各自不同的吸引力,虽然存在一定竞争关系,但因为是两个资本平台,对于公司来说,先选择港股主要是为了快速上市融资,随着业绩优良会继续申请A股上市,以求获得更高估值和更多融资。先选择A股后选择港股上市,则能更好地借助国内资本环境,有利于公司的并购扩张。
自港股不断改革上市制度和A股实施注册制改革试点,医疗行业欲实现两地上市的公司数量不断增多,如药明康德等均是医疗行业细分龙头。港股上市企业回归A股的情绪更加高涨,如挂牌科创板的君实生物、复旦张江等。
医疗公司纷纷开启多平台上市背后,透露出“A+H”的联通速度在逐渐加快,百奥泰在科创板上市4个月后便开始筹划H股上市,刚在港股上市6个月的荣昌生物已启动科创板二次上市。
桂浩明表示,许多医疗公司的研发成本高,有业务拓展和多元投融资需求,而A股和港股为这类公司提供了良好的上市环境,比如港股上市速度更快包容性更强,A股给出的估值更高,使得这类公司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上市先后顺序。
睿资投资俱乐部创办人吴疌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积极实施“A+H”的除了医疗行业,还包括地产、物流、娱乐等,正筹备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的不乏网易、顺丰等知名公司。医疗行业热衷“A+H”,是因为两地市场都给予医疗公司较高市场认可,今年的分拆上市热,也推动部分公司将优质资产分散到不同的市场。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