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熊菲
近来,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又称“惠民保”)频掀投保热潮。
数据显示,截至6月6日,上线仅一个多月的上海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参保人数已经超过600万人,创下“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首年参保人数之最,参保率高达31%。
火爆的不仅是沪惠保。截至6月10日24时,成都“惠蓉保”2021年度参保人数突破230万人,较去年同期130万参保人数增幅达到近77%。
惠民保,主要指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在社会医疗保险基础上建立的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2019年以来,惠民保进入快速发展期。据复旦大学许闲教授团队统计,自2015年深圳市首次推出“重特大疾病补充医疗保险”以来,惠民保产品于2020年快速推进,截至2021年5月31日,共推出140款产品,覆盖26个省份。
惠民保的优点在于普惠性。据相关统计数据,95%左右的惠民保产品投保年龄无限制,没有职业要求。大多数惠民保产品对所有年龄段人群采取统一定价,价格低于100元/年。
惠民保瞄准传统商业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之间的空白地带,门槛低、保费低,聚焦居民的重特大疾病保障,尤其是对于老年人和有既往症的民众而言,惠民保为这部分人群提供了拥有一份商业健康保障产品的机会。
不过,由于惠民保发展历程尚短,目前大多数项目刚启动,业务模式、保障责任、费率水平、增值服务等仍在探索之中,因此也存在一些问题。惠民保能否长期健康发展、持续造福民众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一是产品本身的定位问题。目前,一般全省或全市通用一至两款惠民保产品,但也存在同城多款惠民保产品的状况。多产品共存的情况下,差异化定位尤为重要,否则容易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二是精算假设的科学性问题。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的地域特征很强,但一些地区保障方案存在数据基础不足、缺乏风险测算等问题,精算定价并未有效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医疗费用水平、基本医保政策、投保规模等基本要素。
一些产品虽然在定价上遵循了大数法则,但由于存在保障理念等区域性差异,参保人数不同带来的效果也大不相同。一位保险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当地惠民保产品测算时的确是按照微亏这一理念设计的,但是否会“赔穿”,除了参保人数要达到一定量级,还需要持续关注赔付率情况。
三是作为一款惠民产品,惠民保对保险公司的理赔、服务能力有较高要求。目前部分承保公司存在业务经验、风控能力不足的现象,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可持续服务能力不强。
此外,还要关注医疗险的长尾风险。惠民保本质是一款医疗险,未来需要解决好普惠性和可持续性的平衡难题。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1日,仅有9款地方性惠民保产品经历了一个或多个承保周期。随着时间推移,以及理赔数据逐步完善,大浪淘沙难以避免。
惠民保的快速发展反映出社会存在巨大的健康保障需求,构建多层次健康保障体系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远的社会价值。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鼓励保险行业积极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时对定制医疗保险的保障方案制定、经营风险、业务和服务可持续性,以及市场秩序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除了监管的规范和引导,地方政府也应搭好台、把好关,保险公司更要拒绝短视和引流心态,积极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和社会稳定器作用,融入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惠民保持续惠民,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医疗保障需求。
(张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