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科济药业控股有限公司(2171.HK)(下称“科济药业”)在港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作为一家专注于CAR-T疗法的本土创新药企,科济药业自2014年开始运营以来,已通过自主研发建立11款产品管线。
本次发行,科济药业吸引了众多明星投资机构,既有广发基金、南方基金、睿远基金这样的知名公募,还有礼来亚洲基金、新华人寿等其余基石投资者,最终获得分配约2亿美元股份,占其全球发行比例约50%。在香港公开配售中,市场热情高涨,科济药业获得约434.57倍超额认购,最终募集资金总额约4亿美元(约31.08亿港元)。
据悉,上市前科济药业已完成六轮融资。科济药业所在的CAT-T赛道,研发难度高,研发风险大,尤其是科济药业致力于开发First-in-Class(行业首家)产品。投资机构怎么去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预期?对此,正心谷资本合伙人谢榕刚在回答《证券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专业机构决策前,必然会对其进行精准把握。正心谷了解到科济药业的18.2抗体临床数据不俗,其客观缓解率高达50%,而传统药物的缓解率不到10%。同时,我们观察了最早试用该药的患者,其长期存活也给了我们信心。
资料显示,2020年9月,由正心谷资本领头,科济药业开展了C轮融资,融资额约1.86亿美元,为上市前最高的一笔融资。而谢榕刚口中的18.2抗体,指的正是科济药业备受关注的实体瘤CAR-T产品——CT041.CT041是全球唯一获得IND批件的靶向Claudin18.2的CAR-T候选产品,用于治疗胃癌和胰腺癌等实体瘤。
目前国际上已上市的五种CAR-T细胞疗法均针对血液肿瘤,然而在CAR-T治疗实体瘤的疗效上却难以突破。而实体瘤占据肿瘤总发病率的95%左右。科济药业选择的胃癌、胰腺癌方向,属于国内多发、国外药企关注较少的领域。
据悉,科济药业正在迅速推进CT041在中国和美国的临床试验,未来还计划开发用于Claudin18.2阳性实体瘤的早线治疗。目前,CT041已获得FDA及EMA孤儿药产品认定。科济药业的现有自主研发管线中,除CT053、CT032、KJ-C2111之外,其余7个CAR-T候选产品均用于治疗实体瘤。
第三方报告显示,科济药业已在中国、美国和加拿大获得7项CAR-T疗法的IND许可,在中国所有CAR-T公司中排名第一。然而,科济药业目前尚未有药物实现上市,因此属于亏损上市。
招股书显示,2019年度以及2020年度,科济药业实现了其他收入约1.33亿元和1亿元,同期的研发支出约为2.1亿元和2.81亿元,同期的归母净亏损为2.65亿元和10.64亿元。2020年财报中,有近7.24亿元的公允价值损失。这一巨额损失与当年小米上市财报的情形是类似的吗?2021年,还会继续产生如此大额损失吗?对此,科济药业财务高级副总裁谢岚回应《证券日报》记者称,科济药业的这一情形与小米当年类似,其本质上市valuation(定价),并不涉及现金流。科济上市前发行的优先股转换成了普通股,随着上市进程,计价发生变化,从而在报表中产生了定价上的损失,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上市当天,但是之后就不会再产生。
如果未来盈利,目前的亏损则属于可弥补亏损,对此,科济药业采用如何递延所得税资产政策?谢岚表示,我们的会计政策是谨慎的,我们对这块不去promise(预估)。同时,科济药业在研产品管线较多,根据目前的进度,预计最快未来两年将有产品在国内外上市,因此,科济药业有望很快产生收入。随着未来产品上市,收入的一部分会继续投入研发。
商业化是研发之后,药企的另一重要方面。紧接谢岚,科济药业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李宗海透露,科济药业计划在2022年底前在中国建立一支约70名的销售及营销团队。科济的商业化团队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规模?李宗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是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中坚力量主要还是在一二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因此,科济认为尽快覆盖国内重点三甲医院才是合适的策略。
6月18日收盘,科济药业股价报收30元港元/股,跌8.54%,市值突破170亿港元。对科济药业来说,尽快实现在研产品上市,才是对资本市场最好的答卷。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