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富二代”接班,最怕资本意识过强、实业意识太弱
近年来,很多A股民营上市公司都呈现子承父业的普遍现象,且接班人日趋年轻化。如深南股份(002417,股吧)周海燕、金浦钛业(000545,股吧)郭彦君、乔治白(002687,股吧)池也、金富科技陈珊珊、三圣股份(002742,股吧)潘呈恭,以及刚刚就任的蓝光发展(600466,股吧)杨武正,等等。按照同花顺(300033,股吧)iFind提供的数据,目前,A股市场上有30位上市公司董事长是“90后”,绝大部分是创始人的子女,最小的为1995年出生,最大的为1990年出生。而接位的“富二代”,大多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而这些“富二代”海归,海外留学主攻的大多也是金融。也就是说,这些海归最熟悉的就是金融,而在金融业务中,他们最喜欢的则是资本,即如何通过资本市场让财富产生裂变效应。事实也是,这些“富二代”在海外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不对变幻莫测、变化无穷、眼花缭乱的资本市场给予关注,也不可能不在脑海中打下资本烙印,不可能不对资本市场充满好奇和兴趣。因此,接手企业后,最有可能尝试的,就是资本市场,就会比父辈们更加喜欢用资本手段来加快财富的积聚。而这,显然是与“创一代”的理念存在较大差异的。纵然已经进入资本市场的“创一代”,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资本意识,也已经尝到了资本带来的快速积聚财富的快感。但是,与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富二代”相比,仍然是有很大差距的。就算“创一代”中,不乏在房地产市场获得暴利者,也不乏获得各种投机收益者,而与“富二代”的资本贪婪性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也就是说,企业到了“富二代”手中,只要“创一代”不加以干预,“富二代”们很有可能就会把父辈创造的这些财富,全部投入到资本市场,并试图通过资本市场让这些财富产生倍增效应。因为,他们是不会甘心于“创一代”那样的慢慢积累财富、逐步增长财力的,他们大多希望能够一口吃一个大胖子,最好一夜成为世界首富。因此,留下的风险,也就不言而喻了。“富二代”的海外留学经历,确实让他们学到了很多金融、特别是资本方面的知识,也了解到了海外资本市场的一些情况。但是,能否与中国实际、与“创一代”的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很重要。也不难看出,“创一代”在放权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放手,而是在扶着“富二代”,那么,“富二代”要像李兆会那样乱来,还是不行的,需要慢慢来。我们说,金融业高度发展、资本市场也不断完善的今天,企业不与资本打交道、不与资本市场保持联系,是很难的。即便像华为、娃哈哈、老干妈等不愿意上市的企业,也不能说与资本市场没有任何关系。关键就在于,如何把握好发展实业与利用资本的关系,处理好实业为基础和资本为辅助的关系,而不是像李兆会那样,为了进入资本市场,放弃实业,只想捞快钱、捞不该捞的钱,而不想踏踏实实做实业。如果这样,早晚会被资本咬得遍体鳞伤、皮开肉绽,甚至丢失生命。要知道,“创一代”的财富积累,确实比较慢、也比较累,甚至比较艰辛。但是,只要不发生特殊情况,他们的财富都是在不断增多的,是实实在在的。即便进入资本市场,他们的财富也是与实体产业相对应的。只是因为资本市场的虚拟作用,让他们的财富出现了一些泡沫和水分,或者说幻影。从总体上讲,没有脱离实体本质。只是,“富二代”们不一样,他们更喜欢国外资本市场那种纯幻影式的资本模式,他们可以不要实体,而只想置身于资本、想将资本玩弄于自己的股掌之中。自然,也就把自己投入到风险之中了。市场不相信眼泪,资本不相信鲜血,即便已经鲜血淋漓,资本张开的锋利牙齿,也不会有半点同情怜悯之心,仍然会不顾一切地撕咬。在这样的情况下,刚刚涉世的“富二代”,是没有多少应对能力的。切不要以为自己书本上已经学了不少东西,那些没多大用处。真正的经验,是在实战中形成的。而实战是容不得把“创一代”的基业来赌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富二代”会不会冒险进入资本市场,“创一代”是把“富二代”从盲目冒险中拉回来,让他们务实、踏实一些,还是任凭他们冒险,是一道难题。“富二代”的海外留学经历,确实让他们学到了很多金融、特别是资本方面的知识,也了解到了海外资本市场的一些情况。但是,能否与中国实际、与“创一代”的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很重要。也不难看出,“创一代”在放权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放手,而是在扶着“富二代”,那么,“富二代”要像李兆会那样乱来,还是不行的,需要慢慢来。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谭浩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