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青岛以工业立市,但仍面临“产业发展动能不强,全国竞争力仍较弱”的问题。
6月21日,《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湾区大都市的目标同时,再次刀刃向内,指向这座副省级城市当下的产业短板↓
青岛工业增长趋缓,产业集聚区存在布局分散、产业层次不高、集群效应不明显、同质化竞争等问题;部分民营企业缺乏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没有一流产业,青岛成不了一流城市”。根据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取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成为主要指标。
回顾过去,青岛依靠以家电为代表的制造业,创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青岛品牌;现如今,经历了制造业比重十年下降,青岛重振旗鼓,需要的不仅是规划和指标,更是一个个具体实在能落地的制造业大项目。
毕竟“一个大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大产业带动一座城”的故事曾几次发生。
京东方来了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日,一则京东方招聘启事引发广泛关注:“2022年,京东方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将正式在青岛布局落地,届时,青岛项目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行业模组工厂。该项目将分两期,一期投资82亿,年产量达150KK,年营业将超百亿。”
随后,青岛当地媒体致电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有关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京东方将于明年在青岛设立分公司,设立生产基地,因为需要配备大量的专业人才,所以目前已开始通过一些招聘网站先期启动招聘工作。
京东方是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龙头企业。有数据显示,2020年京东方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等五大应用领域显示屏出货量均位列全球第一。
再来看青岛,以工业立市却长期面临着“缺芯少屏”造成的尴尬——
一方面,由于缺少新兴业态,青岛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中指出,
受南北相邻的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以及省内其他城市竞争,青岛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面临严峻挤压。
尤其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将面临全方位与国际国内同类城市甚至优势城市抢夺“高精尖缺”人才的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聚焦在产业发展上,以家电制造为例,由于智能家电核心关键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青岛家电上游产业链配套率、配套水平不够高,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受限。
在此前青岛举行的一次答辩会上,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曾以合肥对比分析,在用地、用工成本以及招工难度上,合肥都低于青岛。而更明显的差距则体现在本地配套率上:与合肥70%相比,领先数十年的青岛仅有40%。
但需要指出的是,此次京东方拟落青岛的项目,生产的是显示端口器件。也就是说,青岛项目并非生产京东方最具科技含量的面板。
处于产业链中游的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落地,如何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加速聚集,是青岛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好学者”青岛
图片来源:摄图网
据当地媒体报道,此次合作得益于青岛政府精准对接、积极争取的努力。
有知情人士透露,“土地和资金已经备好,就等项目签约。”按照计划,京东方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项目将由青岛国资入局,与京东方共同投资。
这样的故事似曾相识。早在2007年,京东方曾发布公告,与成都工业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在成都建立公司,共同建设4.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时至今日,成都不仅拥有全国仅有的两条实现量产出货的全柔性AMOLED显示屏生产线之一,并且正集聚起柔性显示屏生产优势。
作为成都首个万亿级产业——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10065.7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规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营收同比增长30.7%。
就在上个月初,由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带队的青岛党政考察团,赴成都进行考察学习。据公开报道,5月10日当天,赵豪志带领的青岛考察团在一天之内去了8个地点,其中之一便是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另一个与京东方互相成就的城市是合肥。上世纪80年代,合肥开始在家电产业发力,依靠荣事达、美菱、天鹅等多个本土知名家电品牌逐渐突围,却也一度受困于“缺屏”的窘境。
直到2008年,合肥引入京东方,除了给予政策性支持外,还承诺拿出90亿元资金,与京东方共同投资,敲定了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项目。
如今,进驻合肥的新型显示产业链企业已经超过了100家,累计投资项目超过120个,完成投资超1550亿元。
和合肥类似,近两年的青岛也选择了国资出手,收购、入股目标企业的方式。
不过有观点认为,相对而言,青岛国资在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等青岛发力的重点领域,尤其是实体经济领域投资不多,国有资本对青岛相关产业链的支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根据媒体报道,6月11日,跨省履新近五个月后,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与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鲁明一行举行工作会谈,从会谈内容来看,产业与资本将是青岛市与安徽省深化合作关系的两大切入点。
不快则退的压力
图片来源:摄图网
《青岛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如此描述青岛的处境——
面对国内发展南北分化、内陆城市加速崛起的新态势,青岛面临发展不转则衰、不快则退的竞争压力明显上升。
以今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为例,青岛生产总值为3037.42亿元,同比增长18.0%,两年平均增长4.7%。
其中,18%的增速,与山东持平,但低于全国的18.3%。而4.7%的增速低于山东的5.4%,也低于全国5%。
综合各项指标来看,二产增速落后是原因之一。数据显示,一季度青岛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93.29亿元,同比增长19.9%,两年平均增长3.7%;同期,全国第二产业增加值92623亿元,同比增长24.4%,两年平均增长6.0%。
当下,经历了十年制造业占比下滑,青岛已重新确立工业强市的目标,并将“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要指标。
赵豪志此前曾从三个维度提出青岛打造先进制造业的相关建议: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海尔、歌尔等企业牵头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二是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快海尔卡奥斯等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打造工业互联网之都;
三则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1000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发挥海尔、海信、中车四方、北汽等龙头企业作用,争创智能家电产业、轨道交通产业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在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当下,聚焦新技术赋能,制造业成为未来发展的决胜赛场。选择打造先进制造业城市的,并非青岛一个。
以万亿GDP俱乐部成员为例,向前有2020年GDP比青岛高8亿元左右的宁波,向后有低于青岛30亿元左右的无锡,都选择坚守实体经济,并试图在下一步发展中提升制造业能级。即便是最新进入万亿俱乐部的6个城市,也大都有着强大的制造业实力。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也是北方新旧动能转换的龙头之一,青岛如能够在采撷南方优势、吸取北方长处方面蹚出有效路子,将为缩小我国南北差距作出积极贡献。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城市与企业的相互成就,不仅需要对标学习先进,找不足补短板,更重要的是依仗自身发展特点、优势,走出一条相契合的路。
(蒲莎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