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亚洲时报》网站近日刊登尼泊尔学者、专栏作者比姆·布特尔(Bhim Bhurtel )的文章,称印度现在已经被西方世界认为“没有资格”成为其遏制中国的伙伴,印度在世界上“哪里都走不出去”。
文章称,莫迪领导下的印度政府在抗击惨烈的第二波新冠疫情时惨败,随后这一波新冠疫情又因德尔塔(Delta)变体而加剧,让西方媒体、智库和学术界再次将注意力转移到印度。
而此前,西方还曾将印度视为美国遏制中国经济和战略影响力的重要伙伴。
自从2016年8月印度和美国签署《后勤交换协议备忘录》以及随后的基础性防务合作协议之后,西方就对印度加强了关注。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第一任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将美国的这套战略称为“计划中的贯穿整个 21世纪的伙伴关系”。
作者认为,但现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已被西方世界认为“没有资格”成为其试图遏制中国的伙伴。西方现在对印度的重新关注是因为西方战略家意识到,他们犯下了将印度视为是一个“全球参与者”的战略错误。他们开始觉察到印度对其实力和战略存在幻想。而他们犯了错误,误判了印度的正确位置。
作者指出,印度政治领导人、高级官僚、外交官、智囊团、记者和学者对印度在全球舞台上如何发挥作用的看法令人惊讶。作者认为他们沉浸在脱离实际的幻想中,但他们想象中的“强大国家”与印度在全球舞台上的实际经济和战略地位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抗击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悲惨失败,暴露了印度的弱点。西方此前有一种误解,认为印度正在增长,可以成为全球参与者,并有助于对抗中国。然而,这场疫情让西方打消了这种幻想。
作者回顾事实指出,在南亚国家中,印度位于2020年全球饥饿指数排行榜的垫底位置。甚至落后于刚果、埃塞俄比亚和安哥拉等一些真正挨饿的国家。五分之一的印度人每月的收入仍低于37.50美元,而88.87%的人口,也就是大约九成,月收入仍低于165美元。
作者称,仅限于印度的极少数人口在参与经济活动。在13.6亿人口中,只有1460万人在2018/2019 财年有应缴税收入——印度的应缴税收入标准高于6750 美元。
作者认为,西方人眼中的“印度”,其实只是这个国家的都市部分,那里仅包含印度人口的35%左右。而印度65%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印度的乡村与外界眼里的印度截然不同。
尽管经济改革始于1991年7月,但印度在2019年刚刚加入了2.5万亿美元规模以上经济体行列。在2019年的下议院竞选活动中,莫迪政府提出了到2024 年成为5万亿美元经济体的口号,但作者认为,这种雄心即使到2030年也不太可能实现。
去年3月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制造商的大篷车将涌向印度”的说法曾经一度被(印度媒体)热炒。但没有任何依据和理由表明。国际制造业企业在从中国转移到印度。
因此作者认为,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印度在世界上都“哪里都走不出去”。在平时,错误地声称印度已经成为“世界导师”或“全球经济强国”毫无意义。当然,印度也不可能在危机中发挥领导作用。
文章写道,印度总理莫迪及外长苏杰生因为亲西方政策而被视为全球领袖。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其对华战略中将印度视为其代理人,这给美国选民留下他能够“遏制中国”的印象。特朗普还计划利用莫迪帮助他在2020年总统选举中赢得连任。但特朗普失败了,莫迪却误以为,特朗普真的将他视为一位全球领导人。
西方媒体上那些关于印度未能遏制新冠疫情的报道,其实对印度意义重大。西方由此得出结论,印度不能发挥它希望印度扮演的角色。
西方已经意识到,依靠印度来针对中国的任何错误估计,都会使美国付出沉重代价。英国《金融时报》最近发表的一一篇报道就是一个例子,那些昨天认为印度做得到的一些人,似乎开始意识到印度其实无法扮演任何角色。
拜登政府似乎正在努力重新设定美国的对华政策。近日,《金融时报》援引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在国会听证会上话称:“我的判断是,中国还需要继续发展实际不开玩笑的能力,通过军事手段夺取整个台湾岛,如果他们希望这样做的话。”
同样,伯尼·桑德斯(Bernie Sanders)最近为《外交事务》杂志撰文,呼吁美国改变对华政策。因此文章作者认为,美国想要改变对华政策。
文章还提到,即使在印度内部,一些学者、负责任的记者和智囊团也得出结论,印度目前在世界上“哪里都走不出去”,近期也没法改变。
那么印度在世界上的实际地位是什么?
作者认为,莫迪领导下的印度现状与作者去年的文章中所说的情况相同,就像一句非常流行的印地语谚语说的那样:“Dhobi ka kutta, na Ghar ka na ghat ka。”翻译过来也就是:“一个哪里都得不到支持的人。”
作者最后指出,在将来需要的时候,莫迪会发现,如果把他“所有的鸡蛋”都放在美国这个篮子里,他将无法找到任何有益的朋友。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