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现代通讯和移动支付技术的升级,电信诈骗案件频发。两高一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披露了一组数据:“在一些大中城市,此类案件发案量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甚至达到50%。”“仅去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涉及财产损失即达353.7亿元。”
而电信诈骗中,网贷又是重灾区。得益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网贷成为急需资金的人群的首选融资方式。而在众多电信诈骗中,网贷诈骗是最常见的。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副庭长李睿懿指出,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呈现链条化、产业化趋势。
某自治区公安厅表示,一些犯罪分子往往利用借款人急于筹钱的迫切心理,通过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筛选出急需资金且缺乏相关银行贷款、互联网及法律常识的人群,以“无抵押、无担保、正规公司、快速放贷”为诱饵,或者通过购买某贷款公司信息,假冒贷款公司,架设钓鱼网站,要求被害人还款,精准对目标对象实施诈骗。
6月24日,中国财政学会政府与社会融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原副局长安起雷,和平安银行(000001,股吧)深圳分行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消保管理岗张志就在《金融消保大咖说》直播中分享并盘点了两桩网贷诈骗案例。
来路不明的短信网站链接
做服装生意的陈女士资金链断裂,急需现金周转,翻看手机时发现号码显示为“1069*****4567”看起来像是来源于金融机构官方的营销短信,短信称该行贷款利息低,手续简单,放款速度快,同时附上了申请链接。陈女士点开链接下载了名为“某某好贷”的APP,客服告知因其注册时银行卡号码输入错误,导致后台在放款时被银行冻结,需要陈女士向客服提供的银行卡账号转账9000元,用以纠正其银行卡号信息,申请解冻后,将同贷款资金一同返还至陈女士账户。陈女士信以为真并转账,后又通过多次转账补充所谓证明材料。陈女士向朋友借钱多次转账达16万余元,但始终未能收到其贷款资金。陈女士这才醒悟,自己上当了。
对于陈女士的案例,安起雷表示,这是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例,但近年来电信诈骗的手法一直在演变、花样层出不穷。
面对“百变神偷”般的电信诈骗犯,安起雷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六点参考建议,借此增加防范电信诈骗手段,减少个人损失。
第一,所有人都要对电信诈骗保持警觉。电信诈骗分子往往会通过消费者所熟悉的人物,包括同事、亲人等来行骗。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人人都可能成为电信诈骗的目标。安起雷建议消费者平时多观看法制类宣传节目,提高应对技巧,培养警惕性。
第二,要知道所有的电信诈骗都有一个规律即诈骗分子通常会对行骗目标进行大量前期研究,包括社交范围,网络使用手法和微信表达习惯等等。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犯罪分子对行骗目标是有针对性的,他会从话术等各方面对某一锁定的目标进行精准对接。而行骗目标本人并不知道,是处在一个完全没有防备的状态。此时,消费者处在弱势地位,必须引起重视。
第三,天上不会掉馅饼,即使有馅饼,这个馅饼掉下来也未必能砸在你的头。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网贷链接,消费者往往有侥幸心理,随意地就去打开了某个链接,认为自己不会被骗。而诈骗分子利用的就是这种侥幸心理。所以消费者切勿太自信,一定要对犯罪分子、犯罪手法、犯罪手段保持警惕。
第四,犯罪分子爱打亲情牌。在面对一个突发情况的时候,比如至亲或者领导提出了借款转账需求,消费者往往不能保持理性。而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点,在消费者面前布局精心设计的情景,来诱骗消费者。安起雷建议,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冷静下来、思考一下。即使是要汇款,也没有那么急,一定要把自己的钱袋子捂紧了,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第五,即使近几年来金融机构、监管机构在操作和流程上做了很多补充和完善,包括一些延迟措施等,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本人要保持警惕。作为当事人,消费者应当有自己的判断,要时刻问自己这样的款能不能在手机上支付?能不能在互联网上通过第三方支付?
最后,安起雷指出犯罪分子并不同情消费者,反而喜欢利用消费者的善良,打着亲情牌来行骗。消费者在转账前,一定要对交易对手有基本的信用判断。当面对不明来路的链接,包括手机短信,包括汇款请求,一定要慎之又慎。
别泄露你的验证码!
第二则案例的诈骗陷阱存在于社群之中。
因疫情期间餐饮店无法正常营业,资金短缺的李先生通过网页搜索寻找低息放款快的贷款渠道,并添加“银行工作人员”刘某丽,李先生被拉入“某行贷款接待群”,并按要求提供了有关个人信息,对方要求李先生转账6985元至一个人账户称需要进行“流水冲刷”,以验证放款账户是否可正常使用,后又以验证还款能力、交付保证金等为由,多次要求转账,李先生均按要求操作后,第二天再次微信催问放款进度,发现已被拉黑。钱没贷到,所谓流水却进了骗子的腰包。
平安银行深圳分行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消保管理岗张志指出,近两年,这一类的电信诈骗又有所抬头,其实是过往的诈骗套路,但是翻新了花样,穿上了“新衣”,恰逢近两年疫情原因导致更多的消费者出现资金短缺问题,又给诈骗分子带来了更多可乘之机。
张志在金融机构视角讲述了其收集到的骗子的真实作案手法,她指出,这类网贷诈骗一般分四步:
第一步,诈骗分子会在消费者常用的一些网页中植入有关低息、放款快的贷款广告,一旦消费者点击、填写联系方式,诈骗分子就会通过改号软件,来显示为银行的客服电话号码,致电消费者营销贷款,或者是直接通过改号软件随机致电消费者进行营销。
第二步,在消费者表示有贷款需求后,诈骗分子就会添加QQ或微信进行后续的联系,他们QQ或微信的头像、朋友圈背景,及发布过的讯息均显示伪造的银行logo、员工工牌以及银行贷款业务的相关介绍这些信息,同时还会给消费者发送伪造的银行营业执照、电子贷款合同、员工工牌、照片、身份证等等这些资料,来骗取消费者的信任。甚至会拉上消费者、还有所谓的“客户经理”和贷款审批“客服”建立一个群聊,借这个“客服”身份要求消费者提供账户、还有身份证这些个人信息,让消费者签署电子版的虚假的贷款合同。
第三步,伪冒的“客服”会向消费者发送伪造的放款通知书,然后以消费者收款账户交易流水记录不足这些为理由,要求消费者向其提供的陌生个人账户转账以增加消费者的流水记录、证实还款能力,并且会给消费者一个虚假的承诺,后续款项会原路返回。一旦消费者转账,诈骗分子会以各种理由,比如伪造一个转账凭证,或者监管单位正在审核等等为理由,拖延给消费者回款时间,并且还会要求消费者向其他账户转账,以增加流水记录、加快审批的速度,持续的骗取消费者的资金。
第四步,诈骗分子再以验证消费者的账户是否正常、消费者是否具备还款能力等为由,要求消费者支付保证金、手续费,或者让消费者提供账户余额的截图,同时向消费者发送验证码,并要求提供,一旦他们获取这个验证码,诈骗分子就会通过不法的途径转出消费者的账户资金;还有一种方法是要求消费者扫描他们提供的二维码,直接转账到一个陌生的个人账户。
张志特别强调,很多人还不了解验证码的重要性,验证码是账户操作的一个实时的、动态的验证程序,诈骗分子要求提供的验证码,实质上是他利用消费者的身份信息,在某些第三方APP上绑定快捷支付时使用,绑定后诈骗分子自行设定密码,后续在快捷支付过程中,就无需再通过消费者本人,就可以直接使用您账户中的资金购买商品、转移消费者的资金。
面对花样百出的网贷诈骗,张志将“不听、不信、不转账”的建议给到消费者。
“不听”是指,贷款一定要去正规平台,切勿轻易听信网页或者收到的短信链接、电话当中的贷款渠道。张志建议消费者从官方途径加以核实,比如拨打官方客服电话,或者银行网点的对外公示的电话,来核实这个员工、银行的营业执照、公章、合同这些信息是否真实。不可轻易相信用金融机构logo、工牌为头像的联系人,在确认对方身份之前,切勿泄漏您的个人信息。
“不信”是说切勿相信所谓的“刷流水、贷款保证金、低息、无抵押、秒放款”。正规贷款需要提供一系列的辅助资料,经过金融机构对资质的严格审查才能获得放款,切勿因贪图低息、方便、快捷的放款而轻易上当。
“不转账”则是说,凡是在放款前要求转账的都是骗术,因为正规贷款的金融机构,肯定不会在放款前要求您交纳任何的费用。比如验证账户、还款能力、交纳保证金、预扣贷款利息或手续费等都是骗子的行骗花招。诈骗分子会通过让消费者扫描二维码或者提供验证码、点击链接等方式要求消费者转账至陌生个人账户。
张志表示,要想杜绝被骗,只要把握两点,1,千万不要转账;2,切勿向任何人提供收到的验证码!正如前文介绍,一旦消费者将验证码提供给这些诈骗分子,就会导致资金损失。
此外,张志还提醒广大消费者一定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切勿在不明链接填写个人信息,比如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等。不要随意添加、通过陌生人的微信;不要将人照片等等资料随意发送给陌生人。
(李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