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数据显示,6月21日-25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0∶1。按照《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已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中央和地方将启动猪肉储备收储工作。预案将充分发挥政府猪肉储备调节作为关键抓手的重要作用,对生猪及猪肉价格坚持“调高”与“调低”并重,以供应稳保障价格稳,以价格稳促进供应稳。
事实上,今年以来,猪价一路下行,而粕价相对坚挺,基本呈现震荡走势,处于相对高位。客观来讲,猪价与粕价两者息息相关,既互相支撑又互相拖累。
2019年猪价触底反弹 拉动豆粕价格上行
从猪价入手,2019年初的非洲猪瘟是本轮猪价牛市的起点。彼时,随着生猪供需季节性好转,猪肉需求略有抬头,但猪病导致供给不足,供需缺口开始出现。这一现象表现到价格端,则是猪价自北向南依次传导,从最开始的东北地区猪价抬头上涨,到华南地区因广西禁运造成价格上行,全国各地逐步确立生猪价格上涨行情。
尽管2019年初猪价快速上行,但是粕价却没有跟上步伐。因为生产计划的滞后性,直到当年4月底,豆粕才开始略有抬头。这个阶段,生猪养殖行业的利润状况开始好转,少部分农户再次涌入该市场,导致豆粕价格短暂上涨。同时,上涨的粕价反过来又支撑猪价,至此,猪价与粕价双双完成触底反弹。
就在猪价上涨最快的2019年4月,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9-2028)》(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猪价预计从2019年下半年阶段性快速上涨,2020年将到达周期高点,随着生产的逐步恢复猪价将会稳步回落。
2020年“二师兄”两轮拉升 猪粮比价年中见顶
时隔两年,再看农业农村部的报告,不得不承认该报告极富先见之明。2020年中国生猪价格出现了两次高点,叠加中国疫情防控较好等原因,生猪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存栏已经逐步恢复到非洲猪瘟之前的水平。
其实,两次高点的出现与疫情同样密不可分。2020年春节以后,疫情封锁导致的供需错配,供应端生产不能快速恢复,需求端却比较强劲,缺口扩大。疫情初期,成年后的生猪出栏受阻,屠企开工延期,供给阶段性不足,引发猪价再次上行,这与非洲猪瘟的情况有点类似。去年春节后的猪价快速上行,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本轮猪周期,而豆粕只是因消息面价格中枢略有上行。
严格来说,2020年第二次猪价的高点落在1月初,而这次豆粕却几乎与猪价同步走高。从猪粮的比价关系可窥之一二,2020年7月以后,猪粮比价一路下行。这表明,在猪价宽幅震荡、震荡上行的情况下,包括豆粕之内的粮价上涨速度要快于猪价。这时候,生猪相当于进入了主动补库存的末端,而粮价距离走完主动补库存还有一段时间。值得注意的是,玉米几乎与豆粕一样的情况,国内市场以空前速度持续买进美国玉米,玉米价格已经上升到了创纪录的水平。整个2020年猪价与粕价几乎是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
出栏速度决定反弹高度 反弹高度决定周期长度
等到2021年,猪价断崖式下跌,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联动,生猪期货09合约上市首日下跌超12%,此后该合约最低下探至16675元/吨。我们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以豆粕为代表的粮价并没有与猪价同步,相反4、5月份迎来了一波“小阳春”。
我们认为,粮价4-5月创出新高,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长时间的高猪价导致生猪存栏恢复,农户涌入养猪市场,进而引发饲料需求激增,叠加农户预期猪价仍然会有高点出现的侥幸心理,大猪压栏促进粮食缺口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疫苗接种加速,经济持续复苏,整个商品市场的通胀预期增加,再加上流动性宽松,出现了万物皆可“炒”,万物皆上涨的局面。伴随通胀预期趋于平缓,粮价亦显“颓势”,但是大猪压栏支撑粮价明显。
6月22日至今的猪价反弹,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农户心中的希望。假如生猪短时间内持续反弹,或将拉高养殖农户的价格预期,继而出现惜售心理,粮价也会受到支撑,呈现高位震荡的态势。这有可能会拉长去库存周期的时间,简单来说,规模养殖企业出栏速度决定猪价反弹的高度,反弹的高度又决定去库存的周期长度。当然,中长期来看,猪价下行周期仍然没有结束,粮价也会与去产能的步伐同步下行,只是这两者“缠斗”的时间会延续较长时间。
从每一轮猪周期的表现来看,猪价跌破农户养殖成本亦是大概率事件,相比较而言,牧原股份(002714,股吧)和温氏股份(300498,股吧)则比散养农户更具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因此,规模化养殖企业提高市场份额同样是大势所趋,就商业模式而言,牧原股份应该更加容易得到市场认可。
(赵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