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长城汽车正式发布2025战略:到2025年,实现全球年销量400万辆,其中80%为新能源汽车,营业收入超6000亿元,未来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达到1000亿元。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2025战略发布会上表示,为达成这一目标,未来五年,长城汽车累计研发投入将达到1000亿元,到2023年,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人员,会在现有的1.5万人基础上翻一番,达到3万人,其中,软件开发人才达到1万人。
累计研发投入达到1000亿元
聚焦新能源领域
当下,新能源、智能汽车正在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引擎,给予了中国汽车重要的历史机遇。对此,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谈到,“当前,外资品牌已经开始在全球加速布局。中国汽车品牌,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只有在这三至五年的时间里,快速放大优势,才有可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个新赛道上领跑。而且,中国汽车品牌的机会,只有一次。长城汽车,必须把握住新一轮变革的机遇,持续打造竞争力,领跑新赛道,实现‘打赢中国走向全球’的目标。”
魏建军表示,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将持续进行“研发大投入”,未来五年,累计研发投入将达到1000亿元。这些投入,将集中在纯电动、氢能、混动等新能源领域,提升“绿能”应用,加快从低碳到零碳的步伐;将着力在低功耗、大算力芯片和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现代传感、信息融合、人工智能等方面,做好软件和硬件的交互融合,确保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为全球用户打造更绿色、更智慧、更安全的产品。
“同时,我们还会加大全球化研发人才的投入。到2023年,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人员,达到3万人,其中,软件开发人才达到1万人。”魏建军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2025战略目标的完成,长城汽车从内部进行了强有力的机制建设。2020年和2021年,长城汽车连续实施了两期股权激励计划,累计授予对象超过1.2万人,覆盖了50%的核心员工,成为A股汽车行业历史上,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股权激励。
魏建军表示,后续将滚动实施广覆盖的股权激励模式,未来将覆盖到100%的价值员工,实现由“打工者”向“合伙人”转变。我们要将长城汽车打造成更加开放、更加高效的发展平台,吸引更多跨领域、跨文化、跨国界的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的共同发展。
加速企业低碳智能升级
2045年全面实现碳中和
随着碳中和与智能化融合发展,以新能源为基础的新一代智能汽车,成为必然趋势。为实现2025全新销量与营收目标,长城汽车轮值总裁孟祥军提出更为具体的2025战略,并宣布加速企业低碳智能升级,计划2045年全面实现碳中和。
孟祥军提到,“2045碳中和,不是被动达标的压力,而是主动转型的动力,因为要实现全球化,就必须打破绿色贸易壁垒,这是我们全球化事业成功的保障;2045碳中和,也不是在夹缝中求小生存,而是在新机遇中谋求更大发展,因为碳中和将带给每个企业全新的增长机遇。”
在产品端,2022年,长城汽车将上市沙龙首款产品,2023年,欧拉实现新能源细分市场第一,全球销量超过100万,2025年前,全体系推出50余款新能源车型;在制造端,通过能源结构调整及低碳工艺应用,2023年实现长城汽车首个零碳工厂,并建立汽车产业链条的循环再生体系,实现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伴随着产业变革,汽车产品不再是简单的出行工具,正在被定义成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以及“数据空间”。在智能驾驶领域,孟祥军宣布,长城汽车当前已经完成了NOH(高速自动领航辅助驾驶)、记忆泊车、窄道自主探路等多场景功能的量产搭载,到2025年高阶自动驾驶前装渗透率将达到40%以上。
孟祥军还谈到,目前长城汽车新产品的开发周期,最快可控制在11个月,相比大多数品牌缩短一半以上,2021年,长城汽车将推出10多款新产品,2023年达到60余款,实现年产销280万辆。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