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乡村振兴战略倍受市场关注。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破解农村金融服务诸多难点、痛点,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俨然又是一大新挑战。
多位银行人士直言,目前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与三农产业,仍面临不少困难。一是农业种植生产经营所面临的风险较多,金融产品尚未全面涵盖对冲相关风险,二是不少地区农户的资产抵押物不足且信用评级缺乏,难以满足信贷风控的要求。
“在布局农村金融的征途上,我们也曾走过弯路。”网商银行行长金晓龙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早期,网商银行通过村小二推荐,人工审核等方式服务农户,但他们很快发现,人工方式风险漏洞大,不良高企,导致业务亏损额一度达到约六千万元。但这并没有令网商银行放缓布局农村金融的步伐,因为他们调研发现,农村金融有着庞大的需求,逾亿农户需要资金采购农资化肥种子,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
“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找到优质农户,为这些农户提供全面涉农金融服务与卓越体验,是我们这些年探索的一大目标。”金晓龙指出。通过引入人工智能风控、卫星遥感信贷技术等技术,网商银行的农村金融业务正发生一系列质变。一是过去6年累计逾4000万小微经营者使用了数字信贷服务,其中超过2000万为涉农用户,占比逾一半;过去1年新增农村客户里,84%是从未获得经营性贷款的首贷户;二是涉农用户的信贷风险表现趋于稳健,不良率徘徊在1.5%左右,与非涉农用户基本持平;在金融服务最难触达的中西部县域和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已打开局面。
“这让我们意识到,科技力量是可以解决农村金融这个世界性难题。”金晓龙直言。过去数年实践经验正令网商银行相信,有了科技手段,农村金融不仅可以规模化,而且是可持续的。因此,发展农村金融将成为网商银行的一大核心战略。
在他看来,科技高速发展正给农村金融创新注入极强的生产力。当前全国农村网民规模超过3亿,占比达到31%;建有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的行政村覆盖率超过74%;逾1/4县域政务服务在线化……这些农业农村数字化升级趋势,正令农村每部手机有望成为一个银行网点,驱动银行成为助力乡村振兴与农村金融持续蓬勃发展的探索者。
科技破解农村金融痛点
《21世纪》:此前你提到人工智能风控、卫星遥感信贷技术等黑科技的引入,改变了网商银行此前布局农村金融的窘境,能否介绍这些黑科技是如何解决农村金融的风控难题?
金晓龙:所谓的卫星遥感信贷技术,主要是通过开源卫星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农田地块大小与作物种类,进而预测产量产值,给予农户相应的信贷额度。
目前,卫星遥感拍摄技术的应用已比较成熟。概括而言,就是卫星在天上拍照片,我们通过卫星遥感和人工智能的图象识别,包括对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可以得到比较清晰的农地农田种植状况图像。
它的好处,一是令银行对农户未来种植收入有一个相对确定清晰的预估,有助于降低贷款坏账风险,二是通过这项技术对借款农户管理的农田种植状况开展持续跟踪,及时了解自然灾害等因素对农户经营所带来的风险,协助农户做好风险防范,也能保障贷款安全。
当然,要用好卫星遥感信贷技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使用的是开源卫星数据,有时开源数据的清晰度偏度,就需要用其他技术解决。目前我们能做到在低清晰度情况下,将识别精准度做到93%以上。
针对自然灾害对农田种植与农户收成的影响,我们一方面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跟踪农田种植状况,及时提供相应农业解决方案尽可能保障农户收成;另一方面当地相关机构也会鼓励农户参与保险+期货等业务,对农产品(000061,股吧)种植收入给予一定保障以保障信贷安全。
目前,卫星遥感信贷技术能识别的农业种植作物类型主要是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在蚂蚁集团的技术支持下,我们正对这项技术进行攻坚,年内有望识别苹果、梨等10大果蔬作物,支持这些果蔬产业农户获得相应的信贷支持。
《21世纪》:当前农业金融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找到优质农户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网商银行作为互联网银行,无法通过线下网点考察各个农户的信用状况、还贷能力与还贷意愿,如何用科技手段解决这个问题?
金晓龙:通常情况下,我们给农户是否发放贷款,是基于他的生产经营性质与农产品产销周期,从而判断他的用款时间。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我们会对农户的资金周转需求有一个预先的判断;至于贷款额度的确定,我们会根据他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会采取哪些行动,比如在电商平台购买农具,以及他种植农产品的规模与大概时间周期,进行综合考量给出一个合理的授信贷款额度。
当前,农村经济也在发生转型,比如在平原地区,很多新型农村组织正在建立,所有的播种,收割,加工经营,物流销售,以及利润分配,都因新型农村组织架构改变而改变。因此我们也在学习如何识别其中的贷款风险,从而既能保障农户种植所需的资金,又能规避潜在的信贷风险。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农村都喜欢做直播电商,我们就需要分析判断这些农村电商人的群体特征,职业特征,给予他们相匹配的金融服务,要关注他们的回款来源做好细致的信贷还款规划。
降低涉农融资成本还需多管齐下
《21世纪》:我们注意到,尽管越来越多银行机构致力于拓展乡村振兴与农村金融业务,但三农领域的信贷融资成本仍然偏高,可能是因为农户缺乏资产抵押物,以及个人信用评级不够高等原因,网商银行既然提出要将发展农村金融作为一大核心战略,在降低农村金融信贷融资成本方面将有哪些新举措?如何解决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金晓龙:要降低农村金融信贷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可以有很多办法。举个例子,若农户是将信贷资金用于特定的农产品生产管理用途,产生一种信贷风险较低的定向支付行为(包括采购种子化肥农资、进货等),我们是可以给予信贷利率降价的,比如九折、八折等。当然,不是所有贷款都将用于定向支付,我们也支持农户申请贷款用于多元化生活需求。
我个人认为,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一个主要原因是当地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仍采取抵押担保模式。比如在一些中西部地区,我们调研发现,有些金融机构在给农户放贷时,会询问有没有子女在县城当老师或公务员,能否提供担保连带责任。但网商银行目前采取的100%信用贷款,不寻求农户提供抵押与担保,因为我们发现一旦存在抵押担保行为,很多农户被拒之门外,尽管此举可能令金融机构实现低信贷不良率,但它的覆盖面不够广,无法解决很多农户的种植生产资金需求。
目前,网商银行内部估算过,涉农经营性农户平均贷款金额在3万~4万元,笔均贷款时长为3个月左右,大部分用户一次贷款的利息成本低于100元,还是在降低农村信贷融资成本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为了推进发展农村金融战略,今年网商银行还打算做三件事,一是与地方政府合作,为全国100个县域的特色产业提供免息贷款,为从事该产业的农户、电商卖家等提供2个月免息贷款;二是由当地政府等选拔的1000位产业带头人,可以获得全年免息贷款;三是所有免息贷款均可通过手机,3分钟内完成申请和领取。
我们内部估算,网商银行因此需储备上亿元资金用于贴息/免息贷款,且实际信贷金额很可能超过这个数字。
此外我们发现,中西部省市的农村金融业务发展速度相当迅猛,因为当地的银行网点与金融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更需要科技力量大幅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相比而言,东部不少经济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已实现网格化管理,令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已经有了很大提升。
《21世纪》:在大数据时代,很多专家提出要做好农村金融服务,最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打通农村农户各类数据,包括农产品种植生产销售收入,农户个人征信状况等,你觉得网商银行要落实发展农村金融战略,实现更好的乡村振兴成效,在数据整合方面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金晓龙:对金融机构而言,通过收集整合越来越多的数据,对客户的了解越清晰越全面,自然就会对信贷风险的把控更加精准。
因此,我们正在做一个“换位思考”的项目——以往,金融机构是通过收集整合各类数据,判断借款人是否值得放贷,通过借款人的授权,获取借款人相关信息判断该给予多少信贷额度才合适。但在实践过程,金融机构仍会发现对部分客户所需的信贷额度仍然判断不准。
因此,我们今年提出了这个“换位思考”的项目,即贷款申请人需要多少信贷额度,可以直接向银行提出。与此同时贷款申请人必须提供相关依据,证明自己所需的额度是“合理”的,有正当用途的,且自己具有相应还款能力与还款意愿按时还款的。目前,我们希望年内这个项目的服务对象能达到100万,未来若相关商业模式能够定型,则将进一步推广。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最终解决的,还是金融服务的效率问题。但这需要银行与用户之间形成更深入的交互,从而实现更高效精准的金融风险识别与金融服务体验。
(邱光龙 HF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