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理想汽车在官方微博发布了六周年万字公开信,在回顾理想汽车的“发家史”之余也对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理想汽车表示,未来将持续扩大用户群体,2025年达成160万辆的销量目标,覆盖更广泛的家庭用户。
5年后达成160万辆的销量目标,这个“flag”看上去比较激进,甚至有些“疯狂”。从销量来看,理想官方表示过去17个月总计交付5万多辆汽车,这也就是说加上今年,理想汽车接下来每年起码还需要交付29万辆,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数据显示,理想汽车今年累计销量为2.24万辆;2020年理想汽车全年销量则为3.26万辆。如此看来,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能完成10万辆的年销量就相当不易了。
新车上市后被指“割韭菜”
此前理想汽车被质疑最大的问题就是理想汽车仅靠理想ONE一款车支撑好几年且剑走偏锋,选择了增程技术路线。
理想汽车则在公开信里回应了这些质疑,表示是其CEO李想定调,只做一款车。李想表示:“我们给一个车型绝对到位的资源和人力匹配,实现压强最大。”
李想甚至直言:“我这个车不是给投资人做的,我要做的是一个中国家庭用户群体需要的车——一个中大型的SUV难道整天缩在城市里?一个家庭一起去旅行,难道让我们带着家人到处去找充电桩,等着充电?纯电SUV的这些问题对于家庭用户而言都是致命的缺陷,根本没有办法大规模替代燃油SUV。”
尽管对自己的战略和技术较有信心,可理想也意识到了旗下产品亟待更新换血和全面覆盖。理想官方此前表示,2022年起理想汽车每年至少会发布2款新的产品交付市场,并且在2023年交付纯电系列产品。同时,产品覆盖会更加广泛。除30—35万价格区间,接下来也将对15—50万的价格区间进行有效的完整覆盖。 并于5月25日正式发布了2021款理想ONE。相比于老款车型,虽然新款理想ONE售价上调了1万元,但是换来了辅助驾驶系统软硬件和配置上的升级。
但正是新车发布引来部分车主不满。很多车主称对新款车型的上市并不知情,在提车之前销售明确告知,不会有改款车型上市,或者了解到新款理想ONE售价可能达到40万元的级别,因此才提了老款理想ONE。尽管理想汽车官方对于2020款理想ONE车主给出了软硬件升级计划,不过并没有让老款理想ONE车主满意。有用户投诉理想汽车存在“消费欺诈”、“欺骗消费者”等行为,甚至有用户直接表示理想汽车的商业目的就是割韭菜。
对此,理想汽车回应称,公司有严格的产品更新流程,新的产品信息在没有最终确定前不会告知一线团队,因此在对既有车型的销售上没有任何事实的虚构或恶意隐瞒。理想汽车认为,车企每年推出新款车型属于正常行为,且相关消息也已经提前在互联网上发酵,用户购车时应该对所购产品有综合的判断。
而消费者的不满直接反应在了销量上,理想汽车5月份销量达4323辆,虽然同比增长了101.3%,但与4月份的5539辆相比环比下滑了21.95%。
160万销量目标仍遥远
理想汽车今年的动作还是比较大的,除了产品布局方面开始更新,在产能方面也在发力。
近日,理想汽车在官网发布消息,面向社会急聘(北京)生产基地工厂长一职位,职责主要围绕新工厂的规划、筹建、工厂投产运营管理工作以及组织落实工厂的生产运营管理等工作。
而这似乎是对此前理想汽车将“接盘”北京现代第一工厂一事的印证。
毕竟想要完成160万辆的目标,刨去销量不说,提升产能也至关重要。理想汽车目前仅有的一座工厂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年产能为10万辆。而理想汽车之前曾公开表示,常州工厂增设年产能10万辆的新厂房,新车间预计2022年完工,届时年产能将提升到20万辆。如果新基地建设完毕,届时理想产能有望达到45万辆,不过这会在多长时间内完成,目前还要打一个问号。
在渠道扩张方面,官方资料称6月份理想汽车新增7家直营交付中心。截至目前,理想汽车有39家直营交付中心,覆盖全国39个城市。理想汽车的计划是2021年理想汽车可达200家零售店、覆盖100个城市,在9月份实现月销量过万。有业内人士指出,结合国内省级行政规划,理想汽车此目标意在达成交付网点与行政区域全覆盖。但要完成该版图,也需大量资金支撑,并非易事。
《华夏时报》记者查询企查查APP发现,理想智造汽车销售服务(东莞)有限公司于6月23日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吕任明。经营范围包括:经营范围包含:二手车经销;佣金代理(拍卖除外);新能源汽车充电站点建设及运营;商务代理代办服务;停车场服务等。有评论认为,理想汽车通过成立新公司,或将推出官方二手车置换等业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加透明与便捷的服务,从而进一步打通市场。
从近期举动不难看出理想汽车在产能与销售渠道扩张并举,势头凶猛。可就目前看来,想要在2025年完成160万的销量目标仍不太现实。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在竞争环境相当复杂的当下,敢立下这样的目标首先说明理想汽车对自身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自信,这一点是值得认可的。其实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他们更愿意用这种‘高举高打’的方式过度营销,甚至显得有些‘自我膨胀’都是为了博市场关注吸引眼球的营销策略,还是可以理解的。提出一个看上去很难的目标并不代表着一定要完成,或许只是要把口号喊出来,证明自己在市场中仍有一定的竞争力,结果并不重要,引起注意形成话题就完成任务了。”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