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文称,国际小行星委员发布公告,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张弥曼院士作为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中科院古脊椎所前述文章介绍,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的崇高荣誉,必须得到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的审批,命名一旦获国际组织批准,将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并被世界各国所公认。
张弥曼院士因其卓越科研成就荣获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20年12月被何梁何利基金会推荐为国际小行星命名的候选人,于2021年5月14日荣获批准。以她的名字来命名永恒的行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张弥曼院士学术成就与科学精神的褒奖与发扬,也是对从事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研究工作者极大的精神鼓舞。
张弥曼1936年4月出生于南京,原籍浙江嵊县。高中毕业时,她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在大一快结束时获得留学苏联的资格,因缘巧合开始从事鱼化石研究。
1966年,张弥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自然博物馆做过一年研究工作,1980年,她又在此攻读博士学位。在瑞典期间,张弥曼师从瑞典学派三位主要学者,对中国特有的产自云南省早泥盆世的肉鳍鱼类杨氏鱼进行研究。她通过研究发现,发现杨氏鱼没有内鼻孔,此外,杨氏鱼也没有鼻泪管、颅中关节等结构。她同时对比了英、德、法记过收藏的相关标本,证实了这一发现的普遍性。
除“张弥曼星”以外,此前已有多颗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例如:
199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原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
1999年10月,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768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2001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
2003年10月,国家天文台宣布把国际编号为25240号小行星命名为“钱三强星”
2012年6月,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第77508号《小行星通报》,小行星第148081号正式命名为“孙家栋星”
2016年1月,国际永久编号第31230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屠呦呦星”
2018年9月,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2020年9月,国际永久编号为281880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吴伟仁星”
- THE END -
转载请注明出处:快科技
#小行星#行星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