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至死的汹涌潮流之下,国产纪录片正在悄然崛起转型。
近些年一些主流平台纷纷推出各类纪实性的综艺节目如《我们的侣行》、《跟着贝尔去冒险》,或者带综艺感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
两种作品类型经常互相借鉴,并寻求平衡点,这也反映出纪录片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本文将聚焦于一个新兴的小众纪录片类型:聚焦于女性受害者的,犯罪类真人纪录片。
"
《诱惑:深入邪教》宣传海报。图片来源:Den of Greek
《爱情骗局》宣传海报。图片来源:IMDb
来点背景
《诱惑》是美国好莱坞电视频道Starz的一个四集纪录片,跟随邪教组织NXIVM的受害者之一印第雅·奥克森伯格(India Oxenberg)探索她逃离邪教磨难的心路历程。Showtime的四集纪录片《爱情骗局》则讲述了一群女性勇敢面对那些偷心骗财的另一半的故事。同样作为女性真实犯罪纪录片,《诱惑:深入邪教》(Seduced: Inside the NXIVM Cult)和《爱情骗局》(Love Fraud)不仅有着相似的拍摄哲学,同时也能专注于镜头后女性受害者们的故事。作品将纪录片的理性和道德伦理与故事片的感性情绪相结合,为纪录片加入了综艺和故事片的元素,也带来了一些新可能。真实犯罪类节目一般都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性,但又不是纯粹的新闻片,而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感性来讲,作为一部故事片,导演不仅要从受害者的角度出发看事件,更要深入挖掘她们最真切的情感体验。
唯有在一遍遍的回忆和叙述中,才能更全面地剖析一个人的灵魂,最后找到一个更平衡的立场。
理性来讲,作为一部纪录片,导演需要探索一切犯罪活动开启的初衷。
通过追随受害者的心路历程,将人类思想的脆弱感挖掘出来。
导演佩克和她的参演者们。图片来源:Mamamia
在佩克看来,每一个残忍的犯罪故事之前,或多或少都有一段甜美的回忆。「我觉得真实犯罪类内容,就是要把一个公众认为片面的犯罪事件全面地剖析一遍。这也是作为一名纪录片制作人和导演要尽的首要职责。」
难点2:如何在镜头之外赢得受害者的信任?
犯罪受害者不像真人秀嘉宾,因为不敢去回忆当时的经历。他们更难在镜头前敞开心扉。
所以对于参与拍摄的受害者,这类纪录片更像是是帮她厘清自己的动机。
通过这样的引导,不仅能给受害者们倾诉、疗伤的机会,同时也是帮助她们作为群体进行反思,学习的过程。
很多剧组也确实帮女性们建立起了一个互相扶持的社群。
「观看《诱惑》的很多粉丝也都曾经加入过NXIVM。」佩克说,「Starz还额外为演员们设立了心理治疗资金,大力支持真实犯罪这一行业的工作人员们。」
在真实犯罪纪录片里倾诉心声的受害粉丝们。图片来源:LADbible
犯罪类型作品:伸张正义?
对于公众和导演来说,相比起破案,真实犯罪类纪录片和真人秀更注重影响力和正义感的伸张。
通过节目内容,呼吁社会去探索这些案件的始末, 正义感很多时候不仅是指法律,更是要让受害者得到被社会倾听和重视的机会。
因此参演者的叙述一直是驱动节目「故事走向」的重要张力之一。而导演们则是使用批判性思维去帮助她们反思总结自己的遭遇和经验,并向镜头传达。
为了捕捉这些叙述和转瞬即逝的情绪,《诱惑》的剧组甚至还特地雇佣了一名拼贴艺术家和动画师,将有限的采访音视频和无限的动画元素结合在一起,把这一情绪给形象化。
《诱惑》片中的部分插画形式叙述。图片来源:Film Daily
整个纪录片的色调和氛围也会随着人物的经历情绪而改变。
当主人公的情绪从原先的坠入爱河到后来的被残酷欺骗,片中的色调,构图也逐渐从非常明亮,美丽诱人转变为黑暗和扭曲。
风向想对纪录片制作人说
作为一个融合真人秀、纪录片、故事片为一体的新兴题材,真实犯罪类纪录片不再是严肃禁忌的话题,而是从女性受害者的角度思考、讲述故事:
通过拍摄的哲学手法和真实感;综艺式地平缓引导和启发参演者;最大化激发观众们的正义感等一系列手法,将这一小众人群真正介绍给大众。
译者 | 宋奕云
编辑|卢枫
原文来源 | Variety;Hellomagazine
原文作者 | Danielle Turchiano;Carla Challis
原文发布时间 | 2021年6月16日;2021年4月20日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传媒1号。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