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站在新一轮五年发展起点,陶以平行长表示,该行将一张蓝图绘到底,集中精力把既定战略深化、细化、实化。
在英国《银行家》刚刚发布的2021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兴业银行(601166,股吧)按一级资本排名第19位,首次跻身全球银行20强。
近日,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专访表示,兴业战略转型的阵痛期已经过去,开始进入攻坚期,迈向收获期,实现了上一轮五年规划圆满收官,也为新一轮五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近年来持续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优化,兴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已经变得更加成熟稳健。根据年报显示,2020年末该行存款、贷款占比双双超过50%,收入结构也更加均衡,企金、零售、同业与金融市场业务条线“三足鼎立”的格局形成。值得一提的是,从2017年末到2020年末,在没有外源核心一级资本补充的情况下,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从9.07%上升至9.33%,而同期贷款增长超过1.5万亿元,资本内生增长和集约经营的成效逐步显现。
站在新一轮五年发展起点,陶以平行长表示,该行将一张蓝图绘到底,集中精力把既定战略深化、细化、实化。可概括为三句话:一是“1234”战略久久为功,尤其是锚定战略体系核心“商行+投行”战略坚定前行;二是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大品牌树牢擦亮;三是数字化转型贯穿始终。
“这既是未来战略机遇所在,也是同业你追我赶的风口。我们有信心,也有底气把已有的品牌擦得更亮,在新一轮五年发展中赢得先机、赢得未来。”陶以平说。
争取2030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
《21世纪》:我国正在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兴业银行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深耕绿色金融多年,在碳金融领域有何规划和具体举措?有何建议?
陶以平:兴业银行不仅是中国首家赤道银行、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也是国内最早探索碳金融服务的银行之一。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呼之欲出,我行将以融资+融智为载体,以交易+做市为抓手,以碳权+碳汇为标的,全面占据碳金融制高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一是制定自身碳中和目标和路线图。率先采纳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立即实施气候中性”倡议,争取2030年前实现自身运营的碳中和,努力为国内银行业自身运营碳达峰、碳中和积累可借鉴、可参考的经验。
二是调整优化绿色金融资产结构。我行一直以来将与碳减排息息相关的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作为绿色金融重点支持服务领域,目前在该领域的绿色融资余额超过5000亿元,在全部绿色融资余额占比超过40%。但我们并不满足,下一步我行将进一步加大对碳减排领域的项目融资支持,不断提升气候融资规模和占比。
三是持续创新完善碳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发挥绿色金融专业优势,以产品服务创新为驱动,重点推进碳资产抵质押、碳债券、碳挂钩理财等碳金融创新产品的落地和复制推广;另一方面发挥集团化优势和庞大同业“朋友圈”优势,进一步丰富碳金融业务品种,完善碳金融服务体系。
四是积极参与和推动多层次环境权益市场建设。抓住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机遇,依托我行与七个碳交易试点省市战略合作过程中积累的服务经验,为碳市场和交易主体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率先参与各类环境权益市场建设,探索将林权、水权等各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与发展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衔接,让更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增厚社会财富。
客观地说,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承诺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更紧、幅度更大、任务更艰巨,曲线也更加陡峭。为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作用,提升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议尽快出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推动商业银行有序调整产业授信政策,配合做好国家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金融服务,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二是建议加大对绿色金融的货币政策支持。包括降低绿色贷款风险权重,增加绿色票据再贴现的规模,简化以绿色贷款为担保品的再贷款要求,允许银行机构单独通过绿色贷款担保品申请央行MLF等,更好将央行的优惠货币政策高效传导至绿色产业。
三是建议尽快建立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制度,并开展碳减排、碳抵消活动。以此为基础,推动金融机构将温室气体管理水平及风险纳入授信管理全流程,完善资产组合的碳排放信息,探索开展碳排放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逐步开展资产组合的碳减排工作。
《21世纪》:怎么看待落实“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经济金融风险?金融机构要做好哪些规划以及如何推动转型金融的发展?
陶以平:我们必须要全面、系统、深刻认识“双碳”目标的内涵,平衡好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碳减排约束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结合兴业银行的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在“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需要防范两种风险:
一是部分产业过冷的风险。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型、能源结构转型是一个长期持续逐步达到平衡的过程,无法一蹴而就,如果急踩刹车可能会引起部分产业产生系统性风险。二是部分产业过热的风险。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推动力,但也要防范新兴产业非理性繁荣引发经济金融风险,这样的例子在国际上并不鲜见。
因此,需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避免对传统产业,尤其是高耗能、高排放领域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二是理性看待绿色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的非理性投资。
碳达峰、碳中和带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转型金融应运而生。转型金融更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支持碳密集、高环境影响经济活动沿着清晰的路径向低碳和零碳过渡,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更利于支持大规模的转型投资需求。
作为金融机构,一方面要针对高碳行业,开展气候与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并将其中符合转型金融的资产识别出来,对相关行业与资产进行精细化管控与合理布局。另一方面,转型金融作为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之一,应密切跟踪相关高碳行业碳达峰、碳中和顶层制度设计的进展,紧盯创新性低碳技术突破,积极提出并争取政策支持,借助各方面资源,推动转型金融加快发展。
构建场景、投资、投行生态闭环
《21世纪》:财富银行是兴业银行未来五年着重打造的三张名片之一,具体的打法和抓手是什么?
陶以平:财富管理领域当前竞争激烈,但相对于中国这一仍在不断增长的百万亿财富管理市场,可谓一片广阔蓝海。我们不仅有战略雄心,更有奋斗决心,致力成为全市场一流财富管理银行,构建覆盖全市场、全谱系、全生命周期的资管产品和专业服务体系,助力人民美好生活。
一是打好两张“差异化王牌”。强大的高收益资产组织挖掘能力和深厚的金融同业客户基础,是我行长期积累形成的核心优势。我们将发挥集团资产端的优势和市场研究端的能力,立足固收优势,重点布局打造“固收+”等含权益类产品,提升多资产的投资能力和交易机会的把握能力,为客户创造跨越周期的稳健收益。同时沿袭同业金融传统优势,构建“零售+企金+同业”全渠道大销售格局,特别是借助“银银平台”连接中小金融机构的广阔渠道,将财富管理服务有效触达千家万户,送入“寻常百姓家”。
二是深化“三个金融生态圈”建设。着力构建场景、投资、投行“三个金融生态圈”,将金融服务嵌入各种生产生活和公共服务网络,推动表内资产向表外流转,客户融资与投资需求在表外对接,打通财富管理资产端、资金端、渠道端、产品端,贯穿财富管理循环价值链端到端的服务,形成生态闭环。场景生态圈将财富管理服务融入更多生态场景,通过F、G、B、C端融合赋能,流量导入,批量获客,覆盖更多客群。投资生态圈从全市场优选产品帮助客户更好开展资产配置,尤其是发挥理财子公司枢纽作用,做好前端与“投行生态圈”各类资产供应的流转,以及后端与“投资生态圈”各个销售渠道对接。“投行生态圈”通过整合集团内外资源,提升银行资产组织、挖掘、销售和撮合能力,为各类型客户提供全方位、全周期资产配置服务,同时打造从持有资产转向管理资产的轻型投行模式,加大资产流转,为理财业务提供更多高收益资产,反哺财富管理。
三是强化金融科技一个核心驱动力。数字化时代,我们将全面加快数字化转型,以“客户数字化”为基础,通过财富领域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构建数字化经营新模式,全面提升财富业务线上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打造市场领先的财富银行数字化标杆。
《21世纪》:构建新发展格局需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投资银行是兴业重点打造的另一张名片,兴业银行如何发挥“商行+投行”优势,提升企业直接融资比例?
陶以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而资本市场在促进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方面将起到枢纽作用。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深化,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加速增长,进入直接融资大时代。
我行长期致力于打造金融市场综合运营商、金融机构综合服务商,在大投行领域建立了显著优势,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按照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投资银行将立足全市场一流资源整合者定位,以更宽频的资本市场服务能力服务更多科创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企业,助力形成高水平供给体系,分享资本市场红利。
一是坚定不移从持有资产向管理资产转变,大力开展资产流转、表外撮合等业务,走轻资本、轻资产投行道路。
二是坚持打造“投行生态圈”,以更加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手段,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
三是进一步发挥在绿色银行、财富银行建设中的桥梁作用。投行前端对接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融资需求,形成资产;后端对接广大客户的财富管理的需求,提供资金。
《21世纪》:根据兴业新一轮五年规划,全面数字化转型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此前兴业也已对兴业数金进行了调整,接下来兴业在金融科技领域重点投入领域和方向是什么?
陶以平:我行对科技历来高度重视,很早就提出并实施“科技兴行”战略。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我们提出数字化转型贯穿始终,就是将金融科技贯穿到转型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经营管理的全方位,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具体到当前,我们要着力通过赋能科技实现科技赋能,持续加大科技投入,让金融科技切实转化为核心生产力。
首先,构建数字化大中台体系。夯实技术、数据、业务三大中台,增强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能力。技术中台方面,打造高效弹性的云化基础设施,推进应用服务化、业务功能模块化,提升自主掌控能力和研发交付效率。数据中台方面,以数字治理为根基,重点围绕风险防控、精准营销、运营优化、管理决策四大领域,开展基于应用场景的大数据应用,以数据驱动重构业务流程。业务中台方面,进一步发挥“BA(业务分析师)+SA(系统分析师)”协同机制的作用,强化业务与科技的融合,构建统一支付清算、客户服务、产品交易、风险防控等核心平台。
其次,瞄准战略转型重点领域冲锋。围绕“商行+投行”战略转型重点、难点和堵点,在支付结算清算、线上融资、财富银行、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等领域,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标杆,以点带面,率先突破。比如,在财富银行领域,我们积极打造理财经理专属工作平台和AI投顾管理平台,同时进一步完善“钱大掌柜”“机构投资·交易平台”“财富云”等线上渠道,强化线上线下对接,把兴业财富银行的独特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在投资银行领域,继续完善“兴财资”平台,努力打造成市场首选的资产流转撮合平台。
战略转型迈过阵痛期,进入攻坚期
《21世纪》:近年来,兴业银行提出以“商行+投行”为核心的“1234”战略体系。目前这一战略转型成效如何?未来如何推动这一战略体系的精细化执行?
陶以平:2019年以来,随着我行资产负债表重构取得明显成效,“商行+投行”战略逐渐为市场认可,各项经营指标保持稳中向好,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展示出了良好的发展韧性。从2020年年报和2021年一季报各项经营数据综合来看,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今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两位数增长,资产质量延续稳中向好态势。可以说,兴业战略转型的阵痛期已经过去,开始进入攻坚期,迈向收获期,实现了上一轮五年规划圆满收官,也为新一轮五年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客户为本,基础更实。企业、零售、同业客户数量全面超出上一轮五年规划预期,客户价值导向更加鲜明。其中企业金融客户数接近百万户,零售客户数逼近8000万户,分别较2015年末翻一番多。
二是商行为体,结构更优。我们在不缩表不失速的情况下,大力推进资产负债表优化重构,存、贷款占比双双超过50%,资产负债结构更加成熟稳健,收入结构更加均衡,企金、零售、同业与金融市场三大业务条线形成“三足鼎立”之势。通过结构持续调整,各项监管指标全面达标,尤其是流动性指标持续向好。
三是投行为用,优势更强。债券承销、资产托管、财富管理、资金交易等特色业务和优势产品持续稳居市场第一梯队,产品体系更加健全,规模稳居市场前列。
四是整体银行,功能更全。集团综合化布局更加完整,集团协同发展已成为全行高度共识,投承、投研、投销、投顾一体化不断深化。
启航“十四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并深度服务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做的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集中精力把既定战略深化、细化、实化,可概括为三句话:一是“1234”战略久久为功,尤其是沿着战略体系核心“商行+投行”战略坚定前行;二是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大品牌树牢擦亮;三是数字化转型贯穿始终。
《21世纪》:经过近几年主动调整优化,兴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更加稳健成熟。未来兴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策略是什么?
陶以平:的确,经过几年持续的结构调整,我行资产负债表已经变得更加成熟稳健,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也更加自信从容。未来我行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服务实体为导向,持续优化资产负债表。
资产端以资本集约为导向,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一是更加突出“轻”的特征,着力提升低资本占用的零售信贷比重,助力消费升级、扩大内需。二是更加突出服务实体,信贷资源向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倾斜,重构客户基础,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三是更加突出发挥金融市场优势,加强市场前瞻性研判,优化投资类资产配置,在增强流动性风险抵御能力的同时,加快推动由持有资产向管理资产转变。
负债端坚持以成本控制为导向,持续优化负债结构,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低成本资金活水。一是继续坚定构建“结算型银行”,以客户旅程为抓手,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加强场景生态圈建设,持续强化低成本核心存款的拓展,优化存款结构,进一步提升负债稳定性。二是根据以资定债、成本控制的原则,根据市场变化灵活调整主动负债吸收策略,合理布局各类主动负债的期限、规模和结构,确保资产负债业务匹配均衡发展。
此外,加快推进理财、债券承销等表外业务发展,巩固市场领先地位,大力推动表内资产向表外流转、客户融资与代客资金在表外对接,在支持直接融资发展、更好服务客户资产保值增值过程中,不断拓宽收入来源,降低资本消耗。
以自身战略的确定性应对外部变化的不确定性
《21世纪》:“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分析当前和未来宏观经济、金融业走势,商业银行应如何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
陶以平:就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来看,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监管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严峻,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可以概括为:经济复苏和转型是主线,规范和严监管是主基调。
从一季度经济数据来看,当前经济恢复仍不均衡、基础仍不稳固,但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及依托中国强大的制度优势,预计将保持稳步复苏,前高后稳的良好态势。在中国经济持续恢复,迈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结构转型成为关键词。一是经济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将产生百万亿级绿色投融资需求。二是融资结构向直接融资转型,直接融资比重未来需要继续显著提高。三是居民财富结构向金融资产迁徙,在“房住不炒”的政策导向下,以及资本市场持续深化改革,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比例快速提升,迎来财富管理大时代。
为应对发展过程的风险挑战,“十四五”规划在金融监管方面做了高瞻远瞩的安排,总体延续偏紧、趋严的基调,对重点风险领域的监管进一步强化,加快补足短板、加强规范监管、严防系统性风险。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十四五”时期监管政策既强调把各类金融活动“管起来”,也鼓励在实体经济相关领域“放得开”,支持金融发展政策十分确定。
总之,机遇大于挑战。关键要顺应形势变化,以自身战略和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从兴业银行来说,我们根据“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结合自身实际,已制定了新一轮五年发展规划,保持“商行+投行”战略定力,升级打造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金色名片,这既是未来战略机遇所在,也是同业你追我赶的风口,更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我们有信心,也有底气把已有的品牌擦得更亮,在新一轮五年发展中赢得先机、赢得未来。
《21世纪》:去年兴业银行不良余额、不良率五年来首次“双降”,今年一季度延续了这一良好态势,“十四五”如何保持?
陶以平:去年我们实现了三个“双降”,即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双降”;关注贷款率、逾期欠息贷款率“双降”;以及逾期欠息90天以上和逾期欠息6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之比“双降”。今年一季度我们延续了这一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
展望“十四五”,虽然面对全球疫情反弹这一巨大变量,但在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保持平稳,中国经济强劲复苏,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的背景下,作为与实体经济同频共振的商业银行来说,预计我行资产质量主要指标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
我行将坚持“做实分类、做实质量、做实处置、做实效益”的资产质量管控原则,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持续提升服务实体能力,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好各类风险,统筹表内外各类产品的资产组合特征,加强风险排查,强化科技赋能,聚焦各业务种类的资产质量管控重点,提升复杂多变市场环境下的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同时及时高效处置不良资产,确保资产质量平稳运行。
(作者:辛继召 编辑:周鹏峰)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