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在哪里,金融服务就在哪里,是数字经济对银行提出的新要求。如今,场景生态已经全面嵌入日常生活当中,渗透到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由此金融场景建设已成为银行业的转型共识。
何为金融场景?在7月5日中国银行发布的《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中,将金融场景解释为将金融服务下沉到各类非金融服务中,打造一站式服务与极致消费体验,敏捷响应、高效满足特定客群需求。
据中国银行行长刘金介绍,《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是国内首个以金融场景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行业发展白皮书,它对金融场景构建方法和运作模式进行剖析,是探索构建开放共赢生态圈的一项有益的研究成果。
场景原本是一个互联网概念,但并非互联网的特有产物。如今商业银行也开始着力构建场景,例如住房按揭业务下沉到房产销售中心,实现与房屋销售的融合;信用卡分期业务下沉到汽车销售服务 4S
店,实现与汽车销售的融合;这都是将客户的金融与非金融需求进行深度融合的线下案例。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快速普及,大量交易由线下迁移到线上,商业银行也加快了线上化进程,通过线上手段实现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融合,场景建设也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金融场景建设势在必行,然而现实的难题在于如何切入。《白皮书》指出,评价目标场景是否顺应大势,要看其是否高度契合国家战略导向和社会发展需要。未来,电子商务、社区经济、运动、医疗、汽车、银发、教育等领域将是商业银行顺应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助力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服务实体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商业银行深耕金融场景建设的主要方向。
据了解,自2020年以来,中行打造跨境、教育、体育、银发四大战略级场景以及政务、医疗、文旅、交通等重点场景,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客户触达和服务能力。
达成共识之后,更需直面金融场景发展面对的挑战。《白皮书》指出,互联网“开疆拓土”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因始终存在本质差异,未来商业银行在金融场景生态建设中还可能面临风险隔离、消费者权益保护、技术迭代、考评机制和战略定力五方面挑战。
挑战一——风险隔离:在设置风险隔离方面,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首先应该严格按照监管要求依据经营范围对场景要素进行展示,不可涉及非金融领域,严格做好对数据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风险隔离。同时,重点关注金融场景运营中由非金融产品服务质量和欺诈风险引致的声誉风险。
挑战二——消费者权益保护:在金融场景下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应同样遵循审慎性原则,在金融业务运营过程中执行相较于非金融业务更为严格的标准,同时还要确保整体营销服务效果。
挑战三——技术迭代:金融风险的扩张性和传染性决定了金融场景相较于其他场景而言,更容易产生技术风险。因此,提升金融场景的技术迭代速度要将金融和非金融产品区别对待。对金融产品,依旧要执行严格的审批及合规管控;对非金融产品,可以参照互联网企业的技术迭代速度奋力追赶。
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商业银行也面临在技术迭代过程中仍旧面临审批流程长、制约条件多、难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难题。
挑战四——考评机制:金融场景建立之初,部分银行曾尝试比照互联网企业规则改进自身考核机制,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根本还是客户“量级”的原因。在数字化时代来临之前,互联网企业缺少线下渠道,其客户量级是从“零”开始,不存在归属“争端”。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面对数以亿计的存量客户,若维持现状难以有效激励员工推进数字化转型;若参照互联网企业激励机制,存量归属和维护的矛盾将无可回避。
挑战五——战略定力:金融场景是一个投资周期长、回报时滞性长且外溢性强的战略执行过程。同时,场景生态还需要时间不断优化、迭代去提升客户黏性和服务效能。回报时滞性长,在于场景产生的客户流量效益在直观上无法与商业银行传统的成本收入比相契合,短时间内无法量化金融场景效益。这对于以“以获取利润为经营目的和发展动力”为特征的商业银行而言,短时间内以传统的视角看待金融场景建设产出效益,无疑是硬伤。后续的金融场景对弈,还需要商业银行保持资源和政策投入的战略定力。
(马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