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中国经济继续恢复 宏观政策稳健回归常态

财经
2021
07/07
08:34
亚设网
分享


作者: 祝嫣然

2021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并走向常态化的一年。一季度实现了18.3%的增速,二季度仍有望延续稳健复苏的步伐。

国家统计局将于下周四(7月15日)发布2021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消费、投资、工业等经济指标将“亮相”。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罗志恒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下半年中国经济仍将继续恢复,但是经济动能从出口和房地产切换到消费和制造业投资的过程速度偏慢,主要是因为受到的干扰和拖累因素较大,尤其是疫情反复和大宗商品上涨因素。

多位专家分析,当前中国经济供给端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约束和成本上升,需求端的主要矛盾是杠杆高企和消费疲弱。货币政策应“稳字当头”,注重发挥结构性作用。在经济常态化进程中,既要关注短期经济恢复,也要关注长期增长动力的培育。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陆续召开会议学习“七一”讲话精神,并结合分管工作提出了多项政策。其中,人民银行表示,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全面推进金融立法和法治央行建设,进一步增强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的适应性、普惠性。

经济复苏三大亮点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宏观经济已经开启常态化进程,进入全面复苏的关键期。经济内生动力的增强决定了趋势性回归力量,在基数效应下呈现出较高的同比增速、表面上“前高后低”、实际上“前低后高”的基本走势。

当前中国经济仍保持持续复苏,逐步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整体经济表现可圈可点。中国自去年率先控制住疫情以来,经济活动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端和需求端渐次改善,制造业和服务业展现了足够的韧性,尤其是中国出口实现强劲增长,既满足了全球需求,也拉动中国经济走出了一个强劲的“V”形复苏走势。

罗志恒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中国经济继续恢复,疫情形势、经济恢复、政策退潮与市场走势反复博弈。整体来看上半年经济走势呈现前高后稳态势,主要有三大亮点。

具体而言,一是经济结构逐步改善,经济动能正逐步从出口和房地产切换到消费和制造业投资;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和新经济新动能贡献较大;三是出口依然保持高景气,出口动能由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移。

罗志恒预计,二季度GDP增速8.0%左右,两年平均增速约5.6%,其中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零消费同比约7.6%、11.4%,对应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6.2%、4.6%,1~6月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4.4%、8.7%。

从5月份的经济数据来看,工业生产、出口、房地产等前期主动力边际放缓,消费、制造业投资缓慢回升,经济恢复均衡性有所增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消费的恢复仍然有很好的支撑。一是就业在扩大,居民收入在增长,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的能力。二是经济在向好,整体发展恢复,同时国内疫苗接种在扩大。三是随着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的实施和国内疫情防控的总体有力,价格涨幅总体温和,这些都有利于扩大消费。

投资方面最大的亮点是制造业投资增速转正。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表示,投资端修复动能边际减弱,但民间投资边际修复速度快于整体,投资端内生修复动能增强。受降成本政策生效、出口维持高景气度以及企业盈利改善共同驱动,制造业投资增速由负转正,预计在国内外需共振修复、企业利润高位运行、技术升级周期启动的共同作用下,制造业投资中枢将继续上行。

上半年地方债发行和财政支出较慢,对基建投资形成了一定拖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受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不及预期和地方隐性债务化解加速的影响,上半年基建投资并未发力,而随着下半年“稳增长”压力的加大,基建投资可能会更多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预计其表现将明显好于上半年,但仍处低增长区间。

经济恢复面临诸多挑战

王军认为,鉴于当前经济复苏的不同步、不均衡,结构分化、冷暖不均的格局仍将延续,未来持续稳定健康增长还面临很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供给端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约束和成本上升,需求端的主要矛盾是杠杆高企和消费疲弱,两方面均限制了下半年的经济增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也认为,全球疫情和经济复苏仍有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恢复仍不平衡,基数效应减弱、订单逆向回流和宏观政策边际调整的情况下,经济增速将逐步放缓。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上行,对制造行业带来了明显的成本上涨压力。兰格钢铁研究中心分析,主要制造用钢行业的第一轮成本上涨传导已经完成,这主要是通过制造企业成本内部消化和终端产品涨价两个途径来完成的。短期来看,由于国内钢材价格的不断回调,制造企业的成本压力将逐步缓解,下游终端产品的涨价态势将有所放缓。

随着政策面释放明确信号,市场投机炒作开始降温,铁矿石、钢材、铜等商品价格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回落。

国家统计局6月30日发布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9%,购进价格指数较上月大幅下降11.6个百分点至61.2%,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比重较上月下降3.7个百分点至61.1%。原材料价格增速减缓也带动产成品销售价格增速放缓,出厂价格指数较上月下降9.2个百分点至51.4%。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文韬表示,这表明,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的措施效果开始显现,市场炒作因素有所降温,前期快速上升的通胀压力有所缓解。原材料价格涨势减缓,有利于稳定市场需求。

宏观政策稳健回归常态

随着经济逐步回归常态,宏观政策也步入常态化。专家分析,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

伍超明表示,宏观政策既要“不急转弯”、稳健回归常态,也要精准发力强弱项、防风险。预计货币政策稳字当头,结构性定向调控强化。一方面流动性总量“不缺不溢”,2021年社融和M2增速将分别降至11%和9%左右,宏观杠杆率平稳可期;另一方面金融地产“紧”、制造业“松”格局有望强化,金融对小微企业、科技、绿色领域的支持力度或进一步加强。

东吴证券(601555,股吧)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表示,展望下半年,经济边际放缓,但韧性较强,大宗商品价格高点临近,货币政策应“稳字当头”、“以我为主”,延续“稳货币+结构性紧信用”格局,保持流动性的合理宽裕的同时稳杠杆,注重发挥结构性作用。未来如果确认经济放缓和通胀高点已过,可以适当往中性偏松的区间修正货币政策取向。

财政政策方面,伍超明表示,预计财政延续积极总基调,结构性特征明显。一方面财政扩张规模调降至7.22万亿元,扩张力度边际放缓,但整体仍高于2019年水平;另一方面财政兜底“三保”底线,将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

王一鸣表示,在经济常态化进程中,既要关注短期经济恢复,也要关注长期增长动力的培育。要把握好政策调整的节奏和力度,更加注重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既有效应对短期问题,也为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留出政策空间。政策操作上要提高前瞻性,特别是要防范美联储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冲击,做好应对预案。

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也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王一鸣认为,在增强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进数字化和绿色转型等方面持续发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为“十四五”时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董云龙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