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有任何一个险种,像健康险般搅动行业内外,拥有如此荣光,接连被大国总理点名提及。
今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度提及: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服务,丰富保险品种,提高医保精算水平。
联想近年之一曲百万医疗险搅动Z时代过亿年轻人,随之又是一曲惠民保席卷百余城市,重疾险疾行天下,长护险跃跃欲试……健康险实乃国内保险业少有的出圈产品。
纵横财产险、人身险两界,几乎覆盖个险、银保、团险、中介及互联网等所有销售渠道,健康险被认为是当前保险行业最重要的增长洼地。
各种有关健康产业乃至医保改革的顶层设计中,无论是健康中国等国策,还是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几乎都有着商业健康险的席位。
期间,我们不仅看到了 8000 亿的保费存量规模之上的增速,也看到了大健康的政策红利,更看到了医学科技与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下,医·药·险的全新生态正在中国落地生根。
然而,我们也同时看到,健康险本身及其与其他健康行业之间交织着的困惑与迷茫;在高速增长的背后,多元而协同的发展理想正逐渐让位于多重割裂的现实。
洞开未来,谁也无法否定健康险注定将迎来更为多元与繁荣的时代之局。但其间,也伴随着重重迷雾?
1
-Insurance Today-
迷雾之一:告别高速增长,如何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这或许是一个少有人关注的落笔处。
曾经,国内健康险给行业留下的印象,跨越式高速发展。分享一组数据:
过去的四年间,健康险规模保费实现了4000亿的增量,几乎翻番的成长。
其从4000亿平台站上8000亿关口,从2017年的4389亿,到2018年5448亿,再至2019年的7066亿,和2020年的8173亿,几乎以一年一个千亿级增量市场的速度,跨越疾行。
期间,政策的催化、客户的需求及广阔的、将惠及整个行业的市场发展空间,健康险看上去就像保险业的“迦南”:那个西方故事中 “充满牛奶与蜜”的“应许之地”。
甚至2020年国常会通过并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中,还定下了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的数字指标。对于一个近万亿的市场,五年间尚有近三倍的巨大市场增长,是一种怎样的诱惑?
尤其是巨大的行业憧憬,与当前保险行业从未有过的保费饥渴的现实冲突中,商业健康险承载了太多来自经营、社会的诉求,也成为众多保险公司圈定的战略要塞。一时间,百余家保险公司的参与、数千款健康险产品的现世,中国健康险市场空前活跃。
但如今健康险的高速增长不再,2021年前五月的健康险增速仅为12.7%。过去二十年间,国内健康险增速的平均数字是32%,2019年这一数字尚为30%。但2020年约16%的健康险增速,已经预示了放缓的趋势。
如果仅看5月单月的健康险保费数据仅为2个百分点。期间更为严峻的是,健康险的主力军团寿险公司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2020年5月单月的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保费规模为570亿元;一年后,这一数字为566亿。
这代表着,今年5月的人身险公司健康险保费出现了4个亿的负增长。
从之前的高速增长,到如今的负增长,强烈的对比冲突中,试问:2025年健康险保费2万亿元的目标如何达成?如果以2020年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8173亿元计算,这意味着未来5年要保持19.6%的年复合增长率。
如果说这是因为占比极高的重疾险的透支发展已到力竭时,那么如何找到健康险经营的第二曲线?
2
-Insurance Today-
迷雾之二:健康管理的传说,如何与健康险相生相成?
当前,无论行业内外,几乎皆一致认为健康险的未来需要保险公司发力健康管理,打通大健康上、下游产业,形成医、保结合的健康险生态圈。即对接医院、药企、健康服务公司等,令健康险产品成为健康管理的一环。
这也意味着,健康险不单单是保险补偿工具,而是大健康产业中的接合器,以支付手段连接医疗消费,以保障兜底支持健康服务。
这也是中国保险行业憧憬了二十几年的健康险之梦。巨大的行业憧憬中,诸如Bupa、DKV、Wellpoint、Antna等健康险巨头早在上个世纪末即纷纷布局国内市场,但这始终都只是个梦。即便到了今天,太多的健康服务机构还只是满足于编织诱人的故事,为的是资本的接力;太多的所谓结合只不过是成为彼此的敲门砖、边角料。
但作为与国计民生联系最为紧密,也是最能体现保险社会管理职能的险种,健康险准刚需、补位医保的定位,也定义了其金融属性和医疗属性兼具之特点。当前尽显金融补偿属性的阶段过后,健康险的未来一定是与医疗属性紧密结合的。
这亦可从当前整个政策导向得出,趋势明朗。
如去年银保监会等13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中提出:扩大商业健康保险供给,提升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服务质效,加快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
同年底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度部署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措施,其中关于健康险:
支持开发更多针对大病的保险产品,做好与基本医保等的衔接补充,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能力。
促进开发适应广大老龄群体需要和支付能力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将医保目录外的合理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通过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提升健康保险发展和服务水平。
还是去年的新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已将“健康管理服务成本合计不得超过保费12%的要求,将该比例调整至净保费的20%,并指出超出限额的服务应单独定价并在合同中明示。”
如今,诸如泰康、平安、太保等一众大中型保险公司纷纷建立自己的医院、康复中心等,抢跑大健康产业。而一些实力稍逊的企业亦纷纷寻求医疗大健康方面的合作,积极参与或开发健康服务和健康管理,推动自身不断融入大健康生态。
下一步,关于健康管理的经营传说,如何落地?这不仅是保险行业的问题,也是涉及更广泛的医院、医生、医疗、科技等大健康产业的问题。
3
-Insurance Today-
迷雾之三:从“产品导向”到“消费者导向”,健康险商业如何普惠?
今年发生了两件事儿,极为值得健康险行业关注。
其一,上海政府力推的沪惠保,投保人数超过700万。
其二,今年深圳普惠保障再升级,指向健康险的钱袋子——重疾险,上线了一款专属重大疾病保险,甚至包括了长期险的产品形态。
上述产品皆是头部险企领衔承保,且以地方政府的名义推广。加之产品价格之便宜,尤其是后者可以说吊打市面上所有的同类型重疾产品,并且可刷医保卡投保,甚至没有投保职业限制,保障范围也远在日常产品之上。
在顶层设想中,中国的健康险产业是应与社会医保密切结合的。
再看两组数据:
其一,2019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口达13.54亿,人群覆盖率达96.7%。
其二,由于基本医疗保险仍然存在覆盖广而不深的情况,居民医疗支出中个人支出的比例仍达到44.3%。
这也被认为是提高商业健康险普及度,发展商业健康险的重要依据,并以此得出商业健康险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健康险,特别是一众价格低廉、纸面理赔额较高的短期医疗险起到了帮助居民减轻医疗支出的作用,覆盖客户过亿的百万医疗险也确实如此。
只不过,对于尚有6亿月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国内人口,以及数量仍然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来说,每年百余元的百万医疗险产品仍是奢侈品。毕竟,很多人没买保险与很多人买不起保险是两回事,在收入和购买力面前,保险深度和密度从来都是伪概念。
至于行业期待的在国家的“大健康”战略下,商业健康险的大有可为,也在近两年刺激着行业的热闹和创新。如各地政府,纷纷通过商业健康险加强居民医疗的保障的各色险种迭起,普惠保险走俏江湖。
最典型的便是在2020年崛起的城市普惠险,即人们口中的惠民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已有百余个项目运作,价格往往比百万医疗险还要低,部分城市甚至卖出了数百万单。
然而业内人士分析,这类惠民保产品在理赔报销上需要在扣除医保的达到一定费用,达到理赔条件并不容易,而且在续保方面也不可预知。当前,部分项目显示做一年就考虑退出的迹象。
毕竟,控制承保成本和赔付风险是保险公司的商业本能,一旦成本升高,乃至入不敷出,再大规模的业务与市场也是毫无意义。
这也说明,对普惠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便宜,就是保险公司少挣钱,将利益用什么方式再给到社会大众。但没有利益的模式注定难以持久,客户群体的选择与商业利益间又该如何平衡?
纵览过往健康险种,重疾险乃钱袋子,但购买力人口有限。如何走向更普惠的、且有规模的医疗险、护理险等?也是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4
-Insurance Today-
迷雾之四:不可忽视的产险军团,在健康险领域如何扬长避短?
健康险绝对是过去几年,财险市场最火热的存在。
2013年之时,财险健康险保费仅有118亿元,2020年已到1114亿元,一路保持百分之三四十的高增长。今年5月的人身险公司单月健康险保费同比4亿元的负增长中,财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依旧实现了20亿元的正增长,单月增速超30个百分点。
健康险增长的背后,乃财险公司对增长的极度渴望。在产险头号险种车险的竞争已然刺刀见红注定负增长的形势下,寻找非车领域的突破成为了全行业的共识。
之前寄予厚望的信保业务接连爆雷滑落,短期健康险几乎成为产险唯一的救命稻草。
2021年初发布的《中国百万医疗险行业发展白皮书》中预测:
百万医疗险保费在2020年可突破500亿元,2025年突破2000亿。2020年的500多亿中,来自产险公司的保费就占据了一大半。
事实上, 健康险已经是产险行业最为重要的增长点。2020年,产险经营的健康险业务已超过1100亿,增速达到约33%,是除车险以外的第二大险种。
如果不考虑其中的政府性质补充医疗险等项目,产险在商业健康险中的业务增长更为强劲,特别是在个人业务上。
然而,产险的健康险业务在短短几年内就大踏步陷入内卷化,越来越像已是一片红海的车险:
一方面固然是由于互联网的流量思维,将此类产品视为获取客户流量和信息的手段;
另一方面则是产险行业将车险营销的套路又搬了过来,让产品趋于同质化,开始在手续费上展开搏杀。
期间,暴露出的产品同质性高、经营管理较为粗放、产品端能力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渠道端依赖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等情况,几乎也是产险公司经营的缩影。
展望未来,或许前几年互联网购买百万医疗者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身体状况较为健康,使得赔付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但最近两年,由于高龄及带病群体也加入到互联网保险的购买行列,赔付风险骤然增加。尽管目前还没有关于百万医疗险较为权威的赔付情况,但初步估算,不断上升的赔付风险将大大增加百万医疗险的承保成本。
加之不断趋严的监管政策,作为财险公司不能放弃的领域,如何破局健康险经营,避免成为另一个车险?智能汽车来临,令之成为新一代终端设备的年代,坐拥车险空间的财险公司,是否可据此与健康险发生更多想象?
5
-Insurance Today-
迷雾之五:都要做的医疗养老护理与保险的闭环,能否在中国落地打通?
关于健康险的未来,医疗资源的整合,是国内健康保险必须要突破的。有医必有养,关于医疗、养老、护理与保险的闭环也是当前最热的话题之一。
几乎所有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均在重金布局这一领域。典型者,养老社区的军备竞赛,医疗中心的建立。其中,硬件条件容易解决,但软件的服务成色将成为这一商业模式落地中国最大的壁垒。
最关键的就是医护资源的建立和沉淀,这一点无论是养老社区的护理还是健康管理的医疗技术,至关重要。
正如国内险企热衷讨论的联合健康模式也罢,凯撒模式也好,纵览全球领先的健康保险公司,几乎都有自己的医院或密切合作的有广泛网点的医疗集团,可以做到和健康大数据的结合,进而对保险产品创新、健康风险评估,获得新的客源、增加客户黏性。
中国健康保险市场,由于公立医院的权威性和浓厚的行政色彩,商业保险公司难介入。这已非资本层面能解决的事情。
如何在中国走出上述闭环模式,建立自己的“凯撒模式”、“联合健康模式”?这是每一位商业健康保险从业者都关注的话题。
介于中国医疗行业格局、医疗支付结构与发达市场完全不同。或许科技的发展为中国相关企业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
要回答,“如何建立中国的XX模式?”,或应从医疗流程的优化和效率提升、医疗机构和支付方的联动性、商业保险的支付功能及健康管理属性等角度进行探讨。
如当前通过整合养老资源,强化产品端、服务端、能力端建设,将养老服务与保单有机结合,以刚性的养老需求、医疗需求带动相对低频的保险需求,形成新的销售场景和客户群体,形成保险与医养融合的完整闭环。
固然有了理论模式,但这非朝夕可成,期间有着太多的沟沟壑壑,如何跨越?又有那些深不见底的泥淖之地,国内企业又要交多少学费?
后记
一场关于健康产业与健康保险的大讨论
纵然商业健康险还存有产品结构单一,医疗保障作用有限、销售重于服务等备受诟病之处,但也没有人会否认健康险在经过艰苦的早期积累后,即将进入几何级的增长阶段。
这恰如漫长的演化、尝试、积累过后,生命终会迎来新物种的集中爆发。如同寒武、奥陶纪的生命大爆发,一举奠定地球多门类生物并存的繁荣生态。
今天仅抛出部分问题,供大家研讨。尚有更多问题留待现场讨论:
如惠民保,这台戏怎么唱下去?
都想找保司作支付方,这商业模式有闭环?
都说在赋能,谁会是健康保险科技的独角兽?
靠健康险赚钱,那只是个传说?
健康管理往事,隔靴搔痒?
车险的未来,与健康险何关?
......
7月29日,「2021中国健康保险与健康产业高端研讨会」定向邀请150人,现开放50名额,欢迎报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