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一年有多少博士毕业生不重要,关键看质量
清华大学官网日前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21年该校共授予3168人博士学位、5650人硕士学位。紧接着,网络传出一则消息,“清华一年博士毕业生数量相当于美国10所顶尖高校的总和”。对此,相关媒体经过认真调查和梳理,得出的结论是,2019年美国十所名校博士学位授予了至少5307人。考虑到美国博士生数量历年增长的趋势,到2021年,这一数据应该更高。显然,关于清华大学“以一抵十”的传言过于夸张。从媒体调查的情况来看,相关传言确实有点言过其实。清华大学一年被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生,确实不是传言中的“以一抵十”,而是“以一抵五”或者“以一抵六”。如果剔除附属医院毕业授予博士学位者,则是“以一抵四“。即便如此,也是非常惊人的,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要知道,美国的顶尖高校,都是排名世界前列的,都培养出很多大师级人物。清华大学一年被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生能够相当于美国5到6所顶尖大学一年授予博士学位学生的总和,也是十分吸引眼球的。要知道,博士不同于一般的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无论是找工作还是与人交流,包括提拔重用、薪酬分配、职称评定等,就都有了资本,有了优先选择权、优先考虑权、优先话语权。特别在各地出台了吸引人才政策的情况下,博士学位就更是一块招牌了,可以享受很多优惠、扶持和帮助政策。也正是因为如此,不仅学生们在积极争取博士学位,一些已经工作了的人员,包括领导干部也在想方设法追求博士学位。博士俨然成为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光环,让很多人不得不为之奋斗、为之尽最大努力去争取。只要能够把博士学位拿到手,对学生来说,也就工作不愁、生活不愁、婚姻不愁、住房不愁、薪酬不愁。博士学位,就是值钱。关键在于,博士学位到底是门面还是内容,到底是为了博士学位而拼搏,还是为了达到博士水平而拼搏。很显然,对许多学生来说,并没有真正理解。一定程度上,博士学位已经被当作一种谋生和求职的工具,而不是站在学术和能力的角度去追求博士学位,去为博士学位争光,去为博士学位添彩。于是,博士太滥,就成了当下一个热门的话题。博士这个曾经令人仰望的词,在很多人眼里已经褪色,已经没有多少含金量。那么,为什么博士会含金量降低、名声下降、影响减弱呢?最根本的还是博士学位的授予实在太滥了,博士们的能力水平出现了整体下降的现象。一部分博士,可能与真正意义上的硕士也难以相比。如此之下,谁还对博士存有敬仰之心、仰望之意呢?一定程度上,听到“博士”二字,就像当年听到“大学生”几个字一样,而“大学生“的概念,在普通百姓眼里,既包括本科生、大专生,也包括中专生。差别,就是如此之大。而造成差别拉大的根本原因,还是数量太多,滥竽充数者越来越多。而博士生滥竽充数的根本原因,在于博导的滥竽充数。一些所谓的博导,实在是有愧于这个名称。他们自身还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博士、什么是博导,就开始带博士生了。一个不得不注意的现象是,凡是国际顶级大师,他们的背后,必然站着一位引领他们的顶级大师。也就是说,博士生要想成为顶级大师,就必须有顶级大师的博导做支撑。滥竽充数者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算不是个个都是庸才,能够成才者也是寥寥无几。因为,真正的人才,是不会甘心于考滥竽充数者的博士生的,他们必然会选择真正有实力的博导作为自己的博士生导师。但是,那些只为了博士学位、而不想掌握真本领的学生,也就会不分水平好差,只要能够授予学位,就会报考。于是,就让滥竽充数者有了施展“本领”的空间,就能以己之庸培养出新的庸才,陷入恶性循环。有专家认为,“培养大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指望博士生都能成为大师,要先以数量来做支撑。果真如此,博士生培养只会越来越滥,而不会越来越小。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中国经济转型、国际竞争、区域竞争、企业竞争力等,也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如果还满足于数量上的快感,而不追求质量上的提升。那么,博士生培养又将陷入到滥竽充数者越来越多的尴尬局面,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大学形象的严重受损。特别像清华大学这样的国内最顶尖学府,更要快速把博士学位授予从数量转向质量。在数量上,可以缩减至少一半,在质量上,也要大幅提升。如果清华大学等顶尖大学都不能及早转变培养思路,其他大学岂不更要完全停留于数量培养阶段,那大师级人才何时能够腾空而起呢?其中,地方政府在出台吸引人才政策方面,也要调整思路,不要唯文凭、学位是首。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谭浩俊。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