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并不等于价值。任何虚高的估值最终都无法回避价值规律的考验。创业板的市盈率现在已经到了71倍,而深成指则只有31倍,上证指数更是仅有17倍。究竟谁更真实地反映价值,谁在高处不胜寒而谁更接地气?业绩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什么是核心资产?目前的所谓核心资产其实一开始就是一个带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命题,如今更是随心所欲,因时而变。核心资产这种缺乏共识的不确定性不仅影响着市场的稳定,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投资收益预期容易陷入不可预测陷阱的一个重要因素。
核心资产概念在其甫入江湖的时候,就不是一种科学而正确的定性概念,只不过是机构重仓股的代名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那些业绩比较好,拥有稳定和较高的现金和股利红利支付能力的股票,尤其是传统工业股以及金融股不仅被称之为蓝筹股,而且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机构集中持仓的首选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机构重仓股被视为核心资产,似乎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一种共识。其实,所谓的共识不仅在概念上是朦胧的,而且其内涵和外延也很难界定。后来一些解释将核心资产定义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也就是说,核心资产应具备所处行业景气度较高、公司为细分行业龙头、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品牌优势突出、基本面稳健、主要依靠内生增长等特征。按照这样的定义,传统行业竞争格局大分化带来的优质蓝筹龙头,固然不妨以“剩者为王”的名义戴上核心资产的桂冠,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领域优质成长股龙头,何尝不也可以“赢家通吃”,抢占核心资产的一席之地?不过,无论是“剩者为王”,还是“赢家通吃”,既然都引入了博弈论,那么,在资金掌握话语权的时代,用估值去定义核心资产就不仅不难,而且让它成为一时之时髦也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美国一位投资大师曾经说过,对于号称某某第二的股票都要小心。估值雄踞A股之首的贵州茅台不仅成为A股核心资产最杰出的代表,时至今日甚至还成了一切核心资产的代名词。随之而来的机构重仓股,已经不再称什么核心资产不核心资产,而是干脆以什么“药茅”、“猪茅”、“电池茅”、“家电茅”、“保险茅”之类的“茅股”相称,并沾沾自喜与有荣焉。众所周知,茅台这几年的业绩虽然也有所增长,但增长率不仅不如其他一些酒类股,而估值却能远远地甩人家几条街。茅台的估值并不是业绩增长增出来的,而是在一千多家机构抱团持有之下抬轿子抬起来的。这种不重业绩成长性只看估值高低的定价倾向性,给掌握了估值话语权的机构以很大的操控股价走势的自由。机构随便编造一点什么理由,就不难造成“杀白马”与“各种茅”共存的现象,这与其说是估值与价值的去伪存真,不如说是蹭估值热点的投机性行为。
估值所含的水分越大,核心资产“水性杨花”的特征也就愈加明显。中国股市360行的上市公司中独尊茅台,当然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不过,如果这也就等于说在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只有茅台等少数个股才是代表中国资产价值的核心资产,只有“各种茅”才最有投资价值,这个理由显然难以成立,更难以服众。无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市场相当长时间以来,在投资价值的认识上所存在的重虚不重实,和宁愿炒小炒差炒垃圾也不愿意长期持有大盘蓝筹股的倾向,毕竟不是很容易就转变得过来的。如果不是监管部门果断地中止了蚂蚁集团上市,处罚了互联网平台的“二选一”,叫停了涉嫌垄断的两大游戏平台强强联合,中国股市目前这种越来越偏离实体经济的价值倾向不知还有可能发展到什么程度。问题是一些科技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业绩状态尽管不如人意,却一点也不影响它们的市场估值被抬升到难以想象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市场的走势一不小心就难免有可能会面临踩雷和崩盘的风险。别看现在个别新能源股或别的什么股一飞冲天,一时之间似乎到了市值很快就将斩三夺二的冲顶时刻,但是,谁也说不准它什么时候就又要走向价值回归之路。毕竟,估值并不等于价值。任何虚高的估值最终都无法回避价值规律的考验。
创业板的市盈率现在已经到了71倍,而深成指则只有31倍,上证指数更是仅有17倍。究竟谁更真实地反映价值,谁在高处不胜寒而谁更接地气?业绩才是真正的试金石。核心资产的花开花落春来秋去对于中国股市尽管不妨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对于投资人来说,“男人的酒、女人的美、家庭的车、国家的芯”,鱼和熊掌的兼而得之,又是几人才能有幸共享的美事?10年前就开始建仓中国平安的基金经理李驰清仓平安,也许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但是,靠知识付费稍稍积累了一点财务自由的吴晓波以“大多数人是无用的”为由公开表明自己只愿为几十万精英服务的观点,却诚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装模作样的核心资产论之所以如此不可捉摸,就其本质来说不也正是因为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论,而只是为少数投机精英各取所需为我所用的精英论吗?在笔者看来,只要关于核心资产的共识回归到以业绩为基础的价值定位上来,A股市场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才能长久维持下去,否则,花式投机炒作的风气还会卷土重来。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
文章来源:金融投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