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网、交通网、信息网(以下简称“三网”)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虽然三网在各自领域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资源浪费、重复建设和投入产出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以下简称“合作组织”)向2021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提交了一份“三网融合”研究报告。
7月16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合作组织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这份题为《推动能源、交通、信息三网融合,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建议被正式纳入本次论坛政策建议报告,为落实联合国“2030议程”、打造全球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了又一中国方案。
政策建议认为,“三网融合”将促进网网协同发展,推动能源网向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发展,实现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提升电气化水平,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形成以智能高效、清洁低碳和多式联运为特征的全球交通互联网;信息网将向高度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强化信息安全保障。
合作组织秘书局副局长陈葛松表示,“三网融合”是基础设施发展的高级形态,在形态和功能上深度耦合,能够形成广泛互联、智能高效、清洁低碳和开放共享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网络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能够取得巨大的规模效应、网络效应和溢出效应,实现‘1+1>2’。”
陈葛松指出,就像人体有血液系统、四肢系统、神经系统一样,“三网融合”并不是最终融合形成一个网络,而是在形态和功能上有机融合,实现统筹协同发展,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和谐共存”的超级网络。
“‘三网融合’不是梦,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陈葛松强调,当前,三网各类融合场景正在快速发展,已在城市综合管廊、智能电网、电动交通、光伏公路、氢能交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尝试。
展望未来,合作组织提出了两个颇具想象力的应用场景:一是智慧岛屿,集海上清洁能源开发、移动港口、信息基站等多重功能于一体;二是智慧空间站,集太空太阳能发电基地、太空旅游与物资集散交通枢纽、太空信息基站等多重功能于一体。
据合作组织估算,在经济价值方面,“三网融合”将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总投资将超过100万亿美元,将带动能源电力、交通运输、信息通信等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
2015年9月,中国国家领导人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倡议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2016年3月,合作组织经国务院批准由民政部登记成立,是中国发起的首个能源领域国际性社会组织。合作组织秘书长为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前董事长刘振亚。目前,该组织设立了7个区域办公室和65个国家代表处,建成了6个区域委员会和16个国家委员会。
合作组织新闻发言人、合作局局长林弘宇称,自2018年以来,合作组织提交的全球能源互联网相关倡议均被纳入联合国高级别政治论坛政策建议报告。“联合国高级别政策论坛连续收录全球能源互联网系列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合作组织长期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的认可,和对合作组织理论研究成果的高度肯定。”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由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主办,旨在讨论联合国“2030议程”和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执行进展情况。政策建议报告作为论坛重要参阅材料,对联合国各成员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供各国代表在论坛期间研究讨论并形成部长级宣言。今年的会议于7月6日至15日在美国纽约举行。
绿色交通和智慧交通是主要发展方向
“过去,我们认为,新基建就是传统基础设施加上5G,实际上忽略了在物理层面和机制层面进行创新。”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兼物流研究院院长张锦强调,三网融合是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形态。未来,在新基建建设中,要着重的关注“三网融合”这样的新发展模式。
张锦指出,我国以交通网、信息通信网以及油气管网、电网、污水管网为主体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绩,但是问题和短版也十分突出,比如,发展粗放、系统化不够、综合程度较低、互联互通性较差,以及协作共享和绿色模式不足。
近年来,我国的交通网已经同能源网或信息网进行了大量的融合尝试。比如,2017年,世界首条光伏高速公路于中国济南建成投运,全长1.08千米。光伏公路即在里面铺设光伏太阳能板和无线充电线圈,实现“公路光伏发电、汽车无线充电”一体化发展。虽然该公路在建成投运两年后由于破损、运维等问题已基本停运,但为光伏公路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张锦认为,在交通领域,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将是主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已经开始推动智慧高速公路和智慧铁路方面的建设。比如,深圳沿江高速成为全国首条实现5G全覆盖的智慧高速,正在建设中的杭绍台高速铁路有望成为中国第一条人工智能铁路。
与此同时,张锦也指出,现在还没有看到真正全“三网融合”的建设。“我去川藏铁路拉宁段调研的时候发现,电力网、通信网、铁路网各自建设,在一些地区漫山遍野都是基础设施。从当前的现实发展来看,确实有必要加快‘三网融合’建设的推进,在我国尤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网融合将让京沪高铁运力翻番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吕廷杰指出,新基建涵盖七大领域,包括5G、轨道交通、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这七大领域正是围绕“三网融合”而构建的,是我国甚至全世界未来经济发展在三个层面的基础设施。“三网融合”应该是面向应用、基于场景的创新,以寻找经济发展新新动能、新要素和新业态。
以中国领先世界的高铁为例,吕廷杰说,京沪高铁在疫情前的运力基本是饱和的,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高运能的问题。一般来说,这可以有四个解决手段,包括减少停站、扩大编组、提高车速和减少区间间隔。前三个手段都不太现实,而第四个手段有望通过“三网融合”来实现。
“京沪高铁的列车区间间隔可以做到三到四分钟一趟,但实际上八到十分钟才可以等来一趟车,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如果要达到极限的速度,运能、运力就可以翻一倍,这将依赖对信息网络的应用。”他指出,就像未来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控制一样,如果第一辆车刹车,后续所有的车都需要通过无线网络慢下来或停下来。同理,在高铁上,如果在两个编组站间跑着三四趟车,如果前面的车需要紧急刹车,后面所有的车速都需要调整。
此外,吕廷杰指出,在列车进站的时候,还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进行快速检测,比如在轨道上安装高清摄像头,通过人工智能、高清图像传输等手段进行识别,这将大大提升检测大大效率。“如果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京沪高铁运能、运力提高一倍,那它的股票市值就可以翻番了。”
融合路径:从城市到国家到跨国
“三网融合”的具体路径将是怎样的?陈葛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三网融合”将首先从城市融合开始,因为城市土地太紧缺了,土地价值将倒逼三个行业协同起来,新型城镇化进程也将推进这一进程。接下来,“三网融合”将以城市为节点向国家层面扩展,并逐步实现跨国融合。
在他看来,中国是最有可能实现国内“三网融合”的国家之一。“中国人口基数大,有巨大的交通运输需求,同时,土地资源又是受制约的,这意味着中国有必要通过三网融合提高运行效率 ,而一旦在某些城市取得突破,就可以向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推广。中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因此这很可能先在中国发生。”
在跨国“三网融合”方面,陈葛松向本报记者表示,中巴经济走廊有很大潜力。他分析道,中巴政治关系密切,且开展了大量务实合作,新疆风电、光电可以向巴基斯坦输送,解决该国的能源短缺问题,而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可以成为中国西部的出海口。未来,中巴经济走廊有望成为交通网、能源网、信息网资源、设施、数据、业务全方位融合的集中体现。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