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下“千亿”的温氏

财经
2021
07/24
14:30
亚设网
分享

跌下“千亿”的温氏

7月22日,陶二爷猪舍里的猪又死了22头。这对他来说,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损失大约5万元。气人的还不止这一件事,前几天收猪的人来给他报价14元/公斤,这还是最近涨了一点的行情,而他现在养猪的成本已经接近20元/公斤。也就是说,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他起早贪黑养出来的400多头猪卖出去也是亏本。

“去年养几十头赚了几万块钱,今年要全部倒进去。”陶二爷是西南地区一个养猪散户,他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近期他所在区域的非洲猪瘟疫情出现反复,看目前的情况,他这一轮猪可能会死超过100头。

两天前,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公布了2021年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在会上表示,年初从2月份开始,生猪价格连续5个月下降。至6月末,全国集贸市场猪肉的零售价格是24.6元/公斤,比2020年2月份的历史最高价59.64元/公斤降了一半还多,同时养殖场户也陷入了亏损。7月份以来,猪价基本稳定在成本线附近,略低于成本线,大概市场上活猪价格16元/公斤。

他提醒养猪场户:高利润阶段已经结束了,不要再赌市场。

这种赌的心态官方也早有总结。2019年底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约有2600万个养猪场户,其中99%是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中小场户,但从猪肉产量上看,中小养殖场户生产了全国一半的猪肉。市场好的时候,养殖户容易一窝蜂就上,市场差一点又立刻一哄而散。

陶二爷养猪已经30多年了,猪价起起落落也经历了很多次。不过,这批猪卖完他也不打算再养了。他说,一是不敢养了,二是他已经60多岁,银行不会再批贷款给他了。现在,他就希望剩下些猪能健康养到年底,卖个好价钱、过个安稳年。

陶二爷这样的散户出局是过去几年养猪行业的常态。在环保政策和非洲猪瘟的叠加影响下,养猪行业的集中化一年比一年明显。温氏股份(300498.SZ)等上市猪企在2020年上半年年度公布的行业统计显示,2018年、2019年生猪出栏量较大的八家上市养殖公司的出栏量,占全国份额大约是6%-8%。而2021年,牧原股份在年度报告中提出新数据:A股生猪出栏量居前五的猪企合计出栏量,占全国份额升至9.22%。

这样的“淘汰赛”并不是所有的规模猪企都赢了,至少给向来以“公司+农户”为优势的温氏股份,在经营模式上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个曾经拥有“养猪一哥”地位的猪企,在2020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被投资者直接批评“大而不强”,面对最强猪周期慢半拍,远不及同行。同时,养猪行业也多了一个新风向标——牧原股份(002714.SZ)。

7月15日、16日,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先后发布2021年上半年的业绩预告。温氏股份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154.41%—161.64%,亏损22.6亿元—25.6亿元;牧原股份发布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12.83%-5.42%,盈利94亿元-102。亿元。前、后者之间,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在亏损、盈利数字上的差距是百亿左右。

不仅如此,7月14日,正邦科技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称,亏损12亿元-14.5亿元。同时,公司“出栏量稳居行业第二”。

“出道即巅峰”

看温氏股份的地位需要回溯它的发展历史。

现任温氏股份董事长温志芬在公司官网上的介绍显示,温氏创业初期,温志芬在求学,但他是温氏集团早期创业者,以及中长期战略规划的制定者、执行者。

温氏集团创立于1983年,温志芬出生于1970年。1993年,温志芬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畜牧专业。毕业留校后,温志芬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派驻温氏集团工作。这段经历,奠定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在技术、人才输送等方面的紧密合作关系。

2015年11月2日,在温志芬的大力推动下,温氏股份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当天,温氏股份上市首日收报55.31元,总市值超过2000亿元。温氏登陆资本市场也成为农牧业资本运作的标志性大事件。

2021年7月23日,“千亿企业、百年温氏”这八个字仍然留在温氏股份官网首页,但如今温氏股份的市值大约为800亿元左右。温氏股份在近期的路演中向投资者表示,目前市值被低估。

2015年到2021年,温氏股份少的不只是市值,还有公司一直引以为傲的“公司+农户”模式的合作伙伴:1万户农户。

温氏股份2016年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公司在全国拥有5.86万户合作农户(或家庭农场);报告期内,公司销售商品肉猪1712.73万头。温氏股份2020年度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温氏股份在全国拥有合作家庭农场约4.8万户;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肉猪954.55万头。

那么,这位曾经的“养猪一哥”实力在业界到底是什么水平?如果把公司销售肉猪的数量作为一个评价标准,牧原股份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以销售生猪1811.5万头领跑行业,也并没有打破温氏股份曾经创造的年度销售记录。

温氏股份2018年、2019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在2018年销售商品肉猪2229.70万头,2019年,在非洲猪瘟猛烈袭击下销售肉猪的数量也达到1851.66万头。

2015年,温氏股份的年营收已超过48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过60亿元。2016年、2017年、2018年,温氏股份的年营收都稳定在550亿元以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17.9亿元、67.51亿元、39.57亿元。

2019年、2020年,温氏股份年营收维持在730亿元以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39.67亿元、74.26亿元。

与之相比,牧原股份的规模是在“猪周期”下逐年攀升起来,年营收在2017年突破百亿元、2019年突破20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在2016年、2017年基本维持在20亿元左右,2018年仅有5.2亿元,2019年恢复并增至61.14亿元,至2020年达到274.51亿元。

此外,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2020年年度报告亦显示,生猪养殖业务在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的占主营业务比重分别是约6成和约9成。

争议之年

温氏股份最大的落差发生在2020年。

尽管在温氏股份2020年年度报告中,还没有出现亏损字眼,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6.83%”足以让投资者向“温氏家族”发出质问。

温氏股份在2020年度报告中对公司业绩变化作出三个原因的解释,包括活禽市场受新冠肺炎疫情下供给过剩,导致占公司业务大约四成的养鸡、养鸭业务出现较大亏损;报告期内,国内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仍较为严峻,以及公司为增加农户合作粘性,与合作农户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报告期计提合作农户收益分享金额11.9亿元。

这份书面报告的回答没有完全让投资者满意,他们的理由是2020年,在同样的经营环境下,同行如牧原股份、新希望、正邦科技等猪企都取得不错的收益。

2021年4月23日,温氏股份网络业绩说明会上,一位投资者表示,自己持有公司股票三年多,起初投资温氏股份是因为公司务实实干的作风,但公司在回应2019年、2020年业绩时“避重就轻”,从没正面承认过管理层以及是经营策略上的问题。

对此,温氏股份管理层给出答复称,公司相对新发展起来的同行企业来讲,在主产区的养殖栏舍出现老旧情况占比较大,改造时间较长,在非瘟病毒分布广、传播快的情况下,防控难度加大。在经营策略上,温氏比同行企业要慢六至八个月时间,所以产能恢复的时间也拖后。同时,公司一些干部存在工作执行力不到位、被动情况。

今年7月,一位自称在温氏养猪业务板块工作超过9年人士在温氏股份贴吧里评论称,非洲猪瘟在国内蔓延初期,整个集团大部分的员工都把“非瘟”当作一般疫情来看,缺乏应有的警惕与防疫心态。他觉得非瘟不可怕,种猪没了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基层员工对公司失去信心和信任,公司在管理上需要狠心改革。他称,温氏因为家族企业的背景,存在“唯亲”现象,人情味浓,但人事调动常常无法执行,当事人说不去就不去。这也形成了员工不拿公司政策当一回事的风气,进而造成公司执行力不到位。他觉得,一场非洲猪瘟让公司清醒,意识到管理的漏洞需要改革是好事,这样公司才能走得更长远,更稳健。

温氏股份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当期领取薪酬员工总人数约为5.3万人,母公司及主要子公司需承担费用的离退休职工人数为389人。与之对应,牧原股份2020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当期领取薪酬员工总人数约12.2万人,母公司及主要子公司需承担费用的离退休职工人数为0人。

一家中等规模水平的上市猪企销售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自2018年下半年起影响至今的非洲猪瘟给整个行业在经营模式上都带来了启示,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牧原类似“自营”模式在应对疫情显示出优势,但也不是绝对,他更倾向多种模式共存。

“都在探索吧,主要还要控本增效,看谁的成本优势更明显,这个行业的潜力仍然非常大。”他说,近期行情是有点低迷,猪价下滑的速度超过预期,一些扩建项目会评估更谨慎,各家猪企都在积极融资、拿银行授信以“储粮”过冬,

不过,从2021年的出栏量规划来看,温氏股份和牧原股份的差距还在拉开。6月下旬,温氏股份在回应投资者的公告里称,按照公司前期规划,今年肉猪出栏量目标约1200万头,上半年和下半年出栏比例约1:2,明年约2000万头。而牧原股份在5月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表示,2021年公司预计出栏生猪3600万头至 4500万头。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网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